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煎中药的注意事项

《本草纲目》中药
《本草纲目》中药
中药大全
药方大全

  中药汤剂历史悠久,疗效理想,深受百姓的信赖。所以古人曾说:“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但在自煎中药时,看似平常的事情,实际上则大有学问。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剂科主任孙树文介绍说,药效的高低与煎药的用具、水量、火候、时间和方法关系密切,病人及家属应该掌握一些常识。

  记好医嘱

  医生在开好处方后,对初诊患者和有特殊煎法的药物一般都会详细告知煎药方法;另外药剂师在发药时,也会告诉病人哪些单包药物需要特殊煎煮。这就需要患者及家属认真听、仔细记,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还要向医生或药剂人员咨询。

  选择煎锅

  煎煮中药最好使用砂锅,如果没有砂锅,也可以选用不锈钢锅或无破损的搪瓷器皿,但不能使用铁锅和铝锅。因为铁器化学性质不稳定,能在煎煮过程中与中药所含多种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而铝锅不耐强酸、强碱,亦不是理想的煎煮器具。

  用水

  不能直接用自来水煎药,只有凉开水才是最佳选择。

  传统的加水方法是:第一次煎煮时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厘米为准,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过药物表面3厘米为准。

  在煎煮前应先把药物用凉开水浸泡30分钟到1个小时,使药材变软,煎药时易于有效成分浸出。

  现在大部分人在煎制中药的时候,都用的是家里的自来水,这种做法并不科学。因为自来水是经过一定化学处理的,其中一般都含有余氯,而余氯又是强氧化剂,可与多种有机物发生氧化反应,这就很可能破坏药材中的有效成分;而用开水直接煎煮药材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因为一些药材表层的淀粉、蛋白质等成分会突然受热而糊化或凝固,妨碍淀粉、蛋白质本身浸出,同时也阻碍中药材内部其他有效成分浸出。

  煎煮火候

  一般先用武火(大火)煮沸后,改用文火(小火)煎煮,保持微沸状态。也有单纯用急火或慢火煎的,要遵医嘱。

  煎煮时间与次数。每剂药可煎煮两次,一般药第一煎煮沸后,再用文火煎煮20~30分钟;发表药、攻下剂挥发性较强,煎煮时间宜短些,先煎沸后约15分钟,二煎沸后10分钟即可,滋补药宜煎煮时间长些,趁热滤取煎液约100~200毫升;第二煎加水煮沸后,再用文火煎煮15~20分钟,趁热滤取煎液约100~200毫升。注意第二次煎煮后,应挤榨药渣,避免煎液的损失。两次煎液合并混匀后服用或遵医嘱服用。

  有试验表明,两次煎煮比一次长时间煎药得到的有效成分要多。因为药物煎煮后,溶剂形成两部分,一部分在药物之内,另一部分在药物之外,形成两种不同的浓度。当药物内部有效成分的浓度大于外部时,可继续向外释放;当浓度相等时,就不再向外释放了。所以必须换水重煎,使有效成分继续向外释放。因此中药汤剂一般煎两次为宜。

  那么,怎样操作才能发挥最佳的药效呢?孙树文主任进一步解释说:煎药之前,先用冷水将饮片浸泡1~2小时,这样会使根茎类药或不易煎熬药物的成分充分解析出;加水量以高出饮片2~3厘米或每次煎出药液100~200毫升为宜。随着水温的逐渐升高,植物细胞也慢慢膨胀、破裂,蛋白质及淀粉等就会逐渐溶解在水中,不会阻止有效成分的释放。

  通常,药物的花、茎、叶宜浸泡20~30分钟,根、根茎、种子、果实宜浸50分钟。故一般复方药剂以浸泡40~50分钟为宜。如用开水煎,使细胞不易破裂;即使破裂了,有效成分也凝固体内而不易释出,药效将大打折扣。此外,煎药时要避免药液溢出或过快熬干,也不要反复揭盖,以防有效成分挥发掉。

  解表清热类药宜急火煎,时间要短,否则会降低药效,改变药性;厚味滋补药如肉苁蓉、熟地之类,宜慢火久煎,时间要长,使饮片中的有效成分更多地释放出来。某些毒性药物如乌头、附子之类,亦应慢火久煎,才能减低毒性,增加药效。

  对气味芳香或不耐热的药物需要后下,质地疏松、含挥发油沸点低的,如薄荷、荆芥等,一般煎煮10分钟左右即可;质地较坚硬、含挥发油沸点高的,如连翘、茴香等,不必后下,一般煎煮30分钟为宜。

  中药相关中药与生药 中药的煎制方法 中药的误解 中药的发展 中药的鉴定 中药的禁忌 中药的贮藏方法 中药的剂量 中药剂型的选用方法 中药的剂型 中药的加工 中药的采收 中药的特点 中药的药性 中药的种类 中药的成分

《中药·本草纲目》中药简介 中药的释义 中药发展史 神农本草经的贡献 中药的食物疗法 中草药疗效 现代中药科学的发展和概况 地方本草 中药的炮制制药 中药发展史上第一部大型辞典 中医药事业的普及 中药著作 常用中药饮片进行研究和改革 中药的进展 服中药的禁忌 中药中的十九畏和十八反 中药的十八反药歌 正确认识中药的副作用 中药的配伍 中药知识大全 中药堕胎安全情况 中药的历史 中药的成分 中药的种类 中药的药性 中药的特点 中药的采收 中药的加工 中药的剂型 中药剂型的选用方法 中药的剂量 中药的贮藏方法 中药的禁忌 中药的鉴定 中药的发展 中药的误解 中药的煎制方法 自煎中药的注意事项 中药与生药 中药的四气五味 中药的升降浮沉 中药的归经 中药的毒性 中药的产地

相关文章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51La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