马兜铃
(宋《开宝》)
【校正】并入《唐本草》独行根。
【释名】都淋藤(《肘后》)、独行根(《唐本》)、土青木香(《唐本》)、云南根(《纲目》
宗奭曰︰蔓生附木而上,叶脱时其实尚垂,状如马项之铃,故得名也。
时珍曰︰其根吐利人,微有香气,故有独行、木香之名。岭南人用治蛊,隐其名为三百两银药。《肘后方》作都淋,盖误传也。
【集解】志曰︰独行根生古堤城旁,所在平泽丛林中皆有之。山南名为土青木香,一名兜铃根。蔓生,叶似萝而圆且涩,花青白色。其子大如桃李而长,十月以后枯,则头开四系若囊,其中实薄扁似榆荚。其根扁而长尺许,作葛根气,亦似汉防己。二月、八月采根。
颂曰︰马兜铃今关中、河东、河北、江、淮、夔、浙州郡皆有之。春生苗,作蔓绕树而生。叶如山蓣叶,而浓大背白。六月开黄紫花,颇类枸杞花。七月结实如枣大,状似铃,作四五瓣。其根名云南根,微似木香,大如小指,赤黄色。七
实
【修治】曰︰凡采得实,去叶及蔓,以生绢袋盛于东屋角畔,待干劈开,去革膜,取净子焙用。
【气味】苦,寒,无毒。权曰︰平。时珍曰︰微苦、辛。
杲曰︰味浓气薄,阴中微阳,入手太阴经。
【主治】肺热咳嗽,痰结喘促,血痔疮(《开宝》)。肺气上急,坐息不得,咳逆连连不止(甄权)。清肺气,补肺,去肺中湿热
【发明】时珍曰︰马兜铃体轻而虚,熟则悬而四开,有肺之象,故能入肺。气寒味苦微辛,寒能清肺热,苦辛能降肺气。钱乙补肺阿胶散用之,非取其补肺,乃取其清热降气也,邪去则肺安矣。其中所用阿胶、糯米,则正补肺之药也。汤剂中用多亦作吐,故崔氏方用以吐蛊。其不能补肺,又可推矣。
【附方】旧三,新二。
肺气喘急︰马兜铃二两(去壳及膜),酥半两(入碗内拌匀,慢火炒干),甘草(炙)一两,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六分,温呷或噙之。(《简要济众》)
一切心痛,不拘大小男女︰大马兜铃一个,灯上烧存性,为末。温酒服,立效。(《摘玄方》)
咽中如有物,咽不下,吐不出,心下热闷︰兜铃一两,煎水服,即吐出。(崔行功《纂要方》)
痔肿痛︰以马兜铃于瓶中烧烟,熏病处良。(《日华本草》)
独行根
【气味】辛、苦,冷,有毒。大明曰︰无毒。
志曰︰有毒。不可多服,吐利不止。
【主治】鬼疰积聚,诸毒热肿,蛇毒。水磨为泥封之,日三、四次,立瘥。水煮一、二两,取汁服,吐蛊毒。又捣末水调,涂疔肿,大效(《唐本》)。治血气(大明)。利大肠,治头风瘙痒秃疮(时珍,出《精义》)。
【附方】旧一,新五。
五种蛊毒︰《肘后方》云︰席辨刺史言︰岭南俚人,多于食中毒,人渐不能食,胸背渐胀,先寒似瘴︰用都淋藤十两,水一斗,酒二升,煮三升,分三服。毒逐小便出。十日慎食毒物。不瘥更服。土人呼为三百两银药。又支太医云︰兜铃根一两为末,水煎顿服,当吐蛊出,未尽再服。或为末,水调服,亦验。中草蛊毒,此术在西凉之西及岭南。人中此毒,入咽欲死者︰用兜铃苗一两,为末。温水调服一钱,即消化蛊出,神效。(《圣惠方》)
肠风漏血︰马兜铃藤、谷精草、荆三棱(用乌头炒过),三味各等分。煎水,先熏后疔肿复发︰马兜铃根捣烂,用蜘蛛网裹敷,少时根出。(《肘后方》)
恶蛇所伤︰青木香半两,煎汤饮之。(《袖珍方》)
草部相关:藤子 番木鳖 木鳖子 使君子 蛇莓 悬钩子 复盆子 蓬 五味子 菟丝子 钩吻 海芋 格注草 麻,毛KT 牛扁 毛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