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碱
(《本经》下品)
【释名】卤盐、寒石(《吴普》)、石碱(《补遗》)。
时珍曰︰碱音有二︰音咸者,润下之味;音减者,盐土之名,后人作碱,作碱,是矣。许慎《说文》云︰卤,西方碱地也。故字从西省文,象盐形。东方谓之斥,西方谓之卤,河东谓之碱。《传》云︰兑为泽,其于地也为刚卤,亦西方之义。
【集解】《别录》曰︰卤碱生河东池泽。
弘景曰︰今俗不复见卤碱,疑是黑盐。又云︰是煎盐釜下凝滓。二说未详。
恭曰︰卤碱生河东,河东盐不釜煎,明非凝滓。又疑是黑盐,皆不然。此是碱土也,今人熟皮用之,于碱地掘取。
颂曰︰并州人刮碱煎炼,不甚佳,即卤碱也。机曰︰卤碱,即卤水也。
时珍曰︰《说文》既言卤碱皆斥地之名,则谓凝滓及卤水之说皆非矣。卤盐与卤碱不同。山西诸州平野,及太谷、榆次高亢处,秋间皆生卤,望之如水,近之如积雪。土人刮而熬之为盐,微有苍黄色者,即卤盐也。《尔雅》所谓天生曰卤、人生曰盐者是矣。凡盐未经滴去苦水,则不堪食,苦水即卤水也。卤水之下,澄盐凝结如石者,即卤碱也。丹溪所谓石碱者,乃灰碱也,见土类。《吴普本草》谓卤碱一名卤盐者,指卤水之盐,非卤地之盐也,不妨同名。
【气味】苦,寒,无毒。
《别录》︰苦、咸,寒。独狐滔曰︰卤盐制四黄,作焊药。同砂罨铁,一时即软。
【主治】大热消渴狂烦,除邪,及下蛊毒,柔肌肤(《本经》)。去五脏肠胃留热结气,心下坚,食已呕逆喘满,明目目痛(《别录》)。
【附方】新二。
风热赤眼,虚肿涩痛︰卤碱一升,青梅二十七个,古钱二十一文。新瓶盛,密封,汤中煮一炊时。三日后取点,日三、五度。(《圣惠方》)
齿腐龈烂,不拘大人小儿︰用上好碱土,热汤淋取汁,石器熬干刮下,入麝香少许研,掺之。(《宣明方》)
《石部·本草纲目》:石部 玉 玉屑 白玉髓 青玉 珊瑚 马脑(玛瑙,文石,摩罗迦隶) 宝石 玻璃 水精 琉璃 云母 白石英 五色石英 紫石英 菩萨石 丹砂 水银 水银粉 粉霜 银朱 灵砂 雄黄 雌黄 石膏 理石 长石 方解石 滑石 不灰木 五色石脂 青石脂 黄石脂 白石脂 赤石脂 桃花石 炉甘石 井泉石 无名异 蜜栗子 石钟乳 孔公 殷 土殷 石脑 石髓 石脑油 石炭 锻石 石面 浮石 石芝 阳起石 磁石 玄石 代赭石 禹余粮 太一余粮 石中黄子 空青 曾青 绿青 扁青 白青 石胆 太白石(白石) 特生石 握雪石 砒石 土黄 金星石 婆娑石 礞石 花乳石 白羊石 金牙石 金刚石 砭石 越砥 姜石 麦饭石 水中白石 河砂 杓上砂 石燕 石蟹 石蛇 石蚕 石鳖 蛇黄 霹雳砧 雷墨 食盐 大盐 戎盐 胡盐 光明盐 卤碱 凝水石 玄精石 绿盐 盐药 朴硝 马牙硝 玄明粉 硝石 生硝 砂 硼砂 石硫黄 石硫赤 石硫青 矾石 绿矾 黄矾 汤瓶内碱 附录诸石二十七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