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果部
《本草纲目》果部
中药大全
药方大全

  (《唐本草》)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苦KT(搽、颂曰︰郭璞云︰早采为荼,晚采为茗,一名,蜀人谓之苦荼。

  陆羽云︰其名有五︰一荼,二,三,四茗

  时珍曰︰杨慎《丹铅录》云︰荼,即古茶字(音途)。《诗》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是也。颜师古云︰汉时荼陵,始转途音为宅加切,或言六经无茶字,未深考耳。

  【集解】《神农食经》曰︰荼茗生益州及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

  恭曰︰茗生山南。汉中山谷。《尔雅》云︰,苦荼。郭璞注云︰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颂曰︰今闽、浙、蜀荆、江湖、淮南山中皆有之,通谓之荼。春中始生嫩叶,蒸焙去苦水,末之乃可饮。与古所食,殊不同也。陆羽《茶经》云︰茶者,南方嘉木。自一尺、二尺至数十尺,其巴川峡山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木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其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艺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者上,舒者次。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生于烂石之间,长四五寸,若蕨之始抽,凌露采之。茶之芽者,发于丛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于枝颠采之。采得蒸焙封干,有千类万状也。略而言之︰如胡人靴者蹙缩然,如牛臆者廉然,浮云出山者轮然,飙风拂水者涵澹然,皆茶之精好者也。如竹箨,如霜荷,皆茶之瘠老者也。其别者,有石楠芽、枸杞芽、枇杷芽,皆治风疾。又有皂荚芽、槐芽、柳芽,乃上春摘其芽和茶作之。故今南人输官茶,往往杂以众叶。

  惟茅芦竹箬之类不可入,自余山中草木芽叶,皆可和合,椿、柿尤奇。真茶性冷,惟雅州蒙山出者温而主疾。毛文锡《茶谱》云︰蒙山有五顶,上有茶园,其中顶曰上清峰。昔有僧人病冷且久,遇一老父谓曰︰蒙之中顶茶,当以春分之先后,多构人力,俟雷发声,并手采择,三日而止。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两当眼前无疾,三两能固肌骨,四两即为地仙矣。其僧如说,获一两余服之,未尽而疾瘳。其四顶茶园,采摘不废。惟中峰草木繁密,云雾蔽亏,鸷兽时出,故人迹不到矣。近岁稍贵此品,制作亦精于他处。

  陈承曰︰近世蔡襄述闽茶极备。惟建州北苑数处产者,性味与诸方略不同。今亦独名蜡茶,上供御用。碾治作饼,日晒得火愈良。其他者或为芽,或为末收贮,若微见火便硬,不可久收,色味俱败。惟鼎州一种芽茶,性味略类建茶,今汴中及河北、京西等处磨为末,亦冒腊茶者,是也。

  宗奭曰︰苦荼即今茶也。陆羽有《茶经》,丁谓有《北苑茶录》,毛文锡有《茶谱》,蔡宗颜有《茶对》,皆甚详。

  然古人谓茶为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又有新芽一发,便长寸余,其粗如针,最为上品,其根干、水土力皆有余故也。雀舌、麦颗又在下品,前人未知尔。

  时珍曰︰茶有野生、种生,种者用子。其子大如指顶,正圆黑色。其仁入口,初甘后苦,最戟人喉,而闽人以榨油食用。二月下种,一坎须百颗乃生一株,盖空壳者多故也。畏水与日,最宜坡地荫处。清明前采者上,谷雨前者次之,此后皆老茗尔。采、蒸、揉、焙、修造皆有法,详见《茶谱》。茶之税始于唐德宗,盛于宋、元,及于我朝,乃与西番互市易马。

  夫茶一木尔,下为民生日用之资,上为朝廷赋税之助,其利博哉。昔贤所称,大约谓唐人尚茶,茶品益众。有雅州之蒙顶、石花、露芽、谷芽为第一,建宁之北苑龙凤团为上供。蜀之茶,则有东川之神泉兽目,硖州之碧涧明月,夔州之真香,邛州之火井,思安黔阳之都濡,嘉定之峨眉,泸州之纳溪,玉垒之沙坪。楚之茶,则有荆州之仙人掌,湖南之白露,长沙之铁色,蕲州蕲门之团面,寿州霍山之黄芽,庐州之六安英山,武昌之樊山,岳州之巴陵,辰州之溆浦,湖南之宝庆、茶陵。吴越之茶,则有湖州顾渚之紫笋,福州方山之生芽,洪州之白露,双井之白毛,庐山之云雾,常州之阳羡,池州之九华,丫山之阳坡,袁州之界桥,睦州之鸠坑,宣州之阳坑,金华之举岩,会稽之日铸。皆产茶有名者。其他犹多,而猥杂更甚。

  按︰陶隐居注苦菜云︰酉阳、武昌、庐江、晋陵皆有好茗,饮之宜人。凡所饮物,有茗及木叶、天门冬苗、菝叶,皆益人。余物并冷利。又巴东县有真茶,火焙作卷结,为饮亦令人不眠。俗中多煮檀叶及大皂李叶作茶饮,并冷利。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也。今人采槠、栎、山矾、南烛、乌药诸叶,皆可为饮,以乱茶云。

  叶

  【气味】苦、甘,微寒,无毒

  藏器曰︰苦寒,久食,令人瘦,去人脂,使人不睡。饮之宜热,冷则聚痰。

  胡洽曰︰与榧同食,令人身重。

  李鹏飞曰︰大渴及酒后饮茶,水入肾经,令人腰、脚、膀胱冷痛,兼患水肿、挛痹诸疾。大抵饮茶宜热、宜少,不饮尤佳,空腹最忌之。

  时珍曰︰服威灵仙、土茯苓者,忌饮茶。

  【主治】疮,利小便,去痰热,止渴,令人少睡,有力悦志(《神农食经》)。下气消食。作饮,加茱萸清头目,治中风昏愦,多睡不醒(好古)。治伤暑。合醋,治泄痢,甚效(陈承)。炒煎饮,治热毒赤白痢。同芎、葱白煎饮,止头痛

  【发明】好古曰︰茗茶气寒味苦,入手、足厥阴经。治阴证汤药内入此,去格拒之寒,及治伏阳,大意相机曰︰头目不清,热熏上也。以苦泄其热,则上清矣。且茶体轻浮,采摘之时,芽初萌,正得春升之气,味虽苦而气则薄,乃阴中之阳,可升可降。利头目,盖本诸此。

  汪颖曰︰一人好烧鹅炙爆,日常不缺。人咸防其生痈疽,后卒不病。访知其人每夜必啜凉茶一碗,乃知茶能解炙爆之毒也。

  杨士瀛曰︰姜茶治痢。姜助阳,茶助阴,并能消暑、解酒食毒。且一寒一热,调平阴阳,不问赤、白、冷、热,用之皆良。生姜细切,与真茶等分,新水浓煎服之。苏东坡以此治文潞公有效。

  时珍曰︰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若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土不制水,精血潜虚;成痰饮,成痞胀,成痿痹,成黄瘦,成呕逆,成洞泻,成腹痛,成疝瘕,种种内伤,此茶之害也。民生日用,蹈其弊者,往往皆是,而妇妪受害更多,习俗移人,自不觉尔。况真茶既少,杂茶更多,其为患也,又可胜言哉?人有嗜茶成癖者,时时咀啜不止,久而伤营伤精,血不华色,黄瘁痿弱,抱病不悔,尤可叹惋。晋干宝《搜神记》载︰武官因时病后,啜茗一斛二升乃止。

  才减升合,便为不足。有客令更进五升,忽吐一物,状如牛脾而有口。浇之以茗,尽一斛二升。再浇五升,即溢出矣。人遂谓之斛茗瘕。嗜茶者观此可以戒矣。陶隐居《杂录》言︰丹丘子、黄山君服茶轻身换骨,《壶公食忌》言︰苦茶久食羽化者,皆方士谬言误世者也。按︰唐右补阙母炅代茶饮序云︰释滞消拥,一日之利暂佳;瘠气侵精,终身之累斯大。获益则功归茶力,贻患则不谓茶灾。岂非福近易知,祸远难见乎?又宋学士苏轼《茶说》云︰除烦去腻,世故不可无茶,然暗中损人不少。空心饮茶入盐,直入肾经,且冷脾胃,乃引贼入室也。

  惟饮食后浓茶漱口,既去烦腻,而脾胃不知,且苦能坚齿消蠹,深得饮茶之妙。古人呼茗为酪奴,亦贱之也。时珍早年气盛,每饮新茗必至数碗,轻汗发而肌骨清,颇觉痛快。中年胃气稍损,饮之即觉为害,不痞闷呕恶,即腹冷洞泄。故备述诸说,以警同好焉。又浓茶能令人吐,乃酸苦涌泄为阴之义,非其性能升也。

  【附方】旧六,新十四。

  气虚头痛︰用上春茶末调成膏,置瓦盏内覆转,以巴豆四十粒,作二次烧烟熏之,晒干乳细。每服一字,别入好茶末,食后煎服,立效。(《医方大成》)

  热毒下痢︰《食医心镜》︰赤白下痢。

  以好茶一斤,炙捣末,浓煎一、二盏服。久患痢者,亦宜服之。《直指》︰用蜡茶,赤痢以蜜水煎服,白痢以连皮自然姜汁同水煎服。二、三服即愈。《经验良方》︰用蜡茶二钱,汤点七分,入麻油一蚬壳和服,须臾腹痛大下即止。一少年用之有效。一方︰蜡茶末,以白梅肉和丸。赤痢甘草汤下白痢乌梅汤下,各百丸。一方︰建茶合醋煎,热服,即止。

  大便下血︰营卫气虚,或受风邪,或食生冷,或啖炙爆,或饮食过度,积热肠间,使脾胃受伤,糟粕不聚,大便下利清血,脐腹作痛,里急后重,及酒毒一切下血,并皆治之。用细茶半斤(碾末),川百药煎五个(烧存性)。每服二钱,米饮下,日二服。(《产后秘塞︰以葱涎调蜡茶末,丸百丸,茶服自通。不可用大黄利药,利者百无一生。(郭稽中《妇人方》)

  久年心痛十年、五年者︰煎湖茶,以头醋和匀,服之良腰痛难转︰煎茶五合,投醋二合,顿服。(《食医心镜》)

  嗜茶成癖︰一人病此,一方士令以新鞋盛茶令满,任意食尽,再盛一鞋,如此三度,自不吃也。男用女鞋,女用男鞋,用之果愈也。(解诸中毒︰芽茶、白矾等分,碾末,冷水调下。(《简便方》)

  痘疮作痒︰房中宜烧茶烟恒熏之。

  阴囊生疮︰用蜡面茶,为末。先以甘草汤洗,后贴之妙。(《经验方》)

  脚丫湿烂︰茶叶嚼烂敷之,有效。(《摄生方》)

  蠷尿疮︰初如糁粟,渐大如豆,更大如火烙浆,疼痛至甚者。速以草茶,并蜡茶俱可,以生油调敷。药至,痛立止。(《胜金风痰颠疾︰茶芽、栀子各一两。煎浓汁一碗服。良久探吐。(霍乱烦闷︰茶末一钱煎水,调干姜末一钱,服之即安。(《圣济总录》)

  月水不通︰茶清一瓶,入沙糖少许,露一夜服。虽三个月胎亦通,不可轻视。(鲍氏)痰喘咳嗽,不能睡卧︰好末茶一两,白僵蚕一两,为末,放碗内盖定,倾沸汤一小盏。

  临卧,再添汤点服。(《瑞竹堂方》)

  茶子

  【气味】苦,寒,有毒。

  【主治】喘急咳嗽,去痰垢。捣仁洗衣,除油腻(时珍)。

  【附方】新三。

  上气喘急,时有咳嗽︰茶子、百合等分。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丸,新汲水下。(《喘嗽,不拘大人、小儿︰用糯米泔少许磨茶子,滴入鼻中,令吸入口服之。口咬竹筒,少顷涎出如线。不过二、三次绝根,屡验。(《经验良方》)

  头脑鸣响,状如虫蛀,名大白蚁︰以茶子为末,吹入鼻中,取效。(杨拱《医方摘要》)

  果部相关皋芦 醋林子 盐麸子 食茱萸 吴茱萸 毕澄茄 胡椒 地椒 蔓椒 崖椒 蜀椒 秦椒 枳(蜜枳) 马槟榔 韶子 摩厨子

《果部·本草纲目》果部  李实 李核仁 李根白皮 李花 李叶 李树胶  杏实 杏仁(杏核仁) 杏花 杏叶 杏枝 杏根 巴旦杏  梅实 乌梅 白梅 梅核仁 梅花 梅叶 梅根 木梅  桃实 桃仁(桃核仁) 桃毛 桃枭 桃花 桃叶 桃茎,桃白皮 桃胶 桃符 桃橛  栗实 栗内薄皮 栗壳 栗毛球 栗花 栗树皮 栗根 天师栗  生枣 大枣 枣核,枣仁,三岁陈枣核中仁 枣叶 枣木心 枣根 枣皮 仲思枣 苦枣  梨实 梨花 梨叶 梨木皮 鹿梨 棠梨 海红(海棠梨) 木瓜 楂子  温孛 山楂 赤爪木 庵罗果 柰(频婆) 林檎(文林郎果)  漆柿(绿柿) 君迁子(牛奶柿,丁香柿) 安石榴 甘石榴 酸石榴 酸榴皮 酸榴东行根 榴花  橘实 黄橘皮 青橘皮 橘瓤上筋膜 橘核 橘叶    枸橼 金橘 枇杷 杨梅 樱桃 山婴桃 银杏 胡桃 胡桃仁 油胡桃 胡桃青皮 胡桃树皮 胡桃壳  阿月浑子 槠子 钩栗 橡实 槲实 荔枝 荔枝实 荔枝核 荔枝壳 荔枝花,荔枝皮根 龙眼 龙眼实 龙眼核 龙荔 橄榄 橄榄实 橄榄仁 橄榄核 木威子 庵摩勒 毗梨勒 五敛子 五子实 榧实 海松子 槟榔 大腹子 椰子 无漏子 桄榔子 木面 波罗蜜 无花果 阿勒勃 沙棠果 蟾子 麂目 都桷子 都念子 都咸子 摩厨子 韶子 马槟榔 枳(蜜枳) 秦椒 蜀椒 崖椒 蔓椒 地椒 胡椒 毕澄茄 吴茱萸 食茱萸 盐麸子 醋林子  皋芦 甜瓜 瓜蒂 西瓜 葡萄 婴郁 猕猴桃 甘蔗 沙糖 石蜜 刺蜜 莲藕 莲实  藕丝菜 藕节 莲薏(苦薏) 莲蕊须 莲花 莲房 荷叶 红白莲花 芰实 芰花 乌菱壳 芡实 乌芋 慈菇 附录诸果 诸果有毒

相关文章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51La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