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与范蠡的结局
在研读《史记•越王勾践》中关于范蠡的文字,发现司马迁很看不起范蠡的老婆。范蠡的老婆就是西施。我以为,司马迁无论如何也该为这个女人写上一笔的,但他偏偏没有。
说范蠡的老婆是西施,理由已经说过很多,司马迁虽不屑记录,致使后人费心猜测,但从他的文字里依然可推断出,范蠡的老婆是从越国带到陶地的。“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这里的“私徒属”中已经包含了西施。司马迁的笔法残忍,反映为对西施只字不提,直接影响到对范蠡的婚姻也只字不提,所以司马迁的文字很突兀地出现了范蠡的三个儿子。“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千万。”“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朱公居陶,生少子。”这三处文字之前,理应替范蠡“娶妻成家”补上一笔,遗憾的是我们找不到这样的文字。这样处理,定有缘由。原因之一是,范蠡的老婆是从越国随身带来的,不必介绍;原因之二是,司马迁并不认同西施是范蠡名媒正娶的妻子,不想介绍。这就难怪文字中本该使用“其妻”的地方,却很别扭地用“其母”一词来替代。司马迁只承认西施是孩子的母亲,却不承认西施是范蠡的妻子。
透过司马迁冷峻的春秋笔法,还有一个惊人的发现,那就是,范蠡与西施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我的猜测理由是:
其一,范蠡“终不反”越国。不回越国,一是怕勾践真的加害于他,因为勾践说过,如果范蠡离开就“将加诛于子”;二是怕人家说闲话,闲话范蠡的老婆原来是吴王夫差的宫女,范蠡于脸面上挂不住;三是怕故地重游勾起往事(特别是爱情)的回首,按常理,自己建功立业之地,无论如何也该故地重游,范蠡至死不回,这里或是隐含着爱情的懊悔,或是潜伏着对西施的情感折磨,让你去不了娘家。许多爱情都是表面的浓烈,范蠡与西施的爱情,虽然世代相传,但相信他们也繁华背后的沉寂。
其二,范蠡二易其名。初到齐国,“自谓鸱夷子皮”,到了陶地,“于是自谓陶朱公”。“鸱夷子皮”是个诙谐的名字,它的意思其实是“酒囊饭袋”,而“陶朱公”却一本正经了,如此变来变去,说明范蠡的生活理念也在发生变化,一同变化的当然还有他的婚姻生活。
其三,范蠡热衷于“父子治产”、“约要父子耕畜”。父子同时努力发家致富,那是好事,但始终见不到“男耕女织”的生活场景,范蠡的兴趣转移到“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上,这更不是好兆头,历来商人重利轻别离,说明范蠡很不拿老婆当回事了。
其四,丧失了进取心。齐国人叫他做臣相,他竟然推脱不干,还说什么“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他把什么都看透看淡了,说明他没有了当年的奋斗激情,说明爱情的力量已成为强驽之末。
其五,两人矛盾最终在如何保护儿子的性命上暴发。二儿子杀人被楚国逮捕,在派大儿子还是小儿子去打通关节一事上,范蠡与西施的态度严重分岐。范蠡主张小儿子去,西施却让寻死觅活、吵着要去的大儿子去。西施说了句“奈何?”,范蠡却“不得已而遣长子”。别以为这是范蠡听老婆的话,其实是范蠡与西施的冷战,冷战的结果是以牺牲二儿子的性命为代价。
范蠡当时的心理活动应该是:你让大儿子去,以为那样就能保住两个儿子的性命,那就试试吧,看你这个妇人之见怎样保全儿子的命?结果呢,结果二儿子最终被楚国处决,范蠡却“独笑”,还说“吾果知必杀其弟也”,“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之来也”!(我本来就日日夜夜等待着他把二儿子的尸首运回来。)范蠡早就料到派大儿子去的结果,却还是派大儿子去,这已经不是“意气用事”可以解释了。范蠡与西施的这一次较量,远比别的夫妻间真刀真枪对着干还要恶毒刻薄,他们的爱情已荡然无存,他们的婚姻已名存实亡,因为夫妻的不和,最终将儿子的性命都搭了上去。
范蠡后来“致资累巨万”,用现在的话说,早就排上美国福布斯排行榜了,而西施最终算是傍上了大款。富豪人家其实真正幸福的不多,且看范蠡的三个儿子。大儿子吃过苦,勤俭节约,但办不成大事,“长者不能”;二儿子杀人被枪毙了,“杀人而死,职也(天经地义)”;小儿子却是名副其实的花花公子,用他父亲的话说是“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弃之,非所惜吝”。以此推断,往前推,得出的结论是范蠡生财有道,西施教子无方;往后推,做贵妇人的日子表面很堂皇,内心一定很恐慌。因此,说范蠡西施的婚姻不幸福,是事出有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