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穰苴不战而屈人之兵
军事家们都有一个共识,这就是战争的最高境界,乃孙子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其实孙子的某些见解,就源于田穰苴的军事思想。如“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即出自田穰苴之口。孙子将这句话写进了《孙子兵法》,遂使之成为军事格言而妇孺皆知。
田穰苴的带兵实践,又说明作为一个军事家,其“善之善者”乃“不战而屈人之兵”,而不是穷兵黩武、杀人盈野。
凭什么“不战而屈人之兵”?
凭的是军容,凭的是装备,凭的是士气,凭的是道义,凭的是天时地利,凭的是人力物力,凭的是将帅的运筹帷幄,凭的是士兵的勇敢善战……总之,凭的是实力!
只有具备了强大的实力,才能使敌人望而生畏,才能使敌国不战而服。
田穰苴治军,大体上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立威,一是施恩,恩威并用,执法严明。
他杀庄贾之后,三军将士对他既畏且服。之后,他开始施恩了。
司马迁记载说:“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穰苴)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意思是田穰苴对于士卒的营房和饮食以至生病医药之类的事都非常关心,亲自检查、询问,并将自己的粮食俸禄拿出来分给士卒,自己分到的粮食是全军中最少的。
先人后己,身先士卒,这是何等可贵的品质啊!
这也难怪,当田穰苴准备与敌人开战时,连生病的士兵也要求上阵了。三军之士无不奋勇当先,“争奋出为之赴战”。有既爱兵如子又赏罚分明的将军,其部下为之赴汤蹈火,又何辞焉?
后来的吴起就从田穰苴这里学会了这一招,也是“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也是“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而且,对待生病的士兵,吴起做得更到位,竟亲自为两个生疮的士兵吸吮脓血……
人心都是肉长的。将军与士兵同甘共苦,士兵也只好在战场上舍命以报了。所以,出战之日,齐军士气极为高涨,以至晋军见状,不战而退;燕军闻讯,渡河而逃……
田穰苴麾师追击敌军,夺回阿、甄二城,收复黄河两岸,然后凯旋。
田穰苴挟大胜之威,率精悍之军,而且军卒皆唯其号令是从、唯其马首是瞻,这肯定会令齐景公心生忧惧。田穰苴料到这一点,故而在临淄郊外便“释兵旅,解约束”,与三军将士盟誓要忠于齐景公,这才只带几个随从进入临淄城。
这下齐景公放心了,对田穰苴的表现颇为满意。为了表彰田穰苴为齐国立下的大功,齐景公特意率朝中大臣们迎出都门,拜田穰苴为大司马。
司马一职,为周朝初年所设。《周礼》云:“司马掌五兵。”虽然还不能说是国家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最高统帅当然是国君),也应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了。田穰苴不仅做了掌握齐国军队的司马,而且还是“大司马”,由此可见齐景公对田穰苴的倚重。
田穰苴任齐国大司马后,人们遂以司马穰苴称之。此后,司马似乎就成了他的姓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