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垢的后世评价

  长孙无垢《旧唐书》后妃传下赞曰》:坤德既轨,彤管有炜。韦、武丧邦,毒侔蛇虺。阴教斯僻,嫔风浸毁。贤哉长孙,母仪何伟。

  《旧唐书》列伟第四十六》:又贞观中文德皇后嫁所生女长乐公主,奏请仪注加于长公主,魏征谏云:“皇帝之姑姊为长公主,皇帝之女为公主,既有‘长’字,合高于公主。若加于长公主,事甚不可。”引汉明故事云:“群臣欲封皇子为王,帝曰:‘朕子岂敢与先帝子等。’”时太宗嘉纳之。文德皇后奏降中使致谢于征。此则乾坤辅佐之间,绰有余裕。岂若韦庶人父追加王位,擅作酆陵,祸不旋踵,为天下笑。则犯颜逆耳,阿意顺旨,不可同日而言也。

  《大学衍义》卷三十六》:臣按:文徳长孙后之贤,其行事皆可为后世法。方太宗之怒魏徵也,非后从容开捄,则徵不得免矣!其为君徳之累可胜计耶?一言而全直臣於将死之际,立太宗於无过之地,虽古之贤后何以逾此?吁可仰哉!吁可仰哉!

  《范太史集》卷二十七》:唐太宗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时文德皇后谓帝曰:“谁触忤陛下?”帝曰:“魏徵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立於廷。帝大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徵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帝乃悦。臣祖禹曰:诗人美后妃,辅佐君子、求贤审官,国家将兴,必有淑哲之配,儆戒以成君子之德。若长孙皇后感悟太宗,其可谓贤矣。

  《大事记续编》卷五十三》:解题曰:十月之交,曰皇甫卿士、畨维、司徒、家伯。维宰仲允,膳夫棸子,内史蹶维,趣马楀为师氏,艶妻煽。方处幽王之时,小人之所以满朝,而官爵所以多滥者,由艶妻之方处也。文武之朝,有任、姒以居内,则官爵曷至是哉!贞观之初,内治有长孙皇后,虽以无忌之贤,而皇后尚请不使久居宠位。则朝廷之名器,冝其无泛加者矣。永徽之际,内有武后,而义府敬宗之徒聚於朝廷之上,则官有泛阶,而末年服绯者满朝,以败太宗之典刑,亦其冝也。

  《御定内则衍义》卷十六学之道◎好学》:谨按:开辟之帝王,莫不有贤内助焉。若能以学问兴事业,则唐朝尤为大著。窦皇后不惟能学,而又能书,其聪明有过乎人者。长孙皇后幼喜图传,正位中宫,益加精勤,是以文章扬其规诫,政事頼其匡勷。发迹太原,数年而成大业。二后之好学,有不容冺没者存也。

  《御定孝经衍义》卷六十一》:臣按:帝王家法如《易》《诗》《礼》《春秋》所载记,由之则得,不由之则失。自三代以后之君,莫盛于汉孝文帝、唐太宗文帝。窦皇后虽不如文德皇后之以贤特闻,然其好黄老之言,盖亦有得于无为自化清净自正之意,非有侧媚之私、嫉妒之心也。司马迁《本纪》:“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衣不得曵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则其不苟于色,而宫闱皆化之矣!以唐太宗之贤而正位乎外,以文德后之贤而正位乎内,历览前史,几于不可再得也!君子以反身之义推本言之,有文王,而后有以见后妃之圣;有太宗,而后有以见文德后之贤。太宗即位之初,即有放宫女之诏;二年秋,以久旱复减省如前。此岂非远鉴晋武之祸,近盖(厥)考之愆耶?将聘充华,而知其已字,则立罢之。依尚书奏,不以没官口贱人补用内职。资送长乐主,初敕有司倍于永嘉,闻魏征之谏,而入告于后,后称征引礼义以抑人主之私情,因而厚赐之。其后南平公主出降王珪之子,敬直执礼于珪夫妇,珪曰:“吾所以受公主谒见者,以主上钦明动循礼法故也。”凡太宗宫帏之事,其书于册者大略如此。而文德之贤为开基圣母,既葬昭陵太宗犹悲悼不已,为层观苑中,时登望之。一闻魏征献陵之讽,即为毁观。此又有“发乎情止乎礼义”之善焉。夫后世言家法之不正,以为莫盛于唐,要之子孙之罪。文德自贤后尔。如太宗皇帝文德皇后,合于家人之二五,于夫妇之间宫闱之际,度德比义则远过乎汉孝文窦皇后矣。

  《御制乐善堂文集定本》卷五》:夫闺门,王化之始也。诗三百而必以关睢为首,礼严大昏,书重厘降。易上经首乾坤,下经首咸恒。盖知正家之道,必本于闺门。闺门正而后家齐、国治也。王者立后,上法乾坤,必求令德,有以裨成内政、安贞载物,然后协厥坤仪,为天下母。故太任太姒秉淑德,而昌周;明德马后克恭俭,而光汉。古今所称,不可诬也。文德皇后长孙氏者,实闺门之令望也。仁孝恭俭、少好读书,赞成内政、裨益弘多。训诸子常以谦俭为先,太宗亦敬其有德。常朝回怒曰:会杀此田舍翁。后问为谁?帝曰魏征。于是后退,衣礼衣而称贺于上曰:臣闻主圣则臣直,乃陛下之圣故也。妾敢不贺于是。帝喜而征言无不听。夫唐太宗岂实欲杀魏征哉?然虽无此意,亦微有不乐谏之心。皇后一闻此语,即借贺以讽谏之,征益宠信而帝善益彰。然后知正内之益所不可少,而有乾之健,必得坤之贞以顺承之也。易曰:牝马地类,行地无疆。盖马阴物也,阴之德利柔顺,然必利贞而行。地无疆,然后辅乾以行,泽及天下。若徒柔顺而鲜贞,则又何能助乾道而沛膏泽哉!若长孙皇后不预朝政,虽帝问之亦终不对,可谓知安贞之义者矣。其资送公主、讽谏以安直臣、得疾不事道释之教,尤为贤明,名垂百世、媲美周姜,宜哉!

  《双桥随笔》卷三》:三代以来,皇后之有贤徳者,唐长孙氏为最。后仁孝俭素,好读书。常与太宗从容商畧古事,因而献替裨益弘多。抚字庶孽,逾於所生。嫔妃以下,无不爱戴。训诸子常以谦俭为先。太子乳母以东宫器用少,请奏益之,后不许。曰:“太子患徳不立、名不扬,何患无器用耶?”后得疾,太子请奏赦罪人、度人入道。后曰:“死生有命,非智力所移。赦者,国之大事,不可数下。道、释,异端之教,蠧国病民,皆上素所不为,奈何以吾一妇人,使上为所不为乎?”及疾笃,与太宗决。时房玄龄以谴归第,后曰:“玄龄事陛下久,小心慎宻。苟无大故,不可弃也。妾之本宗,因缘葭莩以致禄位。既非徳举,易致颠危。欲保全之,慎勿处之权要。妾生无益於人,愿勿以丘壠劳费天下,但依山为坟,器用瓦可也。更欲陛下亲君子、远小人,纳忠谏、屏谗慝,省作役、止逰猎,则妾死不恨矣!”尝采自古妇人得失事,为《女则》三十卷。又尝著论,讥汉明徳马后不能抑退亲戚之权,徒戒其车如流水马如龙,是开其祸败之源,而禁其末流也。至是,宫人以书奏之。太宗览之悲恸,以示近臣曰:“后此书,足以垂范百世。朕非不知天命,而为无益之悲。但入宫不复闻规諌之言,失一良佐,不能忘懐耳!”乃召玄龄,使复其位。其贤徳节节如此,又非宋髙、曹、向、孟诸皇后之所能及。

  《絜斋毛诗经筵讲义》卷九◎卷耳篇》:臣闻:志者心之所期也,所期者如此,故所就亦如此。登髙山者,期至于顶,斯至之矣。涉巨川者,期达于岸,斯达之矣。所期者大,则其规模亦大;所期者远,则其谋虑亦远。夫惟远且大也,故谓之志。古之人君,耻以中常自处,而必欲成大有为之事业,斯可谓人君之志也。古之后妃,不以小善自足,而必欲辅人君之所欲为,斯可谓后妃之志矣。夫惟天作之合,同心协济,所以徳业巍巍,至于今仰之。卷耳者,可以为酒之物也;顷筐者,易盈之器也。易盈而不盈,其心固有在矣。臣下行役于外,而后妃轸念于内,故因卷耳之采,而思酒醴之成,足充吾君劳赐之用,此是诗之所以作也。人之远役,必思其家,故谓之怀人。是人也,固尝寘诸周行矣。今其奉命而行,逾越险阻,而马至于虺颓,言其病也。玄马色变而黄,亦病也。马病如此,人劳可知。酌以金罍兕觥,少解其懐伤之心,此所谓体羣臣者也。曰瘏曰痡,仆与马俱病矣,盖至于是,其劳益甚,复云何哉?惟有长吁而已。写其勤劳嗟叹之状。以著其思念贤者之心,何其所志之远且大哉!夫臣下之劳,人君之所当念,后妃何预焉?今亦切切如是,无乃思出其位乎?曰:此则古之后妃所以过人也。凡人之情,朝夕思念,不出乎蕞尔。形体之微,苟利于巳经之营之无所不至,岂复为当世计乎今也?身居乎此,而念及于彼,惨怛嗟叹,惟恐无以慰贤者之心。夫贤士大夫,吾君所资以共治也!得贤则安,不得贤则危,利害相关。如此是乃后妃之所当念也!岂可谓出其位之思乎?唐长孙后毎对太宗称魏徴之直,以社稷臣名之,保护其贤,成太宗纳谏之美。呜呼!其有古后妃之遗风哉!

  《文忠集》卷一百六十》:淳熙五年正月九日《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六年,长乐公主出降。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勅有司资送倍於永嘉长公主。魏徵谏曰:“昔汉明帝欲封皇子,曰‘我子岂得与先帝子比?’皆令半楚、淮阳。今资送公主倍於长主,得无异於明帝乎?”上然其言,入告皇后。后叹曰:“妾闻陛下称重魏徴,不知其故。今观其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与陛下结髪为夫妇,曲成恩礼,毎言必先候颜色,不敢轻犯威。严况以人臣之疎逺,乃能抗言如是,陛下不可不从也。”因请遣中使齎钱四百、缗绢四百疋以赐徴。且语之曰:“闻公正直,乃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勿转移也!”某闻:爱其息,女人之常情也。况以万乘之主、天下之冨,独不能厚一女子资送,而尽其亲爱之道乎?魏徴於此,犹以不当倍於长主为谏,可谓有责难之恭矣!虽然帝用其言,迫於理也。彼皇后深居宫中,知爱而已,今能本乎礼义,抑其私情,不特称徴之贤,又请捐金帛以奨之,此贞观之治所以庶几三代也!欤《关雎》序后妃之德曰“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卷耳》序后妃之志曰“辅佐君子求贤审官”。知臣下之勤劳。内有进贤之志。而无险詖私谒之心。是则正始之道、王化之基,不在乎他,在乎后妃而已。太宗与后,其知此也哉。

  《宋名臣奏议》卷一百》:臣闻古人有言曰:“一嵗再赦,好人喑哑。”此言赦之惠奸而无益於治道,不可数者也。属者京师及畿辅,嵗一赦,而去嵗再赦,今嵗三赦。京师兵士又再得赐钱。姑息之政,无此甚者。夫嵗一赦者,细民谓之热恩,必其在五六月间也。猾胥奸盗倚为过恶指期以待免,况再赦乎?况三赦乎?其为惠奸亏损治道可知矣!好人良善也数赦,尚犹喑哑。蚩蚩愚民,其不狃而为奸且盗者,无几矣!又今防秋备塞之人,无虑五六十万。使闻京师端坐而受赐,能无动心乎?不可不虑。今陛下德音已下,赐钱已出,臣知不可救已。伏乞今后罢所谓嵗一赦者,以摧奸猾,而使善良有所立也;罢兵士之特赐钱者,以均内外,以防后患,而使民力得寛裕於财也。昔唐太子承乾为长孙皇后病,请赐赦以崇福佑。长孙皇后曰:“赦者,国之大事。岂以吾故乱天下法乎?”长孙,妇人耳,犹能如此。陛下圣人,尧舜之资,顾不为长孙后之所为乎?臣窃惜之。(至和二年八月上时知谏院)

  《新镌增补全像评林古今列女传卷五》:

  唐初圣母

  克树母仪,首盛唐而圣善。赞成帝治,开贞观之休明。

  文德后者,长孙氏晟之女,唐太宗之后也,后性孝俭素,好读书,尝与上从容商确古事,因而献替禆益弘多,上或以非罪谴怒宫人,后亦阳怒,请自推鞠,因命内系,俟上怒息,徐为申理,由是宫壼之中,刑无滥枉。房玄龄以谴归第,后心知其贤,时疾笃与上诀,且谓上曰:玄龄事陛下,小心慎密,奇谋秘计,未尝宣泄,苟无大故,愿勿弃之。仍愿陛下,亲君子,远小人,纳忠谏,屏谗慝,省徭役,止游畋,妾虽没於九泉,诚无所恨。其荐拔忠谏,悉多类此。常采自古妇人得失事,为女则三十卷,上尝出之以示群臣,而称其书足以范百世。及崩之后,太宗哭之恸,或有以天命止之者,太宗曰:朕非不知天命,而为无益之悲,但入宫不复闻规谏之言,失一良佐,故不能忘懐耳。君子谓长孙后,贤而能谏,可为世法,诗曰,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此之谓也。

  颂曰:

  惟长孙后,性好读书。

  献可替否,裨益訏谟。

  采古女则,益昭其德。

  允兹后焉,正是四国。

  “亲君子”数语,法语也,君人者铭之座右亦宜。为失良佐而哭之悲,则后之德益彰矣

  诗

  《文德皇后挽歌》[唐]朱子奢

  神京背紫陌,缟驷结行辀。

  北去横桥道,西分清渭流。

  寒光向垄没,霜气入松楸。

  今日泉台路,非是濯龙游。

  《文德皇后挽歌》[唐]李百药

  裴回两仪殿,怅望九成台。

  玉辇终辞宴,瑶筐遂不开。

  野旷阴风积,川长思鸟来。

  寒山寂已暮,虞殡有馀哀。

  《题长孙皇后谏猎图》[元]张翥

  黄门晓出西清仗,秋色满天鹰犬王。

  虎落遥连渭水南,鸾旗直渡河桥上。

  日边云气五色文,虬须天子真天人。

  羽林猛士森成列,六气不惊清路尘。

  太平无征帝神武,岂为禽荒将按旅。

  已知哲后佐兴王,不数樊姬能霸楚。

  从容数语郎罢田,六官迎笑花如烟。

  跸回那待外庭疏,听谏由来同转圜。

  天宝神孙隳大业。锦绣五家争蹀躞。

  可怜风雪骊山宫,正与真妃同射猎。

  《圣母图赞·长孙进贤》[明]张居正

  唐宗烈烈,踵美三王。

  实惟哲后,左右椒房。

  调和直谅,奖进忠良。

  用俾房魏,勋庸显彰。

  煌煌彤管,千载遗芳。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51La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