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荚子
【修治】曰︰拣取圆满坚硬不蛀者,以瓶煮熟,剥去硬皮一重,取向里白肉两片,去黄,以铜刀切,晒用。其黄消人肾气。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炒,舂去赤皮,以水浸软,煮熟,糖渍食之,疏导五脏风热壅(宗)。核中白肉,入治肺药。核中黄心,嚼食,治膈痰吞酸(苏颂)。仁,和血润肠(李杲)。
治风热大肠虚秘,瘰癧肿毒疮癣(时珍)。
【发明】机曰︰皂角核烧存性,治大便燥结。其性得湿则滑,滑则燥结自通也。
时珍曰︰皂荚味辛属金,能通大肠阳明燥金,乃辛以润之之义,非得湿则滑也。
【附方】旧三,新十一。
腰脚风痛不能履地︰皂角子一千二百个洗净,以少酥熬香为末,蜜丸梧子大。每空心以蒺藜子、酸枣仁汤下三十丸。(《千金方》)。
大肠虚秘︰风人、虚人、香港脚人,大肠或秘或利。用上方服至百丸,以通为度。
下痢不止,诸药不效︰服此三服,宿垢去尽,即变黄色,屡验。皂角子,瓦焙为末,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陈茶下。(《医方摘肠风下血︰皂荚子、槐实各一两,用粘谷糠炒香,去糠为末。陈粟米饮下一钱。名神效散。(《普济方》)。
里急后重︰不蛀皂角子(米糠炒过)、枳壳(炒)等分,为末,饭丸梧桐子大。每米饮下三十丸。(《普济方》)。
小儿流涎,脾热有痰︰皂荚子仁半两,半夏(姜汤泡七次)一钱二分,为末,姜汁丸麻子大。
恶水入口及皂荚水入口,热痛不止︰以皂荚子(烧存性)一分,沙糖半两,和膏,含之。(《博济方》)。
妇人难产︰皂角子二枚,吞之。(《千金方》)。
风虫牙痛︰皂角子末,绵裹弹子大两颗,醋煮热,更互熨之,日三、五度。(《圣惠方粉滓面︰皂角子、杏仁等分,研匀。夜以津和,涂之。(《圣惠方》)。
预免疮疖︰凡小儿每年六月六日,照年岁吞皂荚子,可免疮疖之患。大人亦可吞七枚,或二十一枚。林静斋所传方也。(吴《扶寿方便痈初起︰皂角子七个研末,水服效。一方︰照年岁吞之。(《儒门一切疔肿︰皂角子仁作末,敷之。五日愈。(《千金方》)。
年久瘰癧︰阮氏《经验方》︰用不蛀皂角子一百粒,米醋一升,砂二钱,同煮干,炒令酥。看子多少,如一个服一粒,十个服十粒,细嚼米汤下。酒浸煮服亦可。《圣济总录》言︰虚人不可用砂也。
木部相关:皂荚刺(天丁) 皂荚 合欢木皮 合欢 秦皮 荚 檀 槐胶 槐木皮,槐根白皮 槐枝 槐叶 槐花 槐实 槐 楝叶 楝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