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皇后的生平故事
【谋士夫人】
与甄洛相似的是:在夫妻关系上,郭女王也身兼妻子与长姐双职,比甄洛小两岁,比丈夫曹丕大三岁。
在郭女王显现出自己的聪明才得到曹丕的重视的时候,曹丕的正妻甄洛已经在后宫有了稳定的地位。
甄洛出身尊贵之门,渡过了比郭女王幸福得多的少女时代。她原是袁熙的妻子,后袁氏为曹操所灭,被曹丕娶为妻,生下了曹丕的长子曹叡,和长女东乡公主。曹丕把甄洛之前的一位妻妾任氏赶回娘家,当时甄洛痛哭着为其求情。就连曹操那位出身娼门的夫人卞夫人也对她非常喜欢。经常夸讲她为孝顺媳妇。这段时间是她一生中的黄金时期。
甄洛的聪明,更多的表现在诗和家庭内部,而郭女王却拥有参与政治斗争的智谋。《三国志》记载:“后有智数,时时有所献纳。文帝定为嗣,后有谋焉。”在曹丕与诸兄弟争夺魏王世子的过程中,郭女王屡出奇谋,为丈夫出谋划策,所以史书中才将曹丕的登位加上了一句“后有谋”。毕竟,皇位争夺中有太多不能对外人言的阴谋诡计,所以仅一句:“后有谋”就代表了许多,可见郭女王在政治上的才智真是颇为了不起。郭女王的谋略,为曹丕的最后胜出乃至最终称帝铺开了一条广阔的道路。
那么,曹丕移情别恋也就在所难免。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继承父亲得魏王王位和丞相职务。郭女王被晋封为“夫人”。
甄洛现在所面对的,是她嫁给曹丕以来,从未有过的冷清凄凉局面。自从在夺嫡斗争中郭女王表现得比她更有智慧以来,她在曹丕的心目中的地位便已经江河日下。所以在即位为魏王之后,曹丕干脆将甄洛丢在邺城,只带着能够给自己出谋划策的郭女王出征,并一直把郭女王带到了洛阳,和郭女王一起同心协力地策划汉献帝禅位事宜。
同年十一月,曹丕登基称帝,建立魏国,是为魏文帝。这时的甄氏39岁,郭女王37岁,两个女人都基本上失去了自己可以引以为傲的相貌。
【甄洛罹难】
曹丕如愿以偿地当上皇帝,不用说,郭女王在他心目中更是旺夫之极。因此,在随后的册立皇后问题上,曹丕迟迟没有做出决定,他事实上已经偏向了与自己志同道合的郭女王。
不久,退位的汉献帝刘协将自己的两个女儿也送进了曹丕的后宫。这两位刘贵人按照辈份,应该算是曹丕的外甥女,更何况是逊帝之女,曹丕即使不宠爱,情面上也决计不会过于冷淡。
而对年纪已将四旬的甄洛来说,更糟的还不仅仅是同样已不年轻的郭女王。自打曹丕称帝,他身边的美女便层出不穷。希望巩固权位的将相大臣们都上赶着把自己家的美女尖儿们往魏宫里塞。很快,在这群年少的美女中,又有李贵人、阴贵人成为曹丕的新宠。
远在邺城连丈夫的面都见不着的甄洛,实际上已经陷入了四面楚歌的绝境。
甄洛既是曹丕原配妻子,又是曹丕长子长女的生母,更大得婆婆卞太后的欢心,顺理成章甄洛应该成为曹魏后宫的皇后。可是事实却让很多人惊讶不已。曹丕仅封甄洛为“夫人”,却同时也封郭女王为“贵嫔”。
在曹魏初年有夫人、昭仪等五等,后增为十二等,以贵嫔、夫人为最高,以下依次为淑妃、淑媛、昭仪、昭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美人、良人。贵嫔是曹丕设立的新的等级,地位仅次于皇后。也就是说甄夫人的封号绝对不可能高过郭贵嫔的地位,最多就是两者差不多。
甄洛乃是结发妻子,还生了长子长女,这在封建社会中应该说是为妻最有利的条件她全部都具备了,却仅仅得到比一个没有生育任何子女的妾相同或稍低的封号,可见这时的甄洛的处境已经比较危险了。
更糟糕的是,整整两年都没有见过自己丈夫一面。俗话说见面三分情,她连丈夫的面都见不到,而且丈夫在封后的问题上的犹豫不决也给后宫诸人太多的可操作空间了。这时人人都能看到甄洛的处境,也都知道曹丕对她的感情基本上已经没有保留多少了。想来后宫中的诸位美人对甄洛这位原配夫人的攻击不可能少了。
无法肯定地说郭贵嫔没有参加这次的攻击,但从她的为人来看,她绝不是攻击的最起劲的那一个。毕竟攻击一个人会伤害到人家,可是也会给曹丕留下一下心胸狭窄的印象。政治斗争中走过来的郭贵嫔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所以不管是出自于什么目的她都不可能是这场毁誉活动中的中坚份子。
甄洛多文才,熟知后宫典故,自然明白自己处境恶劣;但苦于远在异地,到不了丈夫面前,无可奈何,于是寄情丝于笔墨,写下了她唯一传世得作品《塘上行》: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烁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翛翛。从君独致乐,延年寿千秋。
曹丕自己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诗人,照理他应该看得出这首诗中所表现出来了妻子对他的爱怨之情。注意首先是爱,其次才是埋怨。一个正常人看到这样的诗句应该会回忆起夫妻间的美好时刻,从而唤起旧情。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曹丕读诗后勃然大怒,在即皇帝位的第二年六月,由洛阳派使者前往甄洛独居的邺城旧宫,逼她服下了毒酒。甚至,甄洛在冤死后,尸体被下令“被发覆面,以糠塞口”(把头发披散起来,遮住脸,用米糠塞入口中)下葬。
曹丕对甄洛起杀机,历来都被认为是有人在曹丕的面前对甄洛进行诋毁,这其中最大的嫌疑人就是郭女王。
由甄洛《塘上行》一诗来看,“众口烁金”——谗害她的是整群后宫妃嫔。从史载的郭后为人来看,她不会是坑害甄洛最起劲的第一人,不过她代替了甄洛应得的地位,所以矛头便指向了她而已。
何况,后宫的女人说争宠对手坏话很正常。妃嫔(包括郭女王)们说甄洛的坏话是肯定有的,但是她们绝不会整日在曹丕面前诋毁甄洛。毕竟后妃们能和皇帝在一起的时间是有限的,她们更可能尽力地抓住皇帝的心,不会有多少真正的空闲去说人家坏话。甄洛最终被赐死,主要原因还是曹丕对其已不剩多少感情。
历代文人爱美人,甄洛恰好是一位绝世美女,而那些文人又向来喜欢把这种罪责归于后宫争宠,一定要找个女人来背罪责。因此,郭女王才会被编排成在曹丕面前进谗言进而杀害甄洛的首犯。
在距甄洛冤死的九个月后,曹丕正式提出册立郭女王为皇后,并将甄洛的儿子曹叡交予郭贵嫔抚养。
魏晋时代,是中国最为重视门阀家世的时期。因此,曹丕的此一项提议立即遭到了许多大臣的强烈反对。那些大臣对郭女王进行攻讦、评击,他们提出,皇后必须出自世族,《春秋》有云:“不得以妾为嫡”。齐桓公也说“无以妾为妻”。做为婢女出身的郭女王,是不配做嫡妻、更不配做皇后的。
得知这道奏章的内容后,郭贵嫔以退为进,反而向曹丕进了一道正式的谢表,说:“我既没有娥皇女英的高节,也没有太姜、太任那样的品德,确实不足以充当皇后的尊位、担当掌管后宫的重任。”
郭贵嫔小心谨慎的表态,反而更进一步坚定了曹丕的决心,曹丕不顾大臣们的强烈反对,终于在黄初三年九月庚子日这天,册封年将四十的郭女王为后。
郭女王自此成为曹魏王朝第一位在任皇后。
【绰约凤兮】
郭女王原来住在东宫,被立为皇后以后,虽然备受曹丕宠爱,但却更加谦恭。对婆母卞皇后关怀得无微不至,孝名远扬。常仰慕汉明德马皇后的为人,并且遏制自己家族在朝政的势力,不让其滋长蔓延。表现得非常称职。
郭皇后也曾为人姬妾,深知居于人下的痛苦,因而对后宫妃嫔婢女十分宽容。曹丕在做了皇帝之后,脾气越发地糟糕,身旁的妃嫔也常常因为小过失便被他大怒发作,动辄受罚,甚至有性命之忧。每逢这种情形,郭皇后都将过错揽到自己身上,向曹丕顿首请罪。而更多的时候,她会把妃嫔们不慎犯下的过错遮盖起来,不让曹丕发现。万一不慎走漏被曹丕发觉,她也会第一时间向丈夫解释妃嫔们犯错的原因,竭尽所能将妃嫔们面临的灾祸减到最低限度。因此六宫无怨。
郭皇后生性节俭,不事享乐,而且严格约束娘家人。她的亲兄弟都在战乱中丧生,她便将自己的从兄郭表改立为父亲的继子,郭表被起用为为奉车都尉。
郭皇后外家的姻亲刘斐要与别国人定婚(别国,或指封国之外,或者吴蜀),郭后听说这件事,就敕令亲戚们说:“嫁娶之事,应该安守本分,只要门户匹配的乡里好人家就可以,不能趋炎附势,与高官贵族攀龙附凤。”
也许是因为自己的亲身经历的关系,郭皇后对家族中男人们三妻四妾的行为很反感。她的外甥孟武想纳妾,郭皇后坚决制止,说:“如今适龄的女子少而男人多,应该让她们嫁给为国征战的将士。你们本已有妻,就应该与妻子和睦,不可以倚仗权势假借因由将她们娶来作妾。如果族人中有谁违反这规矩,我一定要给予重罚。”同时还经常敕戒郭表、孟武等人:“汉室那些外戚,极少有能保全自己的,都是由于骄奢糜费,对此不能不谨慎啊!”
黄初五年(224年),曹丕亲征东吴,郭皇后留在许昌永始台。当时大雨接连百余日,楼台城墙多数被洪水淹没冲垮。大臣们奏请郭皇后离开皇宫,换个地方住。郭皇后却说:“从前楚昭王出游,妻子贞姜留住渐台,江水暴涨,昭王就派人去接她,可匆忙中却忘了带令符,贞姜便坚决不肯离开,直到被大水淹没。如今皇帝身在远方,我很庆幸自己没有那样的危险,为什么要换地方呢?”大臣们听后,谁也不敢再劝了。
黄初六年,曹丕又东征孙吴,到达了广陵郡,郭皇后则被留在了曹氏故里谯县的行宫。当时,郭表留在行宫当警卫,便想动用公家的建材筑坝拦水捉鱼。郭皇后知道后便劝阻他说:“河流首要的应当保证运输军粮的船只畅通,况且现下又缺少木料,家中负责经办这些事的奴客不在,而你却又要私取官府的竹木建造拦水的堤坝。如此说来,你这个奉车校尉不就是‘捕鱼校尉’了吗?”
这一切的行为都为郭皇后赢得了皇宫内外的尊敬。
郭皇后虽然在封后前帮助曹丕出谋划策,但是做了皇后之后,她非常小心的不让自己陷入到政局之中。这从曹洪的遭遇可以看出一二。
曹洪,字子廉,是曹操的从弟。曹洪家富但性格吝啬,曹丕少时曾对其有所求借而不获,因此非常恨曹洪,所以后来借口曹洪舍客犯法,把曹洪本人下狱要处死。大臣们都束手无策,连卞太后都没有办法。所以卞太后找到郭后。对她说“如果曹洪今日身死,我明日便敕帝废后了。”在被太后以废后威胁之下郭皇后才不得已,出面为曹洪说情。她多次痛哭于曹丕面前,请求皇帝开恩,最终曹洪仅被免官削爵,保全了性命。
曹丕曾经专门颁发过“禁母后预政诏”,“夫妇人与政,乱之本也。自今以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以此诏传后世,若有背违,天下共诛之”。这个旨意看起来是曹丕在针对母亲卞太后而设。可见曹丕对后宫干政是多么深恶痛绝,可是在郭皇后求情的时候他又放了水。
这个例子看上去,卞太后都不可以改变儿子的决定,郭后做到了。甄洛以原配的身份,又是太子和长公主的生母,写首带点怨气的诗就被杀了,而郭皇后在曹丕下达禁令后都明显干涉国政,曹丕仍然不以为意。可见郭女王在曹丕心中的地位不低。
但这并不是说郭皇后能影响曹丕的重大决定。郭皇后很清楚的知道伴君如伴虎,所以她对待曹丕从来都是非常顺从的。她从来不违背曹丕的决定,不会与其对着干,就算是求情她也只是磕头流泪,把自己的放在比较低的位置上以求得丈夫的同情。从来不搬大道理与丈夫争论,更不用说涉及政治斗争了。顺从和对丈夫意见的坚定支持才是她在后宫的生存之道。
【曹魏丧后】
黄初七年五月丁巳日,四十岁的曹丕崩于洛阳嘉福殿,临终时,他将后宫中自淑媛、昭仪以下的所有姬妾都遣归娘家另嫁,并且最终决定册立甄洛的儿子曹叡为继承人。
早在郭女王成为皇后之前半年的黄初三月乙丑日,曹叡已被封为平原王。由于郭女王当时年满四十,已不再是生育的黄金年龄,无子几成定局,所以郭女王便收养了曹叡。
郭皇后待曹叡究竟如何?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小说无一不是记载“甚爱之”,可见郭皇后对这位养子倾注了许多慈爱之心。同样,曹叡对养母也表现出了相当的孝顺之意,并且早晚问候起居。
由于甄洛之死事出非常,虽然已成为郭皇后的儿子,曹丕仍然不愿意立曹叡立储君,而属意于其它姬妾所生的儿子。
曹丕有九个儿子,除了曹叡,还有曹协、曹蕤、曹鉴、曹霖、曹礼、曹邕、曹贡、曹俨。然而儿子们多数早死,最终,曹丕在临终之时还是选定了曹叡继位。这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明,郭女王对曹叡自问无愧,在甄洛之死的问题上,郭女王并没有怎样的过错,否则她大可在曹叡继位问题上捣鬼。
但有人认为魏文帝多年不立太子,是郭女王从中阻挠。
然而实际上,曹丕尚未称帝时就不喜欢曹叡。首先,曹叡的品性怪异扭曲,这从史书记载他登基后的种种行为就可看出。再者史书有载:“汉世,冕用白玉珠为旒。魏明帝好妇人饰,改以珊瑚珠。晋初仍旧,后乃改。”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男子好妇人饰,是非常为世人所鄙夷的。可想而知,曹丕绝不会乐意将皇位传给一个爱扮女人的儿子。若不是曹丕其他儿子多早夭或太年幼,为了魏国来日昌盛实在没有办法,曹叡怕是难以登上帝位。
曹叡即为魏明帝。即位的当月丁巳日,他尊养母郭皇后为皇太后,称“永安宫”。十几天后,追封生母甄氏为“文昭皇后”,并立寝庙祭祀。
曹叡即位之后,对养母颇有孝心,对郭家屡加封赏。太和四年,诏封郭表为安阳亭侯,又进爵乡侯,增邑并前五百户,迁中垒将军,郭表的长子郭详当上了骑都尉。同年,追谥郭太后死去的父亲郭永为安阳乡敬侯,母亲董氏为都乡君。再晋封郭表为照德将军、加金紫、位特进的地位,郭表的次子郭训也当上了骑都尉。
成为皇太后的郭女王仍然节俭,仍然对外戚严加管束。她的姐姐去世后,当年欲娶美妾而不得的外甥孟武又想厚葬母亲,立祠堂祭祀,同样也被姨母制止了。郭太后说:“自从中原丧乱以来,坟墓无不惨遭发掘,都是由于坟墓过于厚葬;关于葬礼,先帝(魏文帝)的首阳陵就可效法。”(魏文帝倡薄葬,其首阳陵甚简俭。)
然而,青龙三年(235年)春,即曹叡即位八年之后。郭太后在许昌驾崩,时年51岁。
陵墓规模遵其遗嘱所建,三月十一日,按郭后的遗嘱,将她安葬在了首阳陵(即曹丕之陵)西侧。
曹叡为郭女王服孝举殡,按养母生平功过,追封其为德皇后。因曹丕谥号文皇帝,故称郭女王为文德皇后。
之后,曹叡再次晋封郭表为观津千户侯,郭详为驸马都尉。追封郭女王的父母为观津敬侯、堂阳君,亡兄郭浮维梁里亭戴侯、郭都武城亭敬侯、郭成新长亭定侯。都以太牢之礼祭祀。后来郭表去世了,曹叡便让郭详继承其父的侯爵,而郭表的另一个儿子郭述也得到侯爵之封。
《魏略》记载曹叡颁布的哀策:“维青龙三年三月壬申,皇太后梓宫启殡,将葬于首阳之西陵。哀子皇帝叡亲奉册祖载,遂亲遣奠,叩心擗踊,号啕仰诉,痛灵魂之迁幸,悲容车之向路,背三光以潜翳,就黄垆而安厝。呜呼哀哉!昔二女妃虞,帝道以彰,三母嫔周,圣善弥光,既多受祉,享国延长。哀哀慈妣,兴化闰房,龙飞紫极,作合圣皇,不虞中年,暴罹灾殃。愍予小子,茕茕摧伤,魂虽永逝,定省曷望?呜呼哀哉!”
郭女王的死,世间还有另一种说法。即曹叡对生母的死一直耿耿于怀,屡屡哭着向郭后询问甄洛是怎么死的,郭后说:“你的母亲,是被先皇帝所杀的,你身为人子怎么好追究亡父的过失?难道你因为生母冤死,就要让后母也冤死才甘心吗?”曹叡大怒,杀心即定,之后,郭后因曹叡所逼,自杀身亡,随后曹叡下令将郭后也照甄洛死时“被发覆面、以糠塞口”的模样殓葬。
但此说法可信度并不很高。原因一,这段材料是陈寿所撰正史《三国志》所没有的,裴松之在《三国志》注本中也没有提及此事,只有《魏略》和《汉晋春秋》提到她的死与曹叡有关,并且后来的赵翼在《三国会要》中辩此非实,“盖明帝虽恨郭,犹以先帝所立,崇以虚名,徒居许昌,未逼杀也。”其次,郭后死时已51岁,按古人的寿命已到了正常死亡的年龄,而那时曹叡即位已有八年,虽不能说曹叡对郭后没有一点怨恨,但曹叡若真想向郭后报复也不应会等到八年以后。而后人多信此说,一是由于不了解郭后的为人,二来则是文人的通病,对后宫之争想象得过于残酷精彩,其间同样也包含了对那位美丽甄洛不幸冤逝的遗憾与缅怀。
纵观郭女王的一生,除了至今众说纷纭的甄洛之案,再无史料记载她有任何过失。无论如何,郭女王辅佐曹丕使曹魏走向强盛,是曹魏王朝上唯一一位多多少少直接为国家作出贡献的后妃。也因此,郭皇后生前风评极好,当世的人们对她的死怀抱伤感,是不会错的。
有关郭女王,还有一个这样的传说故事。此故事最早见于《搜神记》,并在《晋书》、《宋书》等正史上均有记载。
汉末魏初,关中时局大乱。这时,有人趁乱发掘了一座西汉时期的宫人墓葬,却从中发现了一个还活着的宫女。这个宫女后来恢复如初,被送进了魏宫。郭皇后很喜欢她,对她很照顾,留在自己身边。郭皇后有时问她西汉时的宫里的事情,这个宫女也能说得清清楚楚,时间顺序都不会错。后来郭皇后成了郭太后,并且不幸去世。郭太后死了,这宫女悲伤过度,哭泣不止,最终哀伤而死。
家庭
父郭永,南郡太守,追封观津敬侯
母董氏,追封堂阳君
兄郭浮,高唐令,追封梁里亭戴侯
郭表,郭后堂兄,改立为郭永继子,并封为奉车都尉,后封观津千户侯
姐郭昱
弟郭都,追封武城亭敬侯
郭成,追封新长亭定侯
史书记载
《三国志·魏书·后妃传》有如下记载:
文德郭皇后,安平广宗人也。祖世长吏。后少而父永奇之曰:“此乃吾女中王也。”遂以女王为字。早失二亲,丧乱流离,没在铜鞮侯家。太祖为魏公时,得入东宫。
后有智数,时时有所献纳。文帝定为嗣,后有谋焉。太子即王位,后为夫人,及践阼,为贵嫔。甄后之死,由后之宠也。黄初三年,将登后位,文帝欲立为后,中郎栈潜上疏曰:“在昔帝王之治天下,不惟外辅,亦有内助,治乱所由,盛衰从之。故西陵配黄,英娥降妫,并以贤明,流芳上世。桀奔南巢,祸阶末喜;纣以炮烙,怡悦妲己。是以圣哲慎立元妃,必取先代世族之家,择其令淑以统六宫,虔奉宗庙,阴教聿修。易曰:‘家道正而天下定。’由内及外,先王之令典也。春秋书宗人衅夏云,无以妾为夫人之礼。齐桓誓命于葵丘,亦曰‘无以妾为妻’。今后宫嬖宠,常亚乘舆。若因爱登后,使贱人暴贵,臣恐后世下陵上替,开张非度,乱自上起也。”文帝不从,遂立为皇后。魏书曰:父永,官至南郡太守,谥敬侯。母姓董氏,即堂阳君,生三男二女:长男浮,高唐令,次女昱,次即后,后弟都,弟成。后以汉中平元年三月乙卯生,生而有异常。
注[二]魏书曰:后上表谢曰:“妾无皇、英厘降之节,又非姜、任思齐之伦,诚不足以假充女君之盛位,处中馈之重任。”后自在东宫,及即尊位,虽有异宠,心愈恭肃,供养永寿宫,以孝闻。是时柴贵人亦有宠,后教训銟导之。后宫诸贵人时有过失,常弥覆之,有谴让,辄为帝言其本末,帝或大有所怒,至为之顿首请罪,是以六宫无怨。性俭约,不好音乐,常慕汉明德马后之为人。
后早丧兄弟,以从兄表继永后,拜奉车都尉。后外亲刘斐与他国为婚,后闻之,敕曰:“诸亲戚嫁娶,自当与乡里门户匹敌者,不得因势,强与他方人婚也。”后姊子孟武还乡里,求小妻,后止之。遂敕诸家曰:“今世妇女少,当配将士,不得因缘取以为妾也。宜各自慎,无为罚首。”魏书曰:后常敕戒表、武等曰:“汉氏椒房之家,少能自全者,皆由骄奢,可不慎乎!”
五年,帝东征,后留许昌永始台。时霖雨百余日,城楼多坏,有司奏请移止。后曰:“昔楚昭王出游,贞姜留渐台,江水至,使者迎而无符,不去,卒没。今帝在远,吾幸未有是患,而便移止,奈何?”髃臣莫敢复言。六年,帝东征吴,至广陵,后留谯宫。
时表留宿韂,欲遏水取鱼。后曰:“水当通运漕,又少材木,奴客不在目前,当复私取官竹木作梁遏。今奉车所不足者,岂鱼乎?”
明帝即位,尊后为皇太后,称永安宫。太和四年,诏封表安阳亭侯,又进爵乡侯,增邑并前五百户,迁中垒将军。以表子详为骑都尉。其年,帝追谥太后父永为安阳乡敬侯,母董为都乡君。迁表昭德将军,加金紫,位特进,表第二子训为骑都尉。及孟武母卒,欲厚葬,起祠堂,太后止之曰:“自丧乱以来,坟墓无不发掘,皆由厚葬也;首阳陵可以为法。”青龙三年春,后崩于许昌,以终制营陵,三月庚寅,葬首阳陵西。[一]帝进表爵为观津侯,增邑五百,并前千户。迁详为驸马都尉。四年,追改封永为观津敬侯,世妇董为堂阳君。追封谥后兄浮为梁里亭戴侯,都为武城亭孝侯,成为新乐亭定侯,皆使使者奉策,祠以太牢。表薨,子详嗣,又分表爵封详弟述为列侯。详薨,子钊嗣。
注[一]魏略曰:明帝既嗣立,追痛甄后之薨,故太后以忧暴崩。甄后临没,以帝属李夫人。
及太后崩,夫人乃说甄后见谮之祸,不获大敛,被发覆面,帝哀恨流涕,命殡葬太后,皆如甄后故事。汉晋春秋曰:初,甄后之诛,由郭后之宠,及殡,令被发覆面,以糠塞口,遂立郭后,使养明帝。帝知之,心常怀忿,数泣问甄后死状。郭后曰:“先帝自杀,何以责问我?且汝为人子,可追雠死父,为前母枉杀后母邪?”明帝怒,遂逼杀之,□殡者使如甄后故事。魏书载哀策曰:“维青龙三年三月壬申,皇太后梓宫启殡,将葬于首阳之西陵。哀子皇帝叡亲奉册祖载,遂亲遣奠,叩心擗踊,号啕仰诉,痛灵魂之迁幸,悲容车之向路,背三光以潜翳,就黄垆而安厝。呜呼哀哉!昔二女妃虞,帝道以彰,三母嫔周,圣善弥光,既多受祉,享国延长。哀哀慈妣,兴化闰房,龙飞紫极,作合圣皇,不虞中年,暴罹灾殃。愍予小子,茕茕摧伤,魂虽永逝,定省曷望?呜呼哀哉!”
《魏志》曰:文德郭皇后,安平广宗人也。祖世长吏。后少而父永奇之,曰:“此乃吾女中王也。”遂以女王为字。早失二亲,丧乱流离,没在铜鞮侯家。太祖为魏公时,得入东宫。后有智数,时有所献纳。文帝定为嗣,后有谋焉。太子即王位,后为夫人,及践祚,为贵嫔。甄后之死,由后之宠也。遂立为后。黄初五年,帝东征,后留许昌永始台。时霖雨百馀日,城楼多坏,有司奏请移止,后曰:“昔楚昭王出游,贞姜留渐台,江水至,使者迎而无符,不去,卒没。今帝在远,吾幸未有是患,而便移止,奈何?”明帝即位,尊后为皇太后,称永安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