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的习俗
立秋习俗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啃秋
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诗词
立秋立秋前一日览镜[宋]刘翰[唐]李益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凉。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立秋在古代也是要庆祝的节日,《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是月,瓜果梨枣方盛,京师枣有数品:灵枣,牙枣,青州枣,毫州枣。鸡头上市,则梁门里李和家最盛。中贵戚里,取索供卖。内中泛索,金合络绎。士庶买之,一裹十文,用小新荷叶包,糁以麝香,红小索儿系之,卖者虽多,不及李和一色拣银皮子嫩者货之。”《武林旧事》中则有:“立秋日,都人戴楸叶,饮秋水、赤小豆。”戴楸也的习俗至今在胶东、鲁南一些地区仍有保留。曾经见到过一种树名叫“一叶楸”,舒展开心形的叶子,树很漂亮,名字取得更美,“一叶知秋”,那么贴切,让人读着这个名字就喜爱的无以复加。据说以前刻板印刷所用的木头,就是楸,或者一种和它相像的梓木,所以印书才有“付梓”的说法。而在官家,立秋这天则有迎秋的仪式,据《梦粱录》中载:“立秋日,太史局委官吏于禁廷内,以梧桐树植于殿下,俟交立秋时,太史官穿秉奏曰:‘秋来。’其时梧叶应声飞落一二片,以寓报秋意。”
立秋这天除了戴楸叶、喝红豆汤,全国各地还各有不同的习俗。根据老北京习俗,立秋这天要多吃肉“贴秋膘”,储存下丰厚的资本好过冬御寒,家家要炖肉,或者炖鸡、炖鸭等。而在天津和南京等地还流行“咬秋”或者“啃秋”,《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也许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反映了立秋日防病的风俗。《帝京岁时纪胜》上说:立秋前一天,要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到立秋日合家饮之,“谓秋后无余暑疟痢之疾”。香薷饮是中医的一个古方,由由香薷、白扁豆和厚朴三味药组成,具有消除暑湿、预防感冒的作用。
饮香薷饮:明清时期,立秋日防病已成为中原民俗的重要组成内容。《帝京岁时纪胜》上说:立秋前一天,要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到立秋日合家饮之,“谓秋后无余暑疟痢之疾”。香薷饮是中医一个有名的方子,出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香薷、白扁豆和厚朴三味药组成。本方主要用于治疗乘凉饮冷,外感于寒,内伤于湿,以发热恶寒、头痛身重、四肢倦怠、心胸烦闷、腹痛吐泻等等。方中香薷能解表散寒,祛暑化湿,白扁豆能健脾化湿,和中消暑,降浊升清,厚朴可行气宽中,除湿散満。三药配伍煎服,对因于暑热或感受寒湿而引起的畏寒发热、头痛头重、吐泻腹痛等症,既有治疗作用,又有预防作用。所以人们在立秋前一天便纷纷到药铺买好这些药,煎好后露宿一夜,次日立秋之时凉饮。可以说,立秋时香薷饮,消除暑湿,预防感冒,是我国古代人民防病知识在民俗中的体现。
天津等地流行“咬秋”。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
山东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