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故里之争
西施故里位于诸暨市城关苎萝村,为古代越国美女西施的故乡。这个自古苎萝村在哪里,以来就有“诸暨”和“萧山”两说。这诸暨指的是浙江省绍兴市下辖的县级诸暨市;而这萧山指的是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诸暨与萧山两地相邻。西施到底是哪儿的人呢?
千余年来,“诸暨”和“萧山”两说聚讼纷纭。历代主流意见支持“诸暨说”,部分学者持“萧山说”,代表人物是明代的来斯行、清代的毛奇龄和朱彝尊等,而其中又以清翰林院检讨、明史馆纂修官毛奇龄的观点影响最大。毛的依据是《后汉书?郡国志》刘昭的注释:“萧山西施之所出”,但众多学者认为刘注有误,不足信。
1979年,萧山教师王玮常公开发表文章《西施出萧山》,再次公开提出西施的出生地在萧山的观点。一石击水,波涛涌起,一场历时7年、范围涉及全国的争论由此拉开序幕:西施故里在诸暨还是在萧山?王玮常的依据还是毛奇龄的观点,其佐证是萧山临浦的遗迹。他的文章发表后,诸暨的陈侃章、杨士安、剧作家何曾武和别号“西施的情人”的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阮逊等人立即写文章进行反击,并查县志,到萧山临浦寻访。当时萧山西施庙的和尚阿宝师傅向他们介绍了西施殿的来历:
西施赴吴国经过萧山临浦,在此留有遗迹,后来有一年发大水,江上漂来许多木头,上刻‘西施’两字,百姓认为西施留恋临浦,要到此享受香火,就为其雕像,造西施庙。此后的临浦就留下了西施殿、浴美施闸、苎萝亭等遗迹。由此看来,西施泛舟赴吴,萧山临浦只是第一站,她在此停舟沐浴,流连再三,方解缆登程。
西施故里之争引发之后,萧山临浦想把火车站改名为西施火车站,并向铁道部提出申请,铁道部没批准。与此同时,何曾武等人请中国美术学院傅维安教授在诸暨火车站创作西施塑像,还刷新了浣江边王羲之所题的‘浣纱’两字的摩崖石刻。”
在不断的查资料、写文反击对手的过程中,阮逊和何曾武都发现,西施的史料非常丰富,何曾武是县越剧团的编剧,阮逊也长于写作,他们决定把西施搬上舞台。1979年底,他们合作的大型越剧《西施》创作完成,1980年由县越剧团搬上舞台。
1982年,由县文化局牵头,他们又合编出版了《西施》一书,这是解放后我国正式出版的第一本全面介绍西施的书。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他们合作的大型越剧《西施与范蠡》在省里得奖,并收入《中国越剧大典》中。1994年阮逊又创作了越剧《西施断缆》晋京演出,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文华奖。
一直到了1986年,姜亮夫、苏步青、陈桥驿等著名专家站出来写文章声援、肯定“诸暨说”,这场争论才告一段落。看来,到现在为止,人们普遍认可的,西施还是浙江诸暨人。
2000年以后,萧山文化界,又有考证发现萧山的最早的县名当时为“下诸暨”,从此西施萧山说又重新拿出讨论,临浦的14处西施遗迹更加与历史记载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