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加工

《本草纲目》中药
《本草纲目》中药
中药大全
药方大全

  初加工

  中草药除少数如鲜生地,鲜石斛、鲜芦根等鲜用外,大多数均在产地加工干燥后备用,将采得之药材,经过挑选、洗刷、切、烫或蒸等再进行干燥,以便贮藏。如延胡索、天麻、北沙参、百合、马齿苋等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材,多用开水煮烫或蒸煮后再干燥。对于后坚硬或粗大的药材,可趁鲜切片,然后干燥,如穿地龙、狼毒、商陆、乌药等。目前,对于药材的趁鲜切片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推广,如农村的赤脚医生多在采后趁鲜切片,有些药材栽培单位,在药材采收后就地趁鲜切片加工,这样可避免药材因水润切片面造成的成分流失。对于后难以去皮的药材,可趁鲜除去外皮(或栓皮)然后干燥,如知母、半夏、大黄、黄柏等,还有些药材需要一些特殊的炮制。

  炮制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临床用药理论和药物配制的需要,将药材进一步加工的传统工艺。方法众多,与药效一般有着密切盼关系。实践证明,通过炮制能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改变药性或提高疗效,便于粉碎加工及贮藏等。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后者也称为“炮炙”。由于中药材大都是生药,其中不少药材必须经过特定的炮炙处理,才能更符合治疗需要,充分发挥药效。因此,按照不同的药性和治疗要求而有多种炮制方法。有些药材的炮制还要加用适宜的辅料,并且注意操作技术和讲究火候,正如前人所说:“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性味反失。”炮制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药效,而少数毒性药和烈性药的合理炮制,更是确保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药物炮制法的应用与发展,已有很悠久的历史,方法多样,内容丰富。

  炮制的目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烈性或副作用。如川乌、草乌生用内服易于中毒,需炮制后用;已豆、续随子泻下作用剧烈,宜去油取霜用;常山用酒炒,可减轻其催吐的副作用等。

  (2)改变药物的性能,使之更能适合病情需要。如地黄生用凉血,若制成熟地黄则性转微温而以补血见长;生姜偎熟,则能减缓其发散力,而增强温中之效;何首乌生用能泻下通便,制熟后则失去泻下作用而专补肝肾等等。

  (3)便于制剂和贮藏。如一般饮片的切片;矿物、动物甲壳、贝壳及某些种于类药物的粉碎处理,能使有效成分易于溶出,并便于制成各种剂型;有些药物在贮藏前要进行烘焙、炒干等干燥处理,使其不易霉变、腐烂等。

  (4)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使药物纯净,才能用量准确,或利于服用。如一般植物药的根和根茎当洗去泥沙,拣去杂质;枇杷叶要刷去毛;远志去心;蝉蜕去头足;而海藻、肉苁蓉当漂去咸味腥味,以利于服用等。

  工艺

  炮制方法是历代逐渐发展和充实起来的,参酌前人的记载,根据现代实际炮制经验,炮制法大致可分为五类。

  1.修制:

  (1)纯净处理:采用挑、拣、簸、筛、刮、刷等方法,去掉灰屑、杂质及非药用部分,药物清洁纯净。如拣去合欢花中的枝、叶,刷除枇杷叶、石苇叶背西的绒毛,刮去厚朴、肉的粗皮等。

  (2)粉碎处理:采用捣、碾、镑、锉等方法,使药物粉碎,以符合制剂和其他炮制法的要求。如牡蛎、龙骨捣碎便于煎煮,川贝母捣粉便于吞服;犀角、羚羊角镑成薄片,或锉成粉末,便于制剂和服用。

  (3)切制处理:采用切、铡的方法,把药物切制成一定的规格,使药物有效成分易于浴出,并便于进行其他炮制,也利于干燥、贮藏和调剂时称量。根据药材的性质和医疗需要,切片有很多规格。如天麻、槟榔宜切薄片,泽泻、白术宜切厚片,黄芪、鸡血藤宜切斜片,白芍、甘草宜切圆片,肉桂、厚朴宜切圆盘片,桑白皮、枇杷叶宜切丝,白茅根、麻黄宜铡成段,茯苓、葛根宜切成块等。

  2.水制:

  用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称为水制法。水制的目的主要是清洁药物、软化药物、调整药性。常用的有淋、洗、泡、漂、浸、润、水飞等。这里介绍三种常用的方法。

  (1)润:又称闷或伏。根据药材质地的软硬,加工时的气温、工具,用淋润、洗润、泡润、浸润、晾润、盖润、伏润、露润、包润、复润、双润等多种方法,使清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徐徐入内,在不损失或少损失药效的前提下,使药材软化,便于切制饮片。如淋润荆芥,泡润槟榔,酒洗润当归,姜汁浸润厚朴,伏润天麻,盖润大黄等。

  (2)漂:将药物置宽水或长流水中浸渍一段时间,并反复换水,以去掉腥味、盐分及毒性成分的方法称为漂。如将昆布、海藻、盐附子漂去盐分,紫河车漂去腥味等。

  (3)水飞:系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未的方法。将不溶于水的药材粉碎后置乳钵或碾槽内加水共研,大量生产则用球磨机研磨,再加入多量的水,搅拌,较粗的粉粒即下沉,细粉混悬于水中,倾出;粗粒再飞再研。倾出的混悬液沉淀后,分出,干燥即成极细粉末。此法所制粉末既细,又减少了研磨中粉末的飞扬损失。常用于矿物类、贝甲类药物的制粉。如飞朱砂,飞炉甘石,飞雄黄等。

  3.火制:

  (1)炒:有炒黄、炒焦、炒炭等程度不同的清炒法。炒黄、炒焦使药物易于粉碎加工,并缓和药性;种子类药物炒后则煎煮时有效成分易于溶出。炒炭能缓和药物的烈性、副作用,或增强其收敛止血的功效。还有拌固体辅料如土、麸、米炒的,可减少药物的刺激性,增强疗效,如土炒白术、麸炒枳壳、米炒斑蝥等。与砂或滑石、蛤粉同炒的方法习称烫,药物受热均匀酥脆,易于煎出有效成分或便于服用,如砂炒穿山甲、蛤粉炒阿胶等。

  (2)炙:用液体辅料拌炒药物,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减少副作用的炮制方法称为炙。通常使用的液体辅料有蜜、酒、醋、姜汁、盐水、童便等。如蜜制黄芪、甘草可增强补中益气作用;蜜炙百部、款冬花可增强润肺止咳作用;酒炙川芎可增强活血之功;醋炙香附可增强疏肝止痛之效;盐炙杜仲可增强补肾功能;酒炙常山可减轻催吐作用等。

  (3)煅: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充分发挥疗效。坚硬的矿物药或贝壳类药多直接用火煅烧,以煅至红透为度,如紫石英、海蛤壳等。间接煅是置药物于耐火容器中密闭煅烧,至容器底部红透为度,如制血余炭、陈棕炭等。

  (4)煨:利用湿面粉或湿纸包裹药物,置热火灰中加热至面或纸焦黑为度,可减轻药物的烈性和副作用,如煨生姜、煨甘遂、煨肉豆寇等。

  4.水火共制:

  (1)煮:是用清水或液体辅料与药物共同加热的方法。如醋煮芫花可减低毒性,酒煮黄芩可增强清肺热的功效。

  (2)蒸:是利用水蒸气或隔水加热药物的方法。如酒蒸大黄可缓和泻下作用。有些药物经反复蒸、晒,才能获得适合医疗需要的作用。如何首乌经反复蒸晒后不再有泻下力而能补肝肾、益精血。

  (3)淬:是将药物燃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淬后不仅易于粉碎,且辅料极其吸收,可发挥预期疗效。如醋淬自然铜、鳖甲,黄连煮汁淬炉甘石等。

  (4)潬:是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常用于种于类药物的去皮和肉质多汁类药物的干燥处理。如潬杏仁、桃仁以去皮;潬马齿苑、天门冬以便于晒干贮存。

  5.其他制法:

  常用的有发芽、发酵、制霜及部分法制法等。其目的在于改变药物原有性能,增加新的疗效,减少毒性或副作用,或使药物更趋效高质纯。如稻、麦的发芽;发酵法制取神曲、淡豆豉;巴豆的去油取霜,西瓜的加工制霜;法制半夏等。

  意义

  (一)改变药物的性能,缓和或提高防物的疗效:

  如大黄为习用的重要泻下药之一,文献记载:大黄苦峻下走,用之于下必生用,若邪气在上非酒不至,必用酒浸驱热而下。大黄经过酒炒或酒蒸后,均能缓和其泻下作用,炒炭后则能起到止泻止血的功能。据近代研究证明,大黄泻下的主要成分为结合性蒽醌,其游离蒽醌泻下作用较弱,但具有抗茵消炎作用,而大黄鞣质则为收敛止泻成分。据实验大黄炮制前后有效成分的变化如下:

  1.生大黄经过水浸切片,所损失的主要成分是结合蒽醌,酒大黄中结合蒽醌损失1/4,熟大黄中结合惠醒减少1/2,鞣质减少1/3,大黄炭结合性蒽醌减少4/5,鞣质减少1/3。

  2.炮制品的泻下作用都比原大黄为弱,尤其是大黄炭泻下作用极为微弱。何首乌是中医常用中药。生用润肠通便,能解疮毒,制后可补肝肾、益精血,用于贫血、神经衰弱。

  据报导,何首乌含卵磷脂和羟甲基蒽醌衍生物。前者是构成细胞膜和神经组织,尤其是脑脊髓的主要成分,故可用于神经衰弱,促进血液新生及发育,并有强心作用。但卵磷脂不溶于水,而溶于醇,蒸后可使卵磷脂易溶出,同时酒蒸后可使结合性蒽醌被破坏,而消除泻下作用。

  槐花米是一种常用的凉血、止血中药。据报导,主含芸香甙(Rutin)或类似芸香甙的黄酮类、鞣质等。槐花米炒黄后,仅部分糖类与氨基酸类有所破坏,而由于加热使鼠李糖转化酶被破坏,因而有利于芸香甙的保存,同时由于加热使药材组织疏松,有利于芸香甙及鞣质的煎出。

  槐花米炒炭后芸香甙含量相应减少,而鞣质含量相应增加(炒炭后槐花中鞣质为生槐花的四倍)。据实验证明,此增加之鞣质系由芦丁转变而来。因而增强了炒槐花的收敛上血作用。

  杜仲炒炭后的降压作用比生杜仲大一倍,各种杜仲的降压作用,以炒杜仲为最强。历代本草对杜仲的炮制多载有“炒断丝”。实验证明,杜仲的降压成分是水溶性的,丝被炒断后可使溶解度增加,从而提高疗效。

  同理,有效成分为酶类的药材,则不宜加热而应生用。如雷丸的有效成分为蛋白质分解酶,故雷丸均生用。但麦芽的有效成分为淀粉分解酶,习惯炮制方法却为微炒,这是由于在干燥状态下有利于保存和发挥酶的活性。

  微炒并未降低酶的活力,但水煎后大大降低了酶的活力。中药在炮制过程中,往往加入一定的辅料,如酒、醋、盐等。这些辅料除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外,并可缓和或提高药物的疗效。醋制柴胡、青皮、香附等都能增强疏肝理气作用。醋也可增强三棱、莪术、延胡索等行血作用。醋是良好的有机溶媒,能与生物碱形成盐,大大增加生物碱在水中的溶解度。据实验证明延胡索醋制后比生延胡索有效成分多煎出一倍。

  (二)降低或消除药材的毒性,刺激性或副作用:

  川乌、草乌、白附子、半夏、天南星、大戟、芫花、甘遂、商陆、马钱子、巴豆等剧毒药,具有强烈的毒性,经过炮制后,则可消除或降低,保证用药安全有效。近代科研证明:乌头类药材含有多种乌头碱。目前已经了解到炮制前后毒性的变化与双酯型乌头碱的含量有密切关系。乌头类药材生品含乌头碱一般在0.1%以上,人服用双酯型乌头碱0.2~1mg,即出现中毒症状,人的致死量为3~4mg。乌头碱水解成乌头次碱并进一步水解成乌头原碱,其水解产物同样有效,但毒性可降低。炮制品的剂量也相应地增加数倍至数十倍,从而表现出其他方面的药理作用,如强心作用。实验证明,尚有其他非生物碱成分,亦具有药理作用。因为生品毒性大,如不炮制而减少剂量,必会影响其他成分发挥作用。这就充分说明乌头的炮制是必要的,合理的。

  关于半夏的炮制原理,据药理实验证明育以下几点:

  1.生半夏毒性最大,蒸、漂、姜浸半夏仍有毒,而白矾制半夏则无毒。

  2.生半夏口服对咽喉有刺激作用,而灌胃则无刺激作用,说明造成失音的原因是直接作用于咽喉的结果。各种不同半夏均有不同程度的失音现象,只有白矾制半夏无失音现象。

  3.呕吐实验证明,各种半夏对鸽子均能引起呕吐,而白矾制半夏水煎液没有呕吐作用。

  4.各种半夏煎剂均有镇吐、镇咳作用。根据上述实验与临床的密切配合,认为对半夏的炮制方法可除去其它辅料,只加白矾煮即可,经临床观察保证了疗效。

  甘遂醋制后毒性降低,也得到药理实验的证明:小白鼠口服生甘遂和制甘遂的酒精浸膏,生者泻下作用较强,毒性较大,而制者泻下作用较弱,毒往较小。说明用醋炮制某些药材而能起到解毒作用。

  肉豆蔻含大量脂肪油,刺激性强,有滑肠副作用,挥发油中含有肉豆蔻醚(Myristicin),能使人惊厥,但经煨制后,上述成分均有一定减少,增强了涩肠止泻作用。

  其它如巴豆的毒性成分与有效成分是一致的,可改变其炮制方法缩小其剂量,达到安全有效的目的。旧法是将巴豆去油作成巴豆霜,以保安全。现已将巴豆与面粉混合后,压榨使油为面粉所吸收,然后测定其含油量,按剂量折算投药,这样可节约巴豆35%左右,又安全可靠。

  (三)便于制剂、煎服和贮藏:

  有些药材质坚难碎,不便调制和制剂,有效成分也难以煎出,必须经过煅、淬、炒、捣等,使其粉碎,以便使有效成分易于煎煮出来,达到提高疗效。如炉甘石煅后氧化锌含量增高,增加外用消炎,收敛作用。磁石煅后醋淬,易于粉碎,并生成可溶性盐类,便于吸收而发挥药效。

  有些甙类药材,如杏仁、黄芩、槐花等经炮制可破坏所含的酶,而使有效成分不被破坏。生杏仁容易发霉变质、走油和虫蛀,炒后失去水分不易发霉变质。将杏仁炒黄的另外一个目的是加热破坏苦杏仁酶,从而保留了81.8~93.1%的苦杏仁甙,使药物充分发挥疗效。

  近来对苦杏仁的炮制又进行了改革,将苦杏仁冷压后榨出其中约50%的脂肪油(供工业使用)所得之杏仁饼(油粕)中保存了有效成分苦杏仁甙,经过氢氰酸含量测定后,按剂量折算给药,即缩小了剂量,又回收了大量的杏仁油。

  黄芩的炮制方法是烫、蒸、或短时间水煮,以便破坏酶而保留其有效成分。但加热时间从10分钟到48小时不等,有些地区认为黄芩有小毒,须用冷水浸泡至色变绿去毒后再切制,名“淡黄芩”,但也有认为黄芩遇水变绿影响质量,必须用热水煮后切成饮片,以色黄为佳。按黄芩中有效成分为黄芩甙。试验证明,黄芩遇冷水变绿色的原因是黄芩中的黄芩甙(Baicalin)被酶(Baicalinase)在一定温度和湿度下酶解成黄芩素(Baicalein)(5,6,7一三羟基黄酮),由于邻三羟基不稳定,容易被氧化变绿。

  药理试验证明:生黄芩、冷浸黄芩的抑菌能力较烫、煮、蒸的黄芩低。所以黄芩炮制的目的是破坏酶并使药材软化易切片,故以蒸(1小时)或煮(不超过10分钟)为宜。北方以蒸或沸水略煮,“应以色黄为佳”,是符合科学道理的。

  (四)清除杂质和非药用部分:

  一般植物的根、根茎、种子、果实、果穗、花叶等药材,往往含有泥沙或枝梗等杂质,有的皮类药材往往含有木质心等非药用部分。须经过炮制后除去。

  关于远志去心的炮制,最近证明,远志皮部皂甙含量相当于木部的25倍,说明中国自古重用远志皮部的实践经验可贵。

  但有些中药炮制时去心,尚需进一步研究。麦冬、连翘等中药,古来炮制均需去心,有人曾对麦冬作如下试验,取麦冬肉、心各以甲醇、乙醇、水提取其化学成分,薄层层析结果完全相同,又将肉、心水浸出物进行比较,肉多于心,但肉、心重量比较,心只占为1/3,故带心使用,差别不大。又对连翘进行试验,带心青翘,挥发油含量为1.5%,药材气味芳香,青翘心含油2%,芳香气浓,而青翘壳含油量仅有0.5%,芳香气较心差,似可考虑以整个青翘入药,不必去心。

  有的药材来源于同一植物,但药用部分不同,作用不同,必须分开应用。如麻黄茎和根部入药,但根能止汗,茎能发汗,又如莲子心清心热,而莲子肉健脾止泻。川椒的果实和种子作用也不同。果实能温脾胃、散寒气,而种子(椒目)能行水平喘,必须分开。总之,炮制的目的是为了用药安全和更好地发挥药效。搞不搞炮制或是否认真炮制,是密切关素系到药品的质量问题。实践证明中药炮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保证药品质量,提高疗效的一个重要环节。中药炮制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临床效果。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我们必须以极端负责的精神,认真地搞好中药的炮制工作,以便更好地为广大人民健康服务。

  中药相关中药的剂型 中药的采收 中药的特点 中药的药性 中药的种类 中药的成分 中药的历史 中药堕胎安全情况 中药知识大全 中药的配伍 正确认识中药的副作用 中药的十八反药歌 服中药的禁忌 中药的进展 常用中药饮片进行研究和改革 中药著作

《中药·本草纲目》中药简介 中药的释义 中药发展史 神农本草经的贡献 中药的食物疗法 中草药疗效 现代中药科学的发展和概况 地方本草 中药的炮制制药 中药发展史上第一部大型辞典 中医药事业的普及 中药著作 常用中药饮片进行研究和改革 中药的进展 服中药的禁忌 中药中的十九畏和十八反 中药的十八反药歌 正确认识中药的副作用 中药的配伍 中药知识大全 中药堕胎安全情况 中药的历史 中药的成分 中药的种类 中药的药性 中药的特点 中药的采收 中药的加工 中药的剂型 中药剂型的选用方法 中药的剂量 中药的贮藏方法 中药的禁忌 中药的鉴定 中药的发展 中药的误解 中药的煎制方法 自煎中药的注意事项 中药与生药 中药的四气五味 中药的升降浮沉 中药的归经 中药的毒性 中药的产地

相关文章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51La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