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各个时期的思想特征
少年时期
第一,勤奋好学,热爱知识。鲁迅从童年起就有非常强烈的求知欲,特别喜欢读书、看画、与作画。非常注重实践,用从实践中得来的新结论去补充原来书本上知识的不足。
第二,对封建传统思想、封建教育的强烈批判精神。如:鲁迅对宣扬封建道德观念的《二十四孝图》就极为不满。对封建家长制也是强烈不满的。鲁迅对于封建思想文化所萌发的这种怀疑和批判精神,为他后来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于封建传统的猛烈扫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热爱劳动人民及扶弱抑强的叛逆性格。鲁迅从小就与农民的孩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与农民的接触,使少年鲁迅真实的了解到广大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痛苦生活和悲惨遭遇,激发了他真挚同情被压迫人民的朴素的阶级情感。
第四,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与热切关心民族存亡的爱国思想。鲁迅少年时代,正是维新思潮开始涌进的时期,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他开始积极寻求报国之路。
南京求学时期
第一,在政治思想上,鲁迅对洋务运动感到非常失望,同事初步接受了维新思想的影响。他认为要救国,只有维新,向外国学习。也正是从这个运动中,得到了广泛接触欧洲近代进步思想的机会。
第二,对封建思想的怀疑与反叛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祭书神文》中,他对钱神、钱奴进行了无情的鞭挞。描写了书神的优美、高洁的形象,对他表示了由衷的崇敬。这充分的表现了鲁迅的高尚情怀,对功名利禄的藐视,对权贵富豪的憎恨,在本时期,鲁迅那种不畏豪强的叛逆性格也有突出表现。
第三,在哲学思想上,鲁迅开始用进化论来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鲁迅主要吸取了进化论关于生物新形态的出现和旧形态的消亡是自然历史发展的必然的辨证观点,并将之运用于对社会的观察分析,从而在政治上得出了从根本上否定旧制度的革命结论。新的必胜旧的,将来必胜过去和青年必胜老人,这三点构成了鲁迅进化论信仰即社会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日本留学时期
第一,鲁迅在政治思想上经历了一个从改良维新到革命的发展。
第二,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有了进一步发展。决心弃医从文。
第三,在哲学上,鲁迅提出“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的主张。就是强调主观精神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四,文艺思想初步形成。其主导倾向是近代浪漫主义。
辛亥革命前后
第一,对辛亥革命由热烈欢呼到严重失望。
第二,在苦闷和寂寞中继续奋进,战斗。
第三,缅怀古代先贤,从历史遗产中汲取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