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的戎马生涯

  吴楚柏举之战孙武为将后,不但为吴王治军讲武,勾画富国强兵的蓝图,而且亲上战场,为吴国立下了赫赫战功。《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对孙武的战绩概括为“西破彊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西破彊楚,入郢”,指的是前506年发生的吴楚柏举之战。此战是春秋末年吴楚之间的一次大战。在取得攻占舒(今安徽舒城)的胜利时,吴王即准备发动大规模的伐楚战争。但孙武认为当时楚国实力还很雄厚,而吴国的军队又因连年作战未及休整,将士非常疲劳,伐楚时机尚不成熟,伍子胥支持孙武的意见。

  同时,孙武建议,将全国军队分成三个部分,轮番袭击楚国,以消耗楚国的实力。吴王最终接受了孙武的主张。吴军分成三部,互相轮换,反复袭扰楚国边境。经过六年的骚扰,楚国的军队被搞得疲惫不堪,士气低落,戒备松懈,为最后伐楚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恰在这时,楚军进攻蔡、唐两个小国,两国抵挡不住,向吴国求援。而吴国此时已占领黄河上游的战略要地州来(今安徽凤台)、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控制了屏蔽楚国东境的居巢(今安徽六安东北),如与蔡、唐两国结盟,用它们作掩护,吴军便可从淮西平原西进,借助大别山的荫蔽,迂回攻入楚国防御薄弱的东北部。于是吴国答应了蔡、唐的请求,出兵进攻楚国。

  前506年,吴王阖闾亲自带兵出征,并任命孙武为主将,伍子胥为副将。他们率领吴军主力三万余人,沿淮河逆流而上,从淮汭(今河南潢川西北)登陆,迅速通过大别山和桐柏山之间的三个隘口大隧(武阳关,今河南信阳南)、直辕(九里关,今河南信阳南)和冥阨(平靖关,今河南信阳西南),进抵汉水岸边,与楚军隔河而阵。两军在柏举(今湖北汉川北)展开了决战,楚军惨败。吴军乘胜追击,又五战五捷,攻占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城南)。

  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里的孙武(王显饰演)此战是孙武参与指挥的一次最重要的战争,它给长期称雄的楚国以沉重打击,改变了春秋时期群雄之间的战略格局,为吴国争霸中原创造了条件。此次战争之后,孙武名扬天下。他提出的许多战略战术思想,诸如“兵者诡道”、“上兵伐谋”、“避实就虚”、“因敌制胜”等,在战场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北威齐晋”是指前484年,吴军在齐国的艾陵(今山东莱芜东北)重创齐军的一次作战。柏举之战之后,孙武继续辅佐阖闾,曾在对越国作战中,与伍子胥一起,为吴国“南服越人”作出贡献。10年以后(即前496年前后),阖闾在同越国作战中受伤身亡,其子夫差继位,孙武继续辅佐新君。当时齐国君臣不睦、齐悼公被杀、新君初立,国内形势一片混乱。得知这一情况,夫差决定出兵攻齐。于是夫差率军北上会合鲁军,于五月攻克齐国博城(今山东泰安西南),二十五日进攻嬴地(今山东莱芜西北)。二十七日,吴齐两军在艾陵交战,吴军大胜,斩杀齐军甲士3000多人,俘虏齐军主帅,缴获革车800乘。此役奠定了吴国霸主的地位。前482年,吴王夫差与晋定公等诸侯王在黄池(今河南封丘南)会盟。吴国取代晋国成为了新的霸主。孙武对此有不可磨灭的功勋。

  从前512年被吴王阖闾任命为将,到前482年的黄池会盟,孙武为吴国效力了30年,为吴国的强盛和称霸中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这三十年的戎马生涯使得孙武著成了名传千古的《孙子兵法》。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51La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