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轶闻(故事)

  苏轼的轶闻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与苏辙一同进京参加会考。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得到考官梅尧臣的青睐,并推荐给主试官欧阳脩。欧阳脩亦十分赞赏,原本欲拔擢为第一,但又怕该文为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列为第二。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该文为苏轼所作,而取为第一的却是曾巩的作品,正是阴错阳差,弄巧成拙。到了礼部复试时,苏轼再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

  关于刑赏忠厚之至论中的一段内容:“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当时众考官评议时皆不知其典故,后来拆封放榜后知道是苏轼所作,欧阳脩便问苏轼出于何典。苏轼回答在《三国志·孔融传》中。欧阳脩翻查后仍找不到,再次询问苏轼,苏轼答:“曹操灭袁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惊,问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欧阳脩听毕恍然大悟,大大称赞苏轼博学强记又能活用。原本欧阳修只是赞赏苏轼的文才,一番问答后更是对苏轼的胆识与聪颖赞誉有加。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司马光去世,大臣们正举行明堂祭拜大典,因此赶不及第一时间奠祭,仪式一完成,这些参与典礼的大臣们希望赶去吊丧,但理学家程颐却拦住大家,说孔子“是日哭则不歌”,所以参加了明堂典礼之后,不该又吊丧家。但是大家心里觉得这不近人情,有人就反驳说,“哭则不歌”不代表“歌则不哭”。苏轼还开玩笑说:“这是枉死市上叔孙通制订的礼。”狠狠地嘲笑程颐,闹了个哄堂大笑。而这件事,也是苏轼、程颐两人结怨的开始。

  有一次国家忌日,众大臣到相国寺祷佛,程颐要求供应素食,苏轼责问说:“正叔(程颐表字),你不是不喜好佛教吗?为什么要吃素食?”程颐引经据典地说:“礼法:守丧不可饮酒吃肉;忌日,是丧事的延续。”但苏轼刻意唱反调,要求准备肉食,说:“为刘氏者左袒!”像汉朝周勃、陈平斗争吕后一族般,剑拔弩张。于是大臣如料理东西军一般,都选边站:范淳夫等人吃素食,而秦观、黄庭坚等则吃肉。

  苏轼做太守期间,常和金山寺主持佛印禅师来往,自诩已经在禅学中有了很高修养的东坡居士做了一首诗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赶紧叫书童乘船从江北瓜州送到江南,呈给金山寺的佛印禅师。禅师看了看,一句话没说,即批二字,嘱书童携回。东坡一见书童如此快的回来,急问“禅师有讲什么话?”书童说,“禅师没讲什么话”。“真是岂有此理,他没讲话,你如何就回来了?”书童委屈地说“话是没讲,但有在纸上写字”,东坡一听:“赶快拿来看”。上面写了什么呢?“放屁”两个字。东坡大怒,立即过江责问佛印禅师,禅师哈哈大笑:“学士,学士,您不是‘八风吹不动’了吗,怎又一‘屁’就打过了江?”

  又一日:苏轼到相国寺寻禅,误入医务室,一师傅抬头见是居士,报怨道:“现在庙里的徒众,补牙、装牙的比例太高”。又问:“居士,是要叫他们补一补蛀牙好呢,还是给他们换一口好牙?”苏轼说“换好的牙齿虽然花费很多钱,不过,我宁可他们讲不出好话,也不能没有一颗好牙”。师傅说“佛曰: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语”。

  宋哲宗元祐四年七月三日,到杭州任知州。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一带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大片被淹。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是为苏堤。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轼做的这件好事,人人都夸他是个贤明的父母官。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51La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