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人道画美术
道教美术以道教故事、神仙思想为题材的道画,历久不衰,画家辈出。晋代画家顾恺之崇尚老庄,多以龙为题材作道画,附会老子犹龙之说法,其后云龙遂成为道画的特色之一。据《贞观公私画录》,顾恺之还画过《刘仙像》、《三天女像》等,并且著有《画云台山记》,叙述他的道祖故事画的内容和构思。画面上有丹崖险峻高大,颜色红紫,显示其为神仙之境。张天师脸形瘦削,飘然若仙,于丹崖七试弟子。其弟子王长穆然坐答,赵升神爽气怡。另二弟子则魄散神飞、汗流失色。
唐代吴道子道释画兼擅。画家张素卿本人就是道士,乾符(874~879)中居四川青城山常道观,史载曾画有《老子过流沙图》、《五岳朝真图》、《九皇图》、《五星图》、《老人星图》、《二十四化真人像》、《太无先生像》等。前蜀主王建修青城山丈人观,请其于真君殿上画五岳、四渎、十二溪女、山林、溪沼、树木诸神及岳渎曹吏。蜀主诞辰时,张素卿画十二仙真,备受赞赏。凡有醮斋,开悬供奉。据《图画见闻志》称,五代时有名画家250余人,其中以道释画为主者达113人。
宋代道画吸收了山水花鸟的技法,丰富了道画的表现力。画家武宗元曾在宋真宗营造玉清昭应宫时,居3000名应召画殿画匠之首,史载,他17岁就画北邙山老子庙壁,颇称精绝。其传世道画《朝元仙仗图》原是壁画粉本,长6米,高0.48米。描绘南极天帝和东华天帝君率领仙官、侍从和仪仗朝谒玄元皇帝的场面,共有神仙人物87名,其
道教美术中男仙11名,神将8名,余皆为手捧供品、仙果、乐器的仙女。画幅以手持宝剑的护法神开道,以甲卒、神将殿后,其中二天帝君都略高大于其他神仙,其处理手法与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相类。各神仙的头上或身旁都有一个长形墨线描画的题名牌框,并标上该神仙的尊号,如“东华天帝君”、“扶桑大帝”等。全图主次分明,层次井然,线描人物各具神态,不相雷同,线条流畅,具有线描艺术的韵律感。
宋元文人作画崇尚卷轴、册页、扇面,或有以道教题材结合山水、花鸟的内容,追求“清静无为”的境界,形成了超逸、淡泊、高雅的艺术风格。元代有些画家,如黄公望、张彦辅、马臻、方从义等本人就是道士。张渥所作《九歌图》和《太乙真人像》等,以白描手法描绘太乙真人手执如意,乘舟荷叶,舒展飘逸的“仙风”。
元代画家颜辉有传世之作《李仙像》轴,画八仙之一的铁拐李,侧坐石上,神情肃穆,笔法精劲,人物与山水融和,表现了画家洒脱、超逸的情趣。明代画家吴伟所作《北海真人》,写骑龟仙者悠然泛海,昂首天外,无拘无碍。清代扬州画派金农所作的张天师像,更以古拙的笔墨趣味,表现画家超凡逸群的情思。当代画家张大千早年曾久居四川青城山,所绘王母、麻姑、陈抟、纯阳和张陵等道画,刻石于山,至今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