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苏东坡效应?
宋代诗人苏东坡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人们对“自我”这个犹如自己手中的东西,往往难以正确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讲,认识“自我”比认识客观现实往往要更为困难。社会心理学家将人们这种难以正确认识“自我”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苏东坡效应”。
苏东坡效应可不是“天外来客”。它的产生有其一定的必然性。自从一位美国控制论专家创立模糊集合理论以来,以模糊集合论为核心的模糊理论在全世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矛盾普遍存在于客观世界中,模糊性亦寓于万物运动之中。鸡蛋可以孵鸡,当小鸡未啄出蛋壳之时,总不能说它仍是蛋,亦不可称之为鸡。石蜡从固态变成液态,也会经过明显的中介过渡。客观世界就是在模糊与清晰的矛盾斗争之中发展的。
对自我的认识也是如此。客观事物的模糊性反映在人的大脑之中,便产生了概念上及思维上的模糊性。由于人的思想往往不能全面地、精确地反映客观,这就常使人脑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大于客观模糊性;又因为人类还具有自己的伦理、道德,意识、情操,这又使得这一人文领域的模糊性变得更为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