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椒

《本草纲目》果部
《本草纲目》果部
中药大全
药方大全

  (《本经》下品)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巴椒(《别录》)、汉椒(《日华》)、(唐毅)、点椒。

  时珍曰︰蜀,古国名。汉,水名。今川西成都、广汉、潼川诸处是矣。巴亦国名,又水名。今川东重庆、夔州、顺庆、阆中诸处是矣。川则巴蜀之总称,因岷、沱、黑、白四大水,分东、西、南、北为四川也。

  【集解】《别录》曰︰蜀椒生武都山谷及巴郡。八月采实,阴干。

  弘景曰︰蜀郡北部人家种之。皮肉浓,腹里白,气味浓。江阳、晋康及建平间亦有而细赤,辛而不香,力势不如巴郡者。

  恭曰︰今出金州西城者最佳。

  颂曰︰今归陕及蜀川、陕洛间人家,多作园圃种之。木高四、五尺,似茱萸而小,有针刺。叶坚而滑,可煮饮食。四月结子无花,但生于枝叶间,颗如小豆而圆,皮紫赤色,八月采实

  时珍曰︰蜀椒肉浓皮皱,其子光黑,如人之瞳仁,故谓之椒目。他椒子虽光黑,亦不似之。若土椒,则子无光彩矣。

  【修治】曰︰凡使南椒须去目及闭口者,以酒拌湿蒸,从巳至午,放冷密盖,无气后取出,便入瓷器中,勿令伤风也。

  宗奭曰︰凡用秦椒、蜀椒,并微炒使出汗,乘热入竹筒中,以梗捣去里面黄壳,取红用,未尽再捣。或只炒热,隔纸铺地上,以碗覆,待冷碾取红用。

  椒红

  【气味】辛,温,有毒。

  《别录》曰︰大热。多食,令人乏气喘促。口闭者杀人。

  诜曰︰十月食椒,损气伤心,令人多忘。

  李鹏飞曰︰久食,令人失明,伤血脉。

  之才曰︰杏仁为之使,得盐味佳,畏款冬花、防风、附子、雄黄。可收水银。中其毒者,凉水、麻仁浆解之。

  【主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久服头不白,轻身增年(《本经》)。除六腑寒冷,伤寒温疟大风汗不出,心腹留饮宿食,肠下痢,泄精,女子字乳余疾,散风邪瘕结,水肿黄胆,鬼疰蛊毒,杀虫、鱼毒。久服开腠理,通血脉,坚齿发,明目,调关节,耐寒暑,可作膏药(《别录》)。治头风下泪,腰脚不遂,虚损留结,破血,下诸石水,治咳嗽,腹内冷痛,除齿痛(甄权)。破症结开胸,治天行时气,产后宿血,壮阳,疗阴汗,暖腰膝,缩小便,止呕逆(大明)。通神去老,益血,利五脏,下乳汁,灭瘢,生毛发(孟诜)。散寒除湿,解郁结,消宿食,通三焦,温脾胃,补右肾命门,杀蛔虫,止泄泻(时珍)。

  【发明】颂曰︰服食方︰单服椒红补下,宜用蜀椒乃佳。段成式言椒气下达,饵之益下,不上冲也

  时珍曰︰椒纯阳之物,乃手足太阴、右肾命门气分之药。其味辛而麻,其气温以热。

  禀南方之阳,受西方之阴。故能入肺散寒,治咳嗽;入脾除湿,治风寒湿痹,水肿泻痢;入右肾补火,治阳衰溲数,足弱久痢诸证。一妇年七十余,病泻五年,百药不效。予以感应丸五十丸投之,大便二日不行。再以平胃散加椒红、茴香,枣肉为丸与服,遂瘳。每因怒食举发,服之即止。此除湿消食,温脾补肾之验也。按︰《岁时记》言︰岁旦饮椒柏酒以辟疫疠。

  椒乃玉衡星精,服之令人体健耐老;柏乃百木之精,为仙药,能伏邪鬼故也。吴猛真人《服椒诀》云︰椒禀五行之气而生,叶青、皮红、花黄、膜白、子黑。其气馨香,其性下行,能使火热下达,不致上薰,芳草之中,功皆不及(其方见下)。时珍窃谓椒红丸虽云补肾,不分水火,未免误人。大抵此方惟脾胃及命门虚寒有湿郁者相宜。若肺胃素热者,大宜远之。故丹溪朱氏云︰椒属火,有下达之能。服之既久,则火自水中生。故世人服椒者,无不被其毒也。又《上清诀》云︰凡人吃饭伤饱,觉气上冲,心胸痞闷者,以水吞生椒一、二十颗即散。

  取其能通三焦,引正气,下恶气,消宿食也。又戴原礼云︰凡人呕吐,服药不纳者,必有蛔在膈间。蛔闻药则动,动则药出而蛔不出。但于呕吐药中,加炒川椒十粒良,盖蛔见椒则头伏也。观此,则张仲景治蛔厥乌梅丸中用蜀椒,亦此义也。许叔微云︰大凡肾气上逆,须以川椒引之归经则安。

  【附方】旧十二,新二十三。

  椒红丸︰治元脏伤惫,目暗耳聋。服此百日,觉身轻少睡,足有力,是其效也。服及三年,心智爽悟,目明倍常,面色红悦,髭发光黑。用蜀椒去目及合口者,炒出汗,曝干,捣取红一斤。以生地黄捣自然汁,入铜器中煎至一升,候稀稠得所,和椒末丸梧桐子大。每空心暖酒下三十丸。合药时勿令妇人、鸡、犬见。诗云︰其椒应五行,其仁通六义。欲知先有功,夜间无梦寐。四时去烦劳,五脏调元气。明目腰不痛,身轻心健记。别更有异能,三年精自秘。回老返婴童,康强不思睡。九虫顿消亡,三尸自逃避。若能久饵之,神仙应可冀。

  补益心肾︰《仙方》椒苓丸︰补益心肾,明目驻颜,顺气祛风延年。真川椒一斤(炒去汗),白茯苓十两(去皮)。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盐汤下。忌铁器。(邵真人

  《经验方》)

  虚冷短气︰川椒三两,去目并合口者,以生绢袋盛,浸无灰酒五升中三日,随性饮之。

  腹内虚冷︰用生椒择去不拆者,用四十粒,以浆水浸一宿,令合口,空心新汲水吞下。

  久服暖脏腑,驻颜黑发、明目,令人思饮食。(《斗门方》)

  心腹冷痛︰以布裹椒安痛处,用熨斗熨令椒出汗,即止。(孙真人方)

  冷虫心痛︰川椒四两,炒出汗,酒一碗淋之,服酒。(《寿域神方》)

  阴冷入腹︰有人阴冷,渐渐冷气入阴囊肿满,日夜疼闷欲死。以布裹椒包囊下,热气大通,日再易之,以消为度。(《千金》)

  呃噫不止︰川椒四两,炒研,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醋汤下,神效。(邵以正《经验方》)

  传尸劳疰︰最杀劳虫。用真川椒红色者,去子及合口,以黄草纸二重隔之,炒出汗,取放地上,以砂盆盖定,以火灰密遮四旁,约一时许,为细末,去壳,以老酒浸白糕和,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食前盐汤下。服至二斤,其疾自愈。此药兼治诸痹,用肉桂煎汤下;腰痛,用茴香汤下;肾冷,用盐汤下。昔有一人病此,遇异人授是方,服至二斤,吐出一虫如蛇而安,遂名神授丸。(陈言《三因方》)

  历节风痛︰白虎历节风,痛甚,肉理枯虚,生虫游走痒痛,兼治痹疾,半身不遂。即上治劳疰神授丸方。(《世医得效方》)

  寒湿香港脚︰川椒二、三升,稀布囊盛之,日以踏脚。贵人所用。(诸疮中风︰生蜀椒一升,以少面和溲裹椒,勿令漏气,分作两裹,于灰火中烧熟,刺头作孔,当疮上罨之,使椒气射入疮中,冷即易之。须臾疮中出水,及遍体出冷汗,即瘥也。(疮肿作痛︰生椒末、釜下土、荞麦粉等分研,醋和敷之。(《外台秘要》)

  囊疮痛痒︰红椒七粒,葱头七个,煮水洗之。一人途中苦此,湘山寺僧授此方,数日愈。

  名手足皴裂︰椒四合,以水煮之,去渣渍之,半食顷,出令燥,须臾再浸,候干,涂猪羊脑髓,极妙。(《深师方》)

  漆疮作痒︰谭氏方︰用汉椒煎汤洗之。《相感志》云︰凡至漆所,嚼川椒涂鼻上,不生漆疮。

  夏月湿泻︰川椒(炒取红)、肉豆蔻(煨)各一两,为末,粳米饭丸梧桐子大。每量人米饮服百飧泻不化及久痢︰小椒一两(炒),苍术二两(土炒),碾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米饮服久冷下痢或不痢,腰腹苦冷︰用蜀椒三升。酢渍一宿,曲三升,同椒一升,拌作粥食,不过老小泄泻︰小儿水泻、及人年五十以上患泻。用椒二两,醋二升,煮醋尽,慢火焙干,碾末水泻奶疳︰椒一分,去目碾末,酥调,稍稍涂脑上,日三度。(姚和仲《延龄方》)

  食茶面黄︰川椒红,炒碾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茶汤下。(《胜金方》)

  伤寒齿衄︰伤寒呕血,继而齿缝出血不止。用开口川椒四十九粒。入醋一盏,同煎熟,入白风虫牙痛︰《总录》︰用川椒红末,水和白面丸皂子大,烧热咬之,数度愈。一方︰花椒四钱,牙皂七七个,醋一碗,煎漱之。

  头上白秃︰花椒末,猪脂调敷,三、五度便愈。(《普济方》)

  妇人秃鬓︰汉椒四两,酒浸,密室内日日搽之,自然长也。(《圣惠方》)

  蝎螫作痛︰川椒嚼细涂之,微麻即止。(《杏林摘要》)

  百虫入耳︰川椒碾细,浸醋灌之,自出。(危氏方)

  毒蛇咬螫︰以闭口椒及叶,捣封之,良。(《肘后方》)

  蛇入人口︰因熟取凉,卧地下,有蛇入口,不得出者。用刀破蛇尾,纳生椒二、三粒,裹定,须臾即自退出也。(《圣惠方》)

  小儿暴惊,啼哭绝死︰蜀椒、左顾牡蛎各六铢,以酢浆水一升,煮五合。每灌一合。(《千金方舌謇语吃︰川椒,以生面包丸。每服十粒,醋汤送下。(《救急方》)

  痔漏脱肛︰每日空心嚼川椒一钱,凉水送下,三、五次即收。(同上)肾风囊痒︰川椒、杏仁研膏,涂掌心,合阴囊而卧,甚效。(《直指方》

  椒目

  【气味】苦,寒,无毒。权曰︰苦、辛,有小毒。

  【主治】水腹胀满,利小便(苏恭)。治十二种水汽,及肾虚耳猝鸣聋,膀胱急(甄权)。

  止气喘(震亨)。

  【发明】权曰︰椒气下达,故椒目能治肾虚耳鸣。用巴豆、菖蒲同碾细,以松脂、黄蜡溶和为挺,纳耳中抽之。治肾气虚,耳中如风水鸣,或如打钟磬之声,猝暴聋者。一日一易,神验。

  宗奭曰︰椒目治盗汗有功。将目微炒碾细,用半钱,以生猪上唇煎汤一合,睡时调服,无不效。盖椒目能行水,又治水蛊也。

  震亨曰︰诸喘不止,用椒目炒碾二钱,白汤调服二、三服以上劫之,后乃随痰、火用药

  时珍曰︰椒目下达,能行渗道,不行谷道,所以能下水燥湿、定喘消蛊也

  【附方】新六。

  水汽肿满︰椒目炒,捣如膏,每酒服方寸匕。(《千金方》)

  留饮腹痛︰椒目二两,巴豆一两(去皮心)。熬捣,以枣膏和丸麻子大。每服二丸,吞下其痛即止。又方︰椒目十四枚,巴豆一枚,豉十六枚,合捣为二丸。服之,取吐利。(《肘后方》)

  痔漏肿痛︰椒目一撮,碾细。空心水服三钱,如神。(《海上方》)

  崩中带下︰椒目炒碾细,每温酒服一勺。(《金匮钩玄》)

  眼生黑花︰年久不可治者。椒目(炒)一两,苍术(炒)一两。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醋汤下。(《本事方》)

  叶

  【气味】辛,热,无毒。

  【主治】奔豚、伏梁气,及内外肾钓,并霍乱转筋,和艾及葱碾,以醋拌罨之(大明)。

  杀虫,洗香港脚

  根

  【气味】辛,热,微毒。

  【主治】肾与膀胱虚冷,血淋色瘀者,煎汤细饮。色鲜者勿服(时珍。出《证治要诀》)。

  果部相关崖椒 秦椒 枳(蜜枳) 马槟榔 韶子 摩厨子 都咸子 都念子 都桷子 麂目 蟾子 沙棠果 阿勒勃 无花果 波罗蜜 木面

《果部·本草纲目》果部  李实 李核仁 李根白皮 李花 李叶 李树胶  杏实 杏仁(杏核仁) 杏花 杏叶 杏枝 杏根 巴旦杏  梅实 乌梅 白梅 梅核仁 梅花 梅叶 梅根 木梅  桃实 桃仁(桃核仁) 桃毛 桃枭 桃花 桃叶 桃茎,桃白皮 桃胶 桃符 桃橛  栗实 栗内薄皮 栗壳 栗毛球 栗花 栗树皮 栗根 天师栗  生枣 大枣 枣核,枣仁,三岁陈枣核中仁 枣叶 枣木心 枣根 枣皮 仲思枣 苦枣  梨实 梨花 梨叶 梨木皮 鹿梨 棠梨 海红(海棠梨) 木瓜 楂子  温孛 山楂 赤爪木 庵罗果 柰(频婆) 林檎(文林郎果)  漆柿(绿柿) 君迁子(牛奶柿,丁香柿) 安石榴 甘石榴 酸石榴 酸榴皮 酸榴东行根 榴花  橘实 黄橘皮 青橘皮 橘瓤上筋膜 橘核 橘叶    枸橼 金橘 枇杷 杨梅 樱桃 山婴桃 银杏 胡桃 胡桃仁 油胡桃 胡桃青皮 胡桃树皮 胡桃壳  阿月浑子 槠子 钩栗 橡实 槲实 荔枝 荔枝实 荔枝核 荔枝壳 荔枝花,荔枝皮根 龙眼 龙眼实 龙眼核 龙荔 橄榄 橄榄实 橄榄仁 橄榄核 木威子 庵摩勒 毗梨勒 五敛子 五子实 榧实 海松子 槟榔 大腹子 椰子 无漏子 桄榔子 木面 波罗蜜 无花果 阿勒勃 沙棠果 蟾子 麂目 都桷子 都念子 都咸子 摩厨子 韶子 马槟榔 枳(蜜枳) 秦椒 蜀椒 崖椒 蔓椒 地椒 胡椒 毕澄茄 吴茱萸 食茱萸 盐麸子 醋林子  皋芦 甜瓜 瓜蒂 西瓜 葡萄 婴郁 猕猴桃 甘蔗 沙糖 石蜜 刺蜜 莲藕 莲实  藕丝菜 藕节 莲薏(苦薏) 莲蕊须 莲花 莲房 荷叶 红白莲花 芰实 芰花 乌菱壳 芡实 乌芋 慈菇 附录诸果 诸果有毒

相关文章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51La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