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化道教的兴盛时期

  自闯关东的社会习俗开始以来,山东等地大量移民陆续携眷辗转来到绥化筑室定居、劳作谋生。随之,更多的道教门派相继传入绥化城内。在这一时期,绥化诸多宫观纷纷建起并收徒传教,斋醮科仪等法事活动也日益增多。

  直至清末民初之际,绥化各地宫观仍有续建。如绥化城内有龙王庙,道教信徒二十余人,青冈有以道人主持之关庙,在铁力有光绪三十二年由孙永庆(绥化慈云宫道士)始建的凌云山太圣宫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绥化道教事业的发展。

  据1936年的绥化史料档案记载,当时的绥化地区共有大小宫观68处、门徒信众不计其数,凡道教的活动盛日,逛庙会的、烧香祈祷的善男信女往来不绝。此情此景,在全国都未见先例。这些宫观的修建堪称是绥化开发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在建筑、绘画、雕塑、书法等领域都达到了文化艺术的顶峰,把一块璀璨的艺术瑰宝和一大笔丰厚的历史遗产留给了黑土地的后人,而绝不是仅仅留给道教信奉者。

  “文革”前,慈云宫(后为圣宗庙,今慈云观)旧址的庙宇建筑极具规模,观址坐南朝北,总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主要布置有广场、山门、钟鼓楼、关帝殿、慈航观音殿、玉皇大殿、三清大殿、天台、护法殿、经堂、斋堂等。所有庙宇建筑在其布局、体量、结构上除十分鲜明地继承了中华传统的建筑思想、建筑格局和建筑方法,同时也注入了道家与道教的审美思想和价值观念,再加上融合了东北的地方文化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大殿屋檐伸出深远,且向上举折,加上鸱吻、脊饰,形成优美而多变的曲线,使本来沉重的大屋顶变得透逸典雅。尤其是在直立厚重的墙壁和殿宇下宽阔的月台,或是香霭仙乐的衬托下,使整个建筑显得十分庄严和神圣。并形成了一种曲与直、静与动、刚与柔的和谐美。绥化道教宫观的建筑是中华传统建筑的发展,但又有别于传统世俗建筑,也不同于佛教建筑,道教的信仰特点决定了其建筑的多样性、神圣性与世俗性的统一。同时,其田园式建筑与宫殿式建筑风格并存,反映了道教“仙道贵生”,出世与人世并重的崇高思想。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51La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