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政君与国统三绝王莽居摄

  哀帝刘欣是当年与成帝刘骜争立太子的定陶恭王刘康之子,也就是当年元帝宫中王政君的情敌傅昭仪的孙子。成帝在世时,定陶恭王刘康来朝,他念先帝的情分,不再计较其争储的过节,对待这位王弟甚是周到仁厚。成帝曾对定陶恭王说:“我没有儿子,人命无常,一旦有什么三长两短,咱们就不能再像今天这样见面了,你还是待在我身边,还可以常常见面。”后因大将军王凤相逼,刘康辞别归国,两人相对而泣,依依诀别。成帝晚年,自知得子无望,不得不与母亲王政君在皇族宗室中寻找合适的人选来承继皇统。当时,最有希望的是成帝的弟弟中山孝王刘兴与侄子定陶王刘欣。

  袁立饰演王政君元延四年(前9年),中山孝王与定陶王均入朝觐见。定陶王率王国傅、相、中尉三官一道入朝,中山孝王惟独带一位王傅,成帝觉得纳闷,就问其原因。定陶王答:“祖宗有定制,诸侯王入朝面圣,应率封国内二千石官同行。傅、相、中尉,都是封国内二千石,所以都可随从。”成帝又让他诵《诗经》,定陶王出口成章,且能通解其义,成帝心中甚喜。又一天,他问弟弟中山孝王:“只带封国王傅入朝,是据什么法令呢?”中山孝王瞪目结舌,令其诵《尚书》,又是支支吾吾。后来成帝给诸侯王赐宴,中山孝王最后一个吃饱离席,起来时,袜子上系带又松开。成帝由此觉得中山王不如定陶王贤能,常常向王政君赞誉定陶王的才艺。这对定陶王入继大统产生了重要影响。另外,随同前来的定陶王祖母傅太后也为孙子在宫中辛勤奔走,多方贿赂,首先打通了成帝最宠爱的赵飞燕姐妹的关节,送去了很多珍宝与特产,赵氏姐妹也听到过皇上赞扬定陶王,自己更想借机巩固日后在宫中的地位,也就积极地替他争取;同时,傅太后还买通了喜爱钱财的骠骑将军、曲阳侯王根,通过王根等人讨好王政君。多管齐下,定陶王刘欣终于如愿以偿,于绥和元年(前8年)二月被立为皇太子。

  一年后,成帝暴死,刘欣即位。为了斩断哀帝与已来长安的傅太后及生母丁姬的亲密关系,王政君只准许她们每十天与皇帝见一次面。不久,哀帝请求王政君准许追尊生父定陶恭王为恭皇,并加封祖母傅氏和生母丁氏为皇后。后来,他借口“汉家之制,推亲亲以显尊尊”,把傅氏由帝太太后改封为皇太太后,称永信宫,丁氏为帝太后,称中安宫,与太皇太后王政君称长信宫(后居长乐宫)并驾齐驱。这样,加上当时的中宫皇太后赵飞燕,哀帝时后宫共有四位皇太后。

  傅、丁开始得势后,王政君为了避免与其发生冲突,曾诏令以大司马辅政的侄子王莽辞职。哀帝担心刚刚即位,就失爱于王政君,未敢造次,对王莽表示挽留,并派人向王政君说:“皇上听说太皇太后下诏,很是悲伤。皇上表示,您若不让大司马辅政,他就不敢听政。”于是,王政君再一次下诏让王莽辅政。但王氏外戚与傅、丁两家显然难免发生冲突。一些大臣出于各自的考虑,也纷纷就朝廷人事发表意见。不久,司隶校尉解光弹劾曲阳侯王根及其侄子成都侯王况,内怀奸邪,蔽上壅下,内塞王路,外交藩臣,骄奢僭上,坏乱制度,无人臣之礼。哀帝就借机削去王况的封爵,贬为庶人;把王根撤职,逼令归国。随着傅、丁两家的得势,她们也日益骄倨。傅太后与王政君谈话时,常常不礼貌地直接称她“妪”,即老太婆,王政君也不便当面发作。看来,作为实际掌权者的王政君因傅氏得势也经历了一段不甚惬意的生活。

  王莽像傅、王两家的明争暗斗,使西汉中枢政治更加腐败黑暗。为了确保王政君绝对的国母地位,辅政的大司马王莽等人对傅、丁的势力设法加以限制,这种限制又导致双方冲突的进一步升级。有一次,未央宫内大宴,有人给傅太后设帷座,与首座的王政君并列。王莽看到后,立即板起面孔说:“傅太后只是藩国的太后,怎可与至尊的太皇太后平起平坐?”言罢,令人立即撤掉了座位。王莽因此得罪了傅氏。事后,王莽不得不避其锋芒,在王政君的授意下提出辞职。这一次,哀帝没有挽留。王莽回到了自己的封国南阳(今属河南)后,杜门谢客,静观时变。

  此时,西汉政治危机日益加剧,土地兼并、人口流亡更为严重。哀帝本人,生活更加荒淫无度,他不仅广选美女,充斥后宫,而且宠幸男色,与美男子董贤打得火热,出则同车,入则同卧,赏赐无度,宠嬖无比。一天,他与董贤同卧,想要起床时,董贤正压着他的衣袖,为了不惊动睡梦中的董贤,就用剑斩断衣袖而起。从此,后世便留下了“断袖”(喻同性恋)的典故。有一次宫中宴会,哀帝当着群臣之面说,要效法尧舜,将皇位禅让给董贤。当时人称天下百姓有七亡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农民起义不断爆发。昏庸的哀帝为了扭转汉历中衰的局面,竟荒唐地用改易年号等办法来自欺欺人。建平四年(前3年)春,天下大旱,饥民纷纷拥向关中就食,“或夜持火上屋,击鼓号呼相惊恐”,西汉王朝已是江河日下。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王政君建议哀帝颁布法令,限制占田与广蓄奴婢。但哀帝自己带头破坏规定,一次就赐给董贤良田二千顷,法令实际上是一纸空文。王政君诏令王氏娘家人:家中田地,除了祖上坟茔地外,其余都要分给贫民。虽然这只是一种姿态,却使王政君获得了慈善国母的美誉。不久,哀帝迫于朝野上下的压力,以奉侍王政君为名,将王莽重新召回。

  王政君元寿二年(前1年),哀帝死于未央宫。哀帝没有儿子承继国统,王政君立即入宫,掌握了象征最高权力的传国玉玺。她启用王莽,委以军政大权,逼死董贤,立中山孝王的儿子刘衎即位,是为汉平帝。平帝年仅9岁,体弱多病,王政君虽然高高在上,东山再起的王莽却逐渐地将她架空,掌握了实际权力。

  王莽的发迹,恰是王政君裙带政治的结果。

  王莽,是王政君三弟王曼的儿子。王曼死后,王莽家境孤寒,但对几位叔伯“曲有礼意”,恭敬备至。当年王凤生病,他侍疾左右,亲尝汤药,忙里忙外,一连个把月都没舒舒服服地睡个囫囵觉,有时脸都顾不上洗,以至于“乱首垢面”。后来,在众人推举之下,王政君给他封官加爵,但他“节操愈谦”,“折节力行”。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时,王政君让他做大司马,掌握军政大权。

  这一时期的王莽表现得谦恭礼让,朝野上下一片颂扬之声,“宗族称孝,师友归仁”。王政君也对他十分信任,认为他德才兼备。其实,王莽此时已有篡汉野心。

  王莽先让群臣请求王政君,以辅政幼主有功,封他为“安汉公”,不久,又设计说服王政君把他的女儿立为平帝的皇后,后又胁迫王政君尊自己为“宰衡”。王政君又下诏:“皇帝年幼,朕统策国政,已年迈体弱,精力不支,若事必躬亲,不利于育养皇帝,今后除封爵奏闻外,其他政事皆听由安汉公与辅政大臣处理。州牧、二千石官及茂材吏初除奏事者,则听凭安汉公决断。”这样,王莽借机培植亲信,清除异己,权力急剧膨胀。

  为了更牢固地掌握手中的权力,王莽很注意在王政君眼中树立自己的美好形象。为此,他依旧表面上谦恭处事,以使朝廷官员颂扬他的功德。对王政君身边的宫人,无论地位高低,均大加贿赂,媚事拉拢,有时连王政君的婢侍生病,他也亲往探视,以讨王政君的欢心。王政君的几位姊妹都因王莽提议成了封君,食汤沐邑,她们自然也天天在王政君身边吹嘘王莽的慈善德行。

  王莽见年愈古稀的王政君不满足长年居于深宫之中,便极为周到地安排她“四时车驾巡狩四郊,存见孤寡贞妇”,并煞费苦心地筹划她四季游玩的地点。从此,王政君春夏秋冬常在外游幸。在王莽的鼓动下,她还曾如愿到多年前与元帝欢会的太子旧宫中缅怀旧情。另外,王莽还特别注意用一些虚名来取悦王政君。如奉劝她不要总穿粗布衣服,更不要常减御膳,为了宗庙社稷,应“遵帝王之常服,复太官之法膳”等,显得特别关心她的饮食起居。正是通过对王政君的蒙蔽与奉承,王莽攫取了越来越大的权力。他自称“爵为新都侯,号为安汉公,官为宰衡、太傅、大司马,爵贵号尊官重,一身蒙大宠者五”。平帝元始五年(5年),王政君赐王莽九锡,这是给予诸侯大臣无比荣宠的赏赐。这时,王莽已位极人臣。

  元始五年十二月,年幼的平帝死去。皇室成员中元帝一宗已经绝嗣,宣帝曾孙辈中为侯王者数十人,但均已年长,王莽为了控制新君,遂从宣帝玄孙辈中选了年龄最小、年仅两岁的广戚侯子刘婴。他欺骗王政君说,经过占卜,立婴最吉,王政君当然同意。王莽立孺子婴为君。

  几乎同时,王政君收到一份奏章,说在武功县(今属陕西)境内发现一块异石,上有丹书“告安汉公莽为皇帝”。接着,又有人奏请王政君立婴为孺子,令王莽仿当年周公辅成王的先例“践祚居摄”。看到奏章,王政君猛然间若有所悟,素来谦恭的王莽,难道有篡汉之心?年前他拒而不受在新野(今属河南)增加的封邑,难道是想富有四海,拥有天下?想到此,王政君不由一惊。她对人说:“丹书符命,实诬罔天下,不可相信。”王莽的党羽、太保王舜对她解释道:“事已至此,也没法阻止了。再说王莽并不敢有非分之想,只想通过摄政提高他的身份以威服天下罢了!”王政君无可奈何,勉强下诏答应王莽称摄皇帝,南面朝群臣,听政事,冕服礼仪“皆如天子之制”,并改元称“居摄元年”。

  自此,王莽以“假皇帝”的身份摄知国政。消息传出,宗室安众侯刘崇及东郡太守翟义等移檄郡国,举兵讨莽。王政君闻讯,曾说:“到底还是人心不相远。我虽是个妇道人家,也知道王莽一定会因此日子不好过。”然而,王莽仍借她的名义堂而皇之地镇压了反对派。

  成、哀、平三朝,皆绝国统,帝位虚悬。皇位继承,听由王氏。汉家基业已如大厦将倾,王政君受王莽的蒙蔽,对他亲信有加,全权委托,西汉王朝竟眼睁睁地被断送了。这一切,对于王政君个人来说,是一个悲剧。毕竟,西汉王朝的挽歌是在她手中打上了休止符。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51La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