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说《马说》韩愈代表作品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
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马。
只:同“只”,只是。辱:受屈辱,埋没。
骈:成双成对。骈死:并列而死。槽枥:原指养兽的食器,这里指养马的处所。
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以,把。称,称颂,称道。
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一食:吃一次。或:有时。尽粟一石(shi):吃尽一石(dàn)粟。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石。
食:同“饲”,喂养。
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是:这,指示代词。
能:才能。
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美,美好素质
且:将。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策:驾驭。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尽其材:全发挥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鸣之:吆喝它。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之:临视着马。临,从高处往下看。
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其:语气助词,加强肯定语气。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这样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啊!
深层含义:怀才不遇,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辛辣讽刺和批判,以及对埋没人才的惋惜、悲愤。
早春呈①水部张十八员外
其一:
天街②小雨润如酥③,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④一年春好处,绝胜⑤烟柳满皇都⑥。
其二: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
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译文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乳汁般细密而滋润,
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景色,远胜过绿杨满城的暮春。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首句点出初春小雨 ,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 ,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三、四两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称赞,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
这首小诗 ,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 ,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