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的人物形象
刘姥姥《红楼梦》是一部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现实主义作品,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成就也是惊人的,不仅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给人深刻的印象,次要人物也不例外。刘姥姥是书中出场次数不多几回的一个人物,同样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她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显示出她的天真、活泼、幽默和机智的性格,整个人物形象充满了寓言色彩。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本来是一个“久经世故的老寡妇”,她“膝下又无子息,只靠两亩薄田度日。”她对待生活的态度,自己这样说:“咱们村庄人家儿,哪一个不是老老实实守着多大的碗吃多大的饭?”她和贾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只因为女儿嫁给了务农为业的王狗儿,而王狗儿的祖上曾作过小小的京官,所以与王熙凤的祖父联过宗,因而在二十年前曾和女儿见过王熙凤一次,二十年后,由于女婿女儿忙于劳动,被接到女儿家照管小孩。
一年冬天,由于手头紧张,家中“冬事未办”,女婿“心中烦躁,在家里闲寻气恼。”刘姥姥想起了王家和王熙凤的关系。在女婿的催促下,刘姥姥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情,带着外孙板儿踏进了贾家的大门,以寻求能够得到帮助。于是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并且得到王熙凤送给的二十两银子。
第二年夏秋季节,这个善良热心的老婆婆,没有忘记贾家的周济,“多打了两石粮食”,就把头一茬摘下的瓜菜送来,二进荣国府,以感谢贾家的关照。没想到,这一来,却意外受到贾老太太的爱宠和厚待,并且给大观园的小姐太太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刘姥姥《红楼梦》的后十回中,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使她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这时的宁国府已被查封,引荐她出入荣国府的王熙凤已经落到“力诎生人怨”的地步,先前被她伤害的人们,现在都来乘机报复。她在众叛亲离、极端狼狈的垂死之前,却把自己的独生女巧姐托付给刘姥姥。在封建社会里,所谓托妻寄子是了不得的仁义或信任。精明过人的凤姐,凭借她锐利目光看出,在当时的荣宁二府中,只有刘姥姥这个人才是善良的,才不会对她落井下石。
也正如王熙凤所料想的那样,在她死后,巧姐的舅舅王仁和叔叔贾环等,为了图几个钱,要把巧姐卖给王府的时候,刘姥姥勇敢机智地救了巧姐。刘姥姥在这里的具体行为,表现了这个人物高贵、机智的品质,她敢做敢为,有计有谋有办法,也毫不顾虑拯救这个无助孤女,会给自己带来多少麻烦和危险。王熙凤当初用自己对刘姥姥的一点同情心态,换取了女儿免遭厄运,这件事本身就极具寓言色彩。
刘姥姥没有因自己和贾府的关系招摇撞骗,炫耀乡里,也没有因王熙凤的背时而忘义,过河拆桥,表现出高尚的人格魅力。刘姥姥一进入荣国府,就很快受到贾母、宝玉、以及鸳鸯、平儿等人的羡慕和喜欢,表现出了她的机智过人之处,这和她守寡多年经历了各种磨难,仍对生活充满乐观的情趣,有着极大的关系。她的幽默风趣,她的精明强干,无不充满寓言色彩,也可以这样说,她办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无不是一篇精彩的寓言故事,带有哲理性。
刘姥姥的喜剧形象——超一流的小品演员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受到的待遇是比较冷淡的,她处处表现出谨慎。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正是元妃省亲后不久,大观园内姹紫嫣红、一派兴旺气象的时期。刘姥姥是为答谢上次的帮助而来“送鲜”的,当然也许有再次打秋风的目的。
这次刘姥姥受到了盛情的款待。为什么呢?因为这次她“投了贾母的缘了”。贾母可是贾府的最高领导。凤姐等人说话、行事都要以贾母为中心,讨贾母高兴。刘姥姥更要讨贾母的高兴。所以她明明知道大家是在拿她取笑,她却不露声色的配合大家的表演,这次她不再拘谨,而是很放得开,完全进入角色,演得淋漓尽致。
刘姥姥何尝不知道是拿她取笑哄贾母开心呢?当吃饭时凤姐和鸳鸯一起捉弄刘姥姥后,鸳鸯为此对姥姥说:“姥姥别恼,我给你老人家陪个不是儿罢。”刘姥姥心里如明镜似的,早就知道自己在这场大戏中的演员角色。她说:“姑娘说哪里的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明白了,不过大家取笑儿。我要恼,也就不说了。”
刘姥姥演小品的水平不亚于本山大叔。将一个快乐、节俭、爱热闹、满身土里土气的农村老太太那份本色戏演得活灵活现。
她信口开河惹得宝玉刨根问底的那个小故事显出刘姥姥抖包袱的本事。说到雪天听到屋外响动,以为有人来偷柴草时,便故意停顿,卖了个关子。惹得贾母的思维不得不跟着她往下走,不觉得入了戏,猜测是过路客人拿柴草烤火御寒。这时刘姥姥将包袱抖了出来,说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标致小姑娘。包袱抖出来后,因为大观园发生了小火灾,便嘎然而止。知道贾母因为失火而厌烦了这个故事,刘姥姥知趣地打住。可是贾府另一个重要人物,宝玉却不依不饶问到底,便顺着宝玉的爱好,信口编了一段凄婉的故事,惹动了宝玉怜香惜玉之心,傻傻地派茗烟去找那个子虚乌有的庙。这即兴创作的水平如何?
刘姥姥满口村话,却是那样幽默有趣,形象生动。如大伙儿给刘姥姥头上插满花,她自己打趣道:“我虽老了,年轻时也风流,爱个花儿粉儿的,今儿索性做个老风流。”
粗鄙的词汇、充满乡土气的动作正是刘姥姥打动大观园中诸人的根本原因,就如赵本山的小品一样,只有充满东北黑土地的乡野气息,才博得了观众的喝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刘姥姥假装斯文,说那些着三不着四的文辞,赵本山改变戏路装城里的绅士,效果如何?肯定是东施效颦。
刘姥姥演出最成功的一幕是吃饭前,她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起哈哈大笑起来。
作者用各人的不同的笑来衬托了刘姥姥的演出效果:
“湘云撑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得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她奶妈,叫揉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能把黛玉这种尖酸多才的小姐、王夫人薛姨妈这种注重仪表的贵妇逗成这样,可见其功力。
刘姥姥的表演,毋庸讳言,是在讨好贾府的主子。她扮演的是丑角,但她绝不是丑恶的人物,她知道大家在取笑她的土气,但她是乐在其中,更以为大家带来的欢乐为乐。
《红楼梦》是一部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现实主义作品,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成就也是惊人的,不仅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给人深刻的印象,次要人物也不例外。刘姥姥是书中出场次数不多几回的一个人物,同样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她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显示出她的天真、活泼、幽默和机智的性格,整个人物形象充满了寓言色彩。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本来是一个“久经世故的老寡妇”,她“膝下又无子息,只靠两亩薄田度日。”她对待生活的态度,自己这样说:“咱们村庄人家儿,哪一个不是老老实实守着多大的碗吃多大的饭?”她和贾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只因为女儿嫁给了务农为业的王狗儿,而王狗儿的祖上曾作过小小的京官,所以与王熙凤的祖父联过宗,因而在二十年前曾和女儿见过王熙凤一次,二十年后,由于女婿女儿忙于劳动,被接到女儿家照管小孩。一年冬天,由于手头紧张,家中“冬事未办”,女婿“心中烦躁,在家里闲寻气恼。”刘姥姥想起了王家和王熙凤的关系。在女婿的催促下,刘姥姥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情,带着外孙板儿踏进了贾家的大门,以寻求能够得到帮助。于是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并且得到王熙凤送给的二十两银子。
第二年夏秋季节,这个善良热心的老婆婆,没有忘记贾家的周济,“多打了两石粮食”,就把头一茬摘下的瓜菜送来,二进荣国府,以感谢贾家的关照。没想到,这一来,却意外受到贾老太太的爱宠和厚待,并且给大观园的小姐太太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红楼梦》的后十回中,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使她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这时的宁国府已被查封,引荐她出入荣国府的王熙凤已经落到“力诎生人怨”的地步,先前被她伤害的人们,现在都来乘机报复。她在众叛亲离、极端狼狈的垂死之前,却把自己的独生女巧姐托付给刘姥姥。在封建社会里,所谓托妻寄子是了不得的仁义或信任。精明过人的凤姐,凭借她锐利目光看出,在当时的荣宁二府中,只有刘姥姥这个人才是善良的,才不会对她落井下石。
也正如王熙凤所料想的那样,在她死后,巧姐的舅舅王仁和叔叔贾环等,为了图几个钱,要把巧姐卖给王府的时候,刘姥姥勇敢机智地救了巧姐。刘姥姥在这里的具体行为,表现了这个人物高贵、机智的品质,她敢做敢为,有计有谋有办法,也毫不顾虑拯救这个无助孤女,会给自己带来多少麻烦和危险。王熙凤当初用自己对刘姥姥的一点同情心态,换取了女儿免遭厄运,这件事本身就极具寓言色彩。
刘姥姥没有因自己和贾府的关系招摇撞骗,炫耀乡里,也没有因王熙凤的背时而忘义,过河拆桥,表现出高尚的人格魅力。刘姥姥一进入荣国府,就很快受到贾母、宝玉、以及鸳鸯、平儿等人的羡慕和喜欢,表现出了她的机智过人之处,这和她守寡多年经历了各种磨难,仍对生活充满乐观的情趣,有着极大的关系。她的幽默风趣,她的精明强干,无不充满寓言色彩,也可以这样说,她办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无不是一篇精彩的寓言故事,带有哲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