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皮

《本草纲目》木部
《本草纲目》木部
中药大全
药方大全

  (《本经》中品)

  【校正】并入(《拾遗》

  【释名】皮(音岑)、木(音寻)、石檀(《别录》)、樊(弘景)、盆桂(《日华》)、苦树(苏恭)、苦枥。时珍曰︰秦皮本作皮。其木小而岑高,故以为名。人讹为木,又讹为秦。或云本出秦地,故得秦名也。高诱注《淮南子》云︰,苦枥木也。恭曰︰树叶似檀,故名石檀。俗因味苦,呼为苦树。

  【集解】《别录》曰︰秦皮生庐江川谷及冤句水边。二月、八月采

  弘景曰︰俗云是樊皮,而水渍以和墨书,色

  恭曰︰此树似檀,叶细,皮有白点而不粗错,取皮渍水便碧色,书纸看之皆青色者,是真。

  颂曰︰今陕西州郡及河阳亦有之。其木大都似檀,枝干皆青绿色。叶如匙头许大而不光。并无花实,根似槐根。俗呼为白木。

  皮

  【气味】苦,微寒,无毒。《别录》曰︰大寒。

  普曰︰神农、雷公、黄帝、岐伯︰酸,无毒;李当之︰小寒。

  权曰︰平。恶苦瓠、防葵。

  之才曰︰恶吴茱萸。大戟为之使。

  【主治】风寒湿痹洗洗寒气,除热,目中青翳白膜。久服,头不白,轻身(《本经》)。

  疗男子少精,妇人带下,小儿痫,身热。可作洗目汤。久服,皮肤光泽,肥大有子(《别录》)。明目,去目中久热,两目赤肿疼痛,风泪不止。作汤,浴小儿身热。煎水澄清,洗赤目极效

  【发明】弘景曰︰秦皮俗方惟以疗目,道家亦有用处。大明曰︰秦皮之功,洗肝益精,明目退热。元素曰︰秦皮沉也,阴也。其用有四︰治风寒湿邪成痹,青白幻翳遮睛,女子崩中带下,小儿风热惊痫。好古曰︰痢则下焦虚,故张仲景白头翁汤,以黄柏、黄连、秦皮同用,皆苦以坚之也。秦皮浸水青蓝色,与紫草同用,治目病以增光晕,尤佳。时珍曰︰皮,色青气寒,味苦性涩,乃是厥阴肝、少阳胆经药也。故治目病、惊痫,取其平木也。治下痢、崩带,取其收涩也。又能治男子少精,益精有子,皆取其涩而补也。故《老子》云︰天道贵涩。此药乃服食及惊痫崩痢云︰皮水,言能使水沸者,谬也。

  【附方】旧三,新三。

  赤眼生翳︰秦皮一两,水一升半,煮七合,澄清。日日温洗。一方加滑石、黄连等分。(《外台秘要》)

  眼暴肿痛︰秦皮、黄连各一两,苦竹叶半升,水二升半,煮取八合,食后温服。此乃谢道人方也。(《外台秘要》)。

  赤眼睛疮︰秦皮一两。清水一升,白碗中浸,春夏一食顷以上,看碧色出,即以箸头缠绵,仰卧点令满眼,微痛勿畏,良久沥去热汁。日点十度以上,不过两日瘥也。(《外台秘要》)

  眼弦挑针︰乃肝脾积热。锉秦皮,夹沙糖,水煎,调大黄末一钱,微利佳。(《仁斋直指方》)

  血痢连年︰秦皮、鼠尾草、蔷薇根等分,以水煎取汁,铜器重釜煎成,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六丸,日二服。稍增,以知为度。亦可煎饮。

  天蛇毒疮,似癞非癞︰天蛇,乃草间黄花蜘蛛也。人被其螫,为露水所濡,乃成此疾。

  以秦皮煮汁一斗,饮之即瘥。(沈存中)

  木部相关合欢   槐胶 槐木皮,槐根白皮 槐枝 槐叶 槐花 槐实  楝叶 楝花 楝根,楝木皮 楝实  刺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