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草
(《本经》下品)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草(音罔)、芒草(《山海经》)、鼠莽。
弘景曰︰莽本作字,俗讹呼尔。
时珍曰︰此物有毒,食之令人迷罔,故名。山人以毒鼠,谓之鼠莽。
【正误】《别录》曰︰一名,一名春草。
禹锡曰︰按《尔雅》云︰,春草。孙炎注云︰药草也,俗呼为草。郭璞注云︰一名芒草。所见异也。
时珍曰︰,音尾,白薇也。薇、字音相近尔。《别录》白薇下云︰一名春草,而此又以为草,盖因
【集解】《别录》曰︰莽草生上谷山谷及冤句。五月采叶,阴干。
弘景曰︰今东间处处皆有,叶青辛烈者良。人用捣以和陈粟米粉,纳水中,鱼吞即死浮出,人取食之无妨。
颂曰︰今南中州郡及蜀川皆有之。木若石南而叶稀,无花实。五月、七月采叶,阴干。一说︰藤生,绕木石间。既谓之草,乃蔓生者是也。
宗奭曰︰莽草诸家皆谓之草,而本草居木部。今世所用,皆木叶如石南叶,枝梗干则皱,揉之其臭如椒。
曰︰凡用叶,勿用尖及挛生者。
时珍曰︰《范子计然》云︰莽草出三辅,青色者善。
叶
【修治】曰︰凡使,取叶细锉,以生甘草、水蓼二味同盛入生稀绢袋中,甑中蒸一日,去二件,晒干用。
【气味】辛,温,有毒。普曰︰神农︰辛;雷公、桐君︰苦,有毒。
时珍曰︰莽草制雌黄、雄黄而有毒,误食害人。惟紫河车磨水服,及黑豆煮汁服,可解。豆汁浇其根即烂,性相制也。
【主治】风头痈肿,乳痈疝瘕,除结气疥瘙。杀虫鱼(《本经》)。疗喉痹不通,乳难。头风痒,可用沐,勿令入眼(《别录》)。治风疽,疝气肿坠凝血,治瘰癧,除湿风,不入汤服。主头疮白秃杀虫。与白蔹、赤小豆为末,鸡子白调如糊,毒肿,干更易上(甄权)。治皮肤麻痹,煎浓汤淋。风虫牙痛(大明)。
【发明】颂曰︰古方治风毒痹厥诸酒,皆用草。今医家取叶煎汤,热含少顷吐之,治牙齿风虫及喉痹甚效。
宗奭曰︰浓煎汤,淋渫皮肤麻痹。《周礼》翦氏掌除蠹物,以莽草熏之则死。
时珍曰︰古方治小儿伤寒,有莽草汤。又《琐碎录》云︰思村王氏之子,生七日而两肾缩入。二医云︰此受寒气而然也。以硫黄、茱萸、大蒜研涂其腹,以草、蛇床子烧烟,熏其下部而愈也。
【附方】旧四,新十。
贼风肿痹,风入五藏恍惚,宜莽草膏主之︰莽草一斤,乌头、附子、踯躅各二两,切,以水和醋一升,渍一宿。猪脂一斤,煎三上三下,绞去滓。向火,以手摩病上三百度,应手即瘥。若耳鼻疾,可以绵裹塞之。疥癣杂疮,并宜摩之。(《肘后》)
小儿风痫,掣戴眼,极者日数十发,又治大人贼风︰莽草、雷丸各一鸡子黄大,化猪脂一斤,煎七沸,去滓,摩痛处,勿近目及阴,日凡三、四次。(《外台秘要》)
头风久痛︰莽草煎汤沐之,勿令入目。(《圣惠方》)
风虫牙痛︰《肘后方》︰用莽草煎汤,热漱冷吐。一加山椒师方》)
;一加芫花;一加川椒、细辛各等分。煎汤热漱冷吐。《圣惠》︰用莽草半两,皂角三挺(去皮子),汉椒七粒。为末,枣肉丸芥子大。每以一丸塞孔中,吐涎取效。瘰癧结核︰草一两为末鸡子白调涂帛上,贴之,日二易,取效止。(《圣惠方》)
痈疮未溃︰方同上,得痛为良。(《肘后方》)
乳肿不消︰莽草、小豆等分。为末。苦酒和,敷之。(《卫生易简》)
狗咬昏闷︰浸椒水,调莽草末敷之。(《便民图纂》)
草部相关:茵芋 醉鱼草 荛花 芫花 羊不吃草 羊踯躅 曼陀罗花 坐拿草 凤仙 玉簪 鸢尾 射干 鬼臼 蚤休 半夏 鬼芋,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