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形成

  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自由民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术)的社会化教育。

  孔子生活在“天下无道”、“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维护周礼是孔子赋予自己的神圣使命。孔子对春秋以来统治秩序的颠倒、社会秩序的混乱、周礼的威信扫地的状况痛心疾首,甚至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为了维护和恢复周礼,孔子提出了“正名”学说。要名正言顺,首先要名实相副,其基本要求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也是孔子“正名”的基本宗旨。

  孔子也意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完全地恢复周礼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自己对周礼身体力行的同时,更注重礼的内容和实质。他认为,作为“礼之本”就是:“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孔子的礼和“正名”就是通过协调统治阶级的内部关系,来维护社会的等级秩序。后代的“纲常名教”就是在“正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为恢复和维护周礼,孔子又提出了“仁”的学说。孔子认为,仁是最完美的道德观念和品质。在孔子看来,“仁”既是“爱人”的美好品质,又是“先难而后获”的高尚行为;既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的处世态度,又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心要求;既是“恭、宽、信、敏、惠”的全面修养,又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行为规范;既是“我欲仁,斯仁至矣”的主观自觉,又是“杀身以成仁”的自我献身精神。孔子提出“仁”,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人的重视,表现了自我的觉醒。

  在政治上,孔子提出了“德政”的学说,孔子德政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重民”。孔子对民心是有着充分认识的,他要求统治者必须重视民,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要使“民富”,才能收到良好的“德政”效果。孔子认为,实施“德政”的关键是尚贤、“举贤才”,孔子的“德政”是西周“敬德保民”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其基本思想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统治。孔子认为,统治者在“怀德”的同时也必须“怀刑”,为政必须“宽猛相济”。

  孔子的学说,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本体系和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孔子之后,儒家分为八派,八家“和而不同”,发扬和光大了儒家的基本思想。其中对儒家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子思和孟子。

  子思姓孔名伋,孔子的嫡孙,著有《中庸》。子思继承了孔子的中庸之道并进一步加以发挥,提出了以“诚”为核心的重视主观修养的处世哲学。中庸,是孔子的思想方法,而子思认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体现着宇宙万物的本质和规律。它既是治国之方,更是人们的处世之道,是人们须臾不可离的。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中庸呢?子思认为,中庸出自于人的本性,要实现它,就必须加强道德修养,要有对“诚”的把握。“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诚”是贯通天人的。要达“诚”的境界,就必须“反求诸其身”,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子思从天人合一的高度论证了中庸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准则,使中庸之道成为儒家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子思关于诚的学说,发展了孔子的“内省”的思想,使客观的外在准则变为主观的内在品质,对后代理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儒家学派全盘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有教无类”,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

  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

  但是儒家学派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荀子·王制》)。

  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封建皇权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和讲华夷之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