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全诗赏析

翻译
译文 自从金人的铁蹄踏碎了祖国的河山,十年了,回望故乡洛阳,路是那么的漫长。岁月使我变得衰老不堪,今天,我独自一个,流落在青墩溪畔,在煦煦春风中,欣赏着盛开的牡丹。注释①一自:自从。②胡尘:指金兵。入汉关:指入侵中原。③十年:从靖康二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到诗人作此诗时整整...查看全文...

赏析
借咏牡丹以抒发国家兴亡之感,思念故园之情,是这首绝句的特色。在构思和手法上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极为相似。杜甫用“江南好风景”来烘托感昔伤今和漂泊他乡的凄苦之情,陈与义用看异乡的牡丹来抒发万千感慨,都是以乐景写哀情,起到倍增其哀的强烈艺术效果。前半回忆往事,既有岑参“故园东望路...查看全文...
诗人的家乡洛阳是有名的牡丹之乡。从金兵入侵中原,诗人避乱南奔,有十年之久,忽然在异乡见到了故乡的名花。诗人感慨万千,国家局势的动态和个人身世的飘零使诗人以牡丹为题,抒发了自己真挚强烈的伤时忧国之情。诗作苍凉悲感,言短意深,对故乡的怀念,对金兵的仇恨,成为强烈的弦外之音。全诗自然流...查看全文...
作者陈与义是南北宋相交时的著名诗人。这首诗是作者南渡后于绍兴六年(1136年)居住在青墩(今浙江桐乡县北,与乌镇隔水相望)时所作,距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正好十年。“十年伊洛路漫漫”中“路漫漫”既是说离自己的家乡洛阳(伊水、洛水)是路途遥远,也是说家乡被金兵占领的时间...查看全文...
这首诗作于绍兴六年(1136),当时陈与义以病告退,除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寓居浙江桐乡。他虽身离官场,但心系魏阙,对国事非常关心。陈与义是洛阳人,洛阳以牡丹闻名天下,因此他见到眼前牡丹盛开,勾起了伤时忧国的情感,写下了这首传布人口的佳作。...查看全文...
诗题是咏物,诗的内容实际上是藉物抒怀,所以不用咏物诗格,一开始就以回叙当年寄情。诗写道,金兵入汴,已经十年,自己流离失所,漂泊无依。“路漫漫”三字,表现了诗人很复杂的心理,既是说国运不昌,中原沦陷,无由再游故地,再赏洛阳牡丹,也是痛惜家国,不能回乡;又有感叹前途渺茫的意思。由国事...查看全文...

作者介绍
相关名句
- 一枕新愁,残夜花香月满楼。全诗赏析
-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全诗赏析
-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全诗赏析
-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全诗赏析
-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全诗赏析
-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全诗赏析
- 一字无题外,落叶都愁。全诗赏析
-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全诗赏析
- 衣懒换,酒难赊。可怜此夕看梅花。全诗赏析
-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全诗赏析
- 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全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