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春·秋》读后感-作者:林艳芬(广东华南师范大学)

《家·春·秋》读后感

  原创文学稿件来自:广东省大学城华南师范大学南2栋218-林艳芬

  在《家·春·秋》中,巴金先生把他对于一个不合理制度的积愤吐露出来,他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自己的控诉。小说里面的许多场面都是巴金亲眼见过或者亲身经历的。其实,小说就是作者真实生活的缩影。巴金在谈到《家·春·秋》的创作源泉时,说过:“小说里面不一定有我自己,但书中那些人物却是我所爱过的和我所恨过的。我写他们的时候,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块受苦,跟一些人一块儿在痛苦中挣扎。我陪那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没有亲身经历过,哪来如此深刻的感受呢?

  在小说里面,有许多人都有着先进的思想。觉民、觉慧、琴妹等。他们都在不断地与旧势力,旧制度作斗争。他们知道周围有许多无形的和有形的障碍,阻止他们走向幸福的路,要征服这些障碍,他们还需要更多的勇气和精力。

  里面涉及的旧式婚姻,把很多人的幸福都埋葬了。虽然他们心中有一百个不愿意,但在他们那个时代,”父母之言,媒妁之命”便是圣旨。即使他们想反抗,但也有心无力。他们深知,单凭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和整一个家庭,甚至整一个社会作对的。后果只能是鸡蛋碰石头。

  觉新便是这一类人的典型代表。他有着双重的人格和双重地位;他既是封建家族制度的牺牲品,又不自觉地扮演了封建家庭制度的角色。既是受害者,又是自觉的害人者;既是一个软弱者,又是一个在艰难痛苦中萌生着新的思想因素的觉醒者。他的软弱势力在旧势力的呵护下,日渐壮大,而他的新思想却在生存的岩缝中步履维艰。他的弟弟觉民和觉慧都在不断地给他灌输新思想,希望能够帮助他摆脱旧势力的束缚,但觉新认为既然出生在这样的一个家庭,就应该接受家中的规矩。“这声音软弱无力地进到觉新的耳里,却意外地使觉新的心上起了大的激荡。他觉得他了解这种人,他在这个青年的身上观到了自己的面影了。”

  他经常都听到、看到家里的年轻一辈被严厉的家庭教育压迫着,就像傀儡的木偶。这个形象有时会可以让人发笑,但觉新却被它感到得快要流泪了。他为这一群人感到悲伤、难过的同时,对于他们的痛楚又无能为力。他连自己的事情也无能为力,更不用说别人的事情了。

  最后,高家这个大家庭解散了。大家搬出时,似乎都是高兴的,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情。难道他们已经找到光明和幸福所在了?觉民和琴妹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拼搏斗争,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是给我们每一个读者启示:如果不勇敢地反抗而妥协投降,只能导致自己和新一代的毁灭。

  至于觉新,他在给觉慧和淑英的信中说到:“我知道过去的错误,但是还是沉溺既深,一时也难以自拔。所以对你们几次的劝告,我都不敢回答。不过我仍希望你们对我不时加以督责。请你念及手足之情,不要因为我没有出息,就把我抛弃。其实我的上进心并未死去。”从中可以看到,他对接受新思想,用新思想来改变自己的矛盾心理。他既对社会的新思想如饥似渴,又对它们有着一种已久的抵制心理。既害怕被时代抛弃,又害怕被兄弟唾弃……

  《家·春·秋》将它那个时代的人物描绘得有声有色,将它那个时代的家庭腐败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了……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51La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