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石

《本草纲目》石部
《本草纲目》石部
中药大全
药方大全

  (《本经》上品)

  【释名】芒硝(《别录》)、苦硝(甄权)、焰硝(《土宿》)、火硝(《纲目》)、地霜(《蜀本》)、生硝(宋本)、北帝玄珠。

  志曰︰以其消化诸石,故名消石。初煎炼时有细芒,而状若朴硝,故有芒硝之号。不与朴硝及《别录》芒硝同类。

  宗奭曰︰硝石是再煎炼时,取去芒硝凝结在下者,精英既去,但余滓如石而已。入药功力亦缓,惟能发烟火。

  权曰︰芒硝,一作苦硝,言其味苦也。

  时珍曰︰硝石,丹炉家用制五金八石,银工家用化金银,兵家用作烽燧火药,得火即焰起,故有诸名。狐刚子《粉图》谓之北帝玄珠。《开宝本草》重出生硝、芒硝,今并为一,并详下文。

  【集解】《别录》曰︰硝石,生益州山谷及武都、陇西、西羌。采无时。

  弘景曰︰硝石疗病与朴硝相似,《仙经》用此消化诸石,今无真识此者。或云与朴硝同出,所以朴硝一名硝石朴也。又云一名芒硝,今芒硝乃是炼朴硝作之。并未核研其验。有人得一种物,色与朴硝大同小异,如握盐雪不冰,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硝石也。今宕昌以北诸山有碱土处皆有之。

  志曰︰此即地霜也。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状如钗脚,好者长五分以来。陶说多端,盖由不的识之故也。

  又曰︰生硝生茂州西山岩石间,形块大小不定,色青白,采无时。

  时珍曰︰硝石,诸卤地皆产之,而河北庆阳诸县及蜀中尤多。秋冬间遍地生白,扫取煎炼而成。货者苟且,多不洁净,须再以水煎化,倾盆中,一夜结成。澄在下者,状如朴硝,又名生硝,谓炼过生出之硝也。结在上者,或有锋芒如芒硝,或有圭棱如马牙硝,故硝石亦有芒硝、牙硝之名,与朴硝之芒、牙同称,而水火之性则异也。崔《外丹本草》云︰硝石,阴石也。此非石类,乃碱卤煎成,今呼焰硝。河北商城及怀、卫界,沿河人家,刮卤淋汁炼就,与朴硝小异,南地不产也。升玄子《伏汞图》云︰硝石生乌场,其色青白,用白石英炙热点上,便消入石中者为真。其石出处,气极秽恶,飞鸟不能过其上。人或单衣过之,身上诸虫悉化为水。能消金石,为水服之长生,以形若鹅管者佳。谨按升玄子所说,似与今之硝石不同,而姚宽《西溪丛语》以其说为真正硝石,岂外国所产与中国异耶?抑别一种耶?当俟博物者订正。

  【正误】弘景曰︰《神农本经》无芒硝,只有硝石,一名芒硝。《名医别录》乃出芒硝,疗与硝石同,疑即硝石也。旧出宁州,黄白粒大,味极辛苦。今医家多用煮炼作者,色。全白粒细,而味不甚烈。皇甫士安言︰无朴硝可用硝石。硝石生山之阴,盐之胆也。取石脾与硝石以水煮之,一斛得三斗,正白如雪,以水投中即消,故名消石。其味苦无毒,主消渴热中,止烦满,三月采于赤山。朴硝者,亦生山之阴,有盐咸苦之水,则朴硝生于其阳。其味苦无毒,其色黄白,主疗热,腹中饱胀,养胃消谷,去邪气,亦得水而消,其疗与硝石小异。按如此说,是取芒硝合煮,更成为真硝石,但不知石脾是何物也?以朴硝作芒硝者,用暖汤淋汁煮之,著木盆中,经宿即成矣。今益州人复炼矾石作硝石,绝柔白,而味犹是矾尔。

  又曰︰朴硝,今出益州北部汶山郡西川、蚕陵二县界,生山崖上,色多青白,亦杂黑斑。土人择取白软者,以当硝石用之,当烧令汁沸出,状如矾石也。

  藏器曰︰石脾、芒硝、硝石,并出西戎卤地,碱水结成。

  恭曰︰朴硝有纵理、缦理二种,用之无别。其白软者,朴硝苗也,虚软少力。炼为硝石,所得不多;以当硝石,功力大劣也。

  又曰︰硝石即是芒硝,朴硝一名硝石朴。今炼粗恶朴硝,取汁煎作芒硝,即是硝石。《别录》复出芒硝,误矣。晋宋古方,多用硝石,少用芒硝;近代诸医,但用芒硝,鲜言硝石。理既明白,不合重出。

  颂曰︰旧说朴硝、芒硝、硝石三物同种。初采得苗,以水淋汁煎成者为朴硝,一名硝石朴。又炼朴硝或地霜而成,坚白如石者,为硝石,一名芒硝。又取朴硝淋汁炼煎结成有细芒者,为芒硝。虽一体异名,而修炼之法既殊,则主治之功亦别。然《本经》所载,疑是二种。今医方所用,亦不能究。但以未炼成块微青色者为朴硝;炼成盆中、有芒者为芒硝,亦谓之盆硝;芒硝之底澄凝者,为硝石朴。硝力紧,芒硝次之,硝石更缓。未知孰是?苏恭言︰晋宋古方,多用硝石,少用芒硝。按张仲景《伤寒论》,承气、陷胸皆用芒硝。葛洪《肘后方》,伤寒时气亦多用芒硝,惟治食不化云,无朴硝,用芒硝代之。是晋宋以前通用朴硝、芒硝矣。胡洽方,十枣汤用芒硝,大五饮丸用硝石,并云无硝石用芒硝。是梁隋间通用芒硝、硝石矣。以此言之,朴硝、硝石为精,芒硝为粗。故陶氏引皇甫士安之言为证,是硝石当时已难得其真,故方书通以相代矣。又古方金石凌法,用朴硝、硝石、芒硝、马牙硝四种相参,次第下之。方出唐世,不知当时如何分别也?又南方医人著《硝说》云︰本草有朴硝、硝石、芒硝,而无马牙硝。诸家所注,三种竟无断决。或言芒硝、硝石是一物,不合重出。或言煎炼朴硝,经宿盆中有细芒为芒硝。或言马牙硝自是一物。今诸硝之体各异,理亦易明,而惑乃如此。朴硝味苦而微咸,出蜀郡者,莹白如冰雪,内地者小黑,皆苏脆易碎,风吹之则结霜,泯泯如粉,熬之烊沸,亦可熔铸。以水合甘草、猪胆煮至减半,投大盆中,又下凝水石屑,同渍一宿,则凝结如白石英者,芒硝也。扫地霜煎炼而成,试竹上如解盐,而味辛苦,烧之成焰都尽者,硝石也,能消金石,又性畏火,而能制诸石使拒火,亦天地之神物也。牙硝,即是芒硝也。又有生硝,不因煮炼而成,亦出蜀道,类朴硝而小坚也。其论虽辨,然与古人所说殊别,亦未可全信也。

  好古曰︰硝石者,硝之总名也。但不经火者,谓之生硝、朴硝;经火者,谓之芒硝、盆硝。

  时珍曰︰诸硝,自晋唐以来,诸家皆执名而猜,都无定见。惟马志《开宝本草》,以硝石为地霜炼成,而芒硝、马牙硝是朴硝炼出者,一言足破诸家之惑矣。诸家盖因硝石一名芒硝,朴硝一名硝石朴,之名相混,遂致费辨不决。而不知硝有水火二种,形质虽同,性气迥别也。惟《神农本经》朴硝、硝石二条为正。其《别录》芒硝、《嘉》马牙硝、《开宝》生硝,俱系多出,今并归并之。《神农》所列朴硝,即水硝也,有二种,煎炼结出细芒者为芒硝;结出马牙者,为牙硝;其凝底成块者通为朴硝,其气味皆咸而寒。《神农》所列硝石,即火硝也,亦有二种,煎炼结出细芒者亦名芒硝,结出马牙者,亦名牙硝,又名生硝;其凝底成块者,通为硝石。其气味皆辛苦而大温。二硝皆有芒硝、牙硝之称,故古方有相代之说。自唐宋以下,所用芒硝、牙硝,皆是水硝也。南医所辨虽明,而以凝水石、猪胆煎成者为芒硝,则误矣。今通正其误。其石脾一名硝石者,造成假硝石也。见后石脾下。

  【修治】大明曰︰真硝石,柳枝汤煎三周时,如汤少,即加热者,伏火即止。

  曰︰凡使硝石,先研如粉,用鸡肠菜、柏子仁共二十五个,和作一处,丸如小帝珠子,以瓷瓶子于五斤火中赤,投硝石四两于瓶内,连投药丸入瓶,自然伏火也。

  《抱朴子》曰︰能消柔五金,化七十二石为水。制之须用地莲子、猪牙皂角、苦参、南星、巴豆、汉防己、晚蚕砂。

  时珍曰︰熔化,投甘草入内,即伏火。硝石

  【气味】苦,寒,无毒。《别录》曰︰辛,大寒,无毒。普曰︰神农︰苦;扁鹊︰甘。权曰︰咸,有小毒。

  时珍曰︰辛、苦、微咸,有小毒,阴中之阳也。得陈皮,性疏爽。

  之才曰︰火为之使,恶苦参、苦菜,畏女菀、杏仁、竹叶。

  【主治】五脏积热,胃胀闭,涤去蓄结饮食,推陈致新,除邪气。炼之如膏,久服轻身(《本经》)。疗五脏十二经脉中百二十疾,暴伤寒,腹中大热,止烦满消渴,利小便,及蚀疮。天地至神之物,能化七十二种石(《别录》)。破积散坚,治腹胀,破血,下瘰癧,泻得根出(甄权)。含咽,治喉闭(大明)。治伏暑伤冷,霍乱吐利,五种淋疾,女劳黑疸,心肠痛,赤眼,头痛,牙痛(时珍)。

  石部相关生硝 玄明粉 马牙硝 朴硝 盐药 绿盐 玄精石 凝水石 卤碱 光明盐 胡盐 戎盐 大盐 食盐 雷墨 霹雳砧

《石部·本草纲目》石部  玉屑 白玉髓 青玉 珊瑚 马脑(玛瑙,文石,摩罗迦隶) 宝石 玻璃 水精 琉璃 云母 白石英 五色石英 紫石英 菩萨石 丹砂 水银 水银粉 粉霜 银朱 灵砂 雄黄 雌黄 石膏 理石 长石 方解石 滑石 不灰木 五色石脂 青石脂 黄石脂 白石脂 赤石脂 桃花石 炉甘石 井泉石 无名异 蜜栗子 石钟乳 孔公  土殷 石脑 石髓 石脑油 石炭 锻石 石面 浮石 石芝 阳起石 磁石 玄石 代赭石 禹余粮 太一余粮 石中黄子 空青 曾青 绿青 扁青 白青 石胆 太白石(白石) 特生石 握雪石 砒石 土黄 金星石 婆娑石 礞石 花乳石 白羊石 金牙石 金刚石 砭石 越砥 姜石 麦饭石 水中白石 河砂 杓上砂 石燕 石蟹 石蛇 石蚕 石鳖 蛇黄 霹雳砧 雷墨 食盐 大盐 戎盐 胡盐 光明盐 卤碱 凝水石 玄精石 绿盐 盐药 朴硝 马牙硝 玄明粉 硝石 生硝  硼砂 石硫黄 石硫赤 石硫青 矾石 绿矾 黄矾 汤瓶内碱 附录诸石二十七种

相关文章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51La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