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菜部
《本草纲目》菜部
中药大全
药方大全

  (《别录》下品)

  【释名】大蒜(弘景)、荤菜。

  弘景曰︰今人谓葫为大蒜,蒜为小蒜,以其气类相似也。

  时珍曰︰按︰孙《唐韵》云︰张骞使西域,始得大蒜、胡荽。则小蒜乃中土旧有,而大蒜出胡地,故有胡名。二蒜皆属五荤,故通可称荤。详见蒜下。

  【集解】《别录》曰︰葫,大蒜也。五月五日采,独子者入药尤佳。

  保升曰︰葫出梁州者,大径二寸,最美少辛;泾阳者,皮赤甚辣。

  颂曰︰今处处园圃种之。每颗六、七瓣,初种一瓣,当年便成独子葫,至明年则复其本矣。其花中有实,亦作葫瓣状而极小,亦可种之。

  时珍曰︰大、小二蒜皆八月种。春食苗,夏初食苔,五月食根,秋月收种。北人不可一日无者也。

  【气味】辛,温,有毒。久食损人目。弘景曰︰性最熏臭,不可食。俗人作齑以啖肉,损性伐命,莫此之甚。惟可生食,不中煮也。恭曰︰此物煮羹为馔中之俊,而陶云不中煮,当是未经试耳。

  藏器曰︰初食不利目,多食却明。久食令人血清,使毛发白。

  时珍曰︰久食伤肝损眼。故嵇康《养生论》云︰荤辛害目,此为甚耳。今北人嗜蒜宿炕,故盲瞽最多。陈氏乃云多食明目,与《别录》相左,何耶?

  震亨曰︰大蒜属火,性热喜散,快膈,善化肉,暑月人多食之。伤气之祸,积久自见,养生者忌之。化肉之功,不足论也。

  瑞曰︰多食伤肺、伤脾、伤肝胆,生痰助火昏神。

  思邈曰︰四月、八月食葫,伤神,令人喘悸,胁肋气急,口味多爽。多食生葫行房,伤肝气,令人面无色。生葫合青鱼食,令人腹内生疮,肠中肿,又成疝瘕,发黄疾。合蜜食,杀人。凡服一切补药,不可食之。

  【主治】归五脏,散痈肿疮,除风邪,杀毒瓦斯(《别录》)。

  下气,消谷,化肉(苏恭)。去水恶瘴气,除风湿,破冷气,烂癖,伏邪恶,宣通温补,疗疮癣,杀鬼去痛(藏器)。健脾胃,治肾气,止霍乱转筋腹痛,除邪祟,解温疫,去盅毒,疗劳疟冷风,敷风损冷痛,恶疮、蛇虫、溪毒、沙虱,并捣贴之。熟醋浸,经年者良(《日华》)。温水捣烂服,治中暑不醒。捣贴足心,止鼻衄不止。和豆豉丸服,治暴下血,通水道(宗)。捣汁饮,治吐血心痛。煮汁饮,治角弓反张。同鲫鱼丸,治膈气。同蛤粉丸,治水肿。同黄丹丸,治痢疟、孕痢。同乳香丸,治腹痛。捣膏敷脐,能达下焦,消水,利大小便。贴足心,能引热下行,治泄泻暴痢及干湿霍乱,止衄血。纳肛中,能通幽门,治关格不通(时珍)。

  【发明】宗奭曰︰葫气极荤,置臭肉中反能掩臭。凡中暑毒人,烂嚼三、两瓣,温水送之,下咽即知,但禁饮冷水。又鼻衄不止者,捣贴足心,衄止即拭去。

  时珍曰︰葫蒜入太阴、阳明,其气熏烈,能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辟邪恶,消痈肿,化症积肉食,此其功也。故王祯称之云︰味久不变,可以资生,可以致远,化臭腐为神奇,调鼎俎,代醯酱。携之旅涂,则炎风瘴雨不能加,食腊毒不能害。夏月食之解暑气。北方食肉面尤不可无。乃食经之上品,日用之多助者也。盖不知其辛能散气,热能助火,伤肺损目,昏神伐性之害,荏苒受之而不悟也。尝有一妇,衄血一昼夜不止,诸治不效。时珍令以蒜敷足心,即时血止,真奇方也。又叶石林《避暑录》话云︰一仆暑月驰马,忽仆地欲绝。

  同舍王相教用大蒜及道上热士各一握研烂,以新汲水一盏和取汁,抉齿灌之,少顷即苏。相传徐州市门,忽有版书此方,咸以为神仙救人云。藏器曰︰昔有患癖者,梦人教每日食大蒜三颗。初服遂至瞑眩吐逆,下部如火。后有人教取数片,合皮截却两头吞之,名曰内灸,果获大效也。

  颂曰︰《经》言葫散痈肿。按︰李绛《兵部手集方》云︰毒疮肿毒,号叫卧眠不得,人不能别者。取独头蒜两颗捣烂,麻油和,浓敷疮上,干即易之。屡用救人,无不神效。卢坦侍郎肩上疮作,连心痛闷,用此便瘥。又李仆射患脑痈久不瘥,卢与此方亦瘥。又葛洪《肘后方》云︰凡背肿,取独颗蒜横截一分,安肿头上,炷艾如梧子大,灸蒜百壮,不觉渐消,多灸为善。勿令大热,若觉痛即擎起蒜。蒜焦更换新者,勿令损皮肉。洪尝苦小腹下患一大肿,灸之亦瘥。数用灸人,无不应效。又江宁府紫极宫刻石记其事云,但是发背及痈疽恶疮肿核初起有异,皆可灸之,不计壮数。惟腰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极而止。疣赘之类灸之,亦便成痂自脱,其效如神。乃知方书无空言者。但人不能以意详审,则不得尽应耳。

  时珍曰︰按︰李迅《论蒜钱灸法》云︰治疽之法,著灸胜于用药。缘热毒中鬲,上下不通。必得毒瓦斯发泄,然后解散。凡初发一日之内,便用大独头蒜切如小钱浓,贴顶上灸之。三壮一易,大概以百壮为率。一使疮不开大,二使内肉不坏,三疮口易合,一举而三得之。但头及项以上,切不可用此,恐引气上,更生大祸也。又史源记蒜灸之功云︰母氏背胛作痒,有赤晕半寸,白粒如黍。灸二七壮,其赤随消。信宿,有赤流下长二寸。举家归咎于灸。外医用膏护之,日增一晕,二十二日,横斜约六、七寸,痛楚不胜。或言一尼病此,得灸而愈。

  予奔问之。尼云︰剧时昏不知人,但闻范奉议坐守灸八百余壮方苏,约艾一筛。予亟归,以炷如银杏大,灸十数,殊不觉;乃灸四旁赤处,皆痛。每一壮烬则赤随缩入,三十余壮,赤晕收退。盖灸迟则初发处肉已坏,故不痛,直待灸到好肉方痛也。至夜则火满背,疮高阜而热,夜得安寝矣。至晓如覆一瓯,高三、四寸,上有百数小窍,色正黑,调理而安。盖高阜者,毒外出也。小窍多,毒不聚也。色正黑,皮肉坏也。非艾火出其毒于坏肉之里,则内逼五脏而危矣。庸医敷贴凉冷消散之说,何可信哉?

  【附方】旧十五,新三十二。

  背疮灸法︰凡觉背上肿硬疼痛,用湿纸贴寻疮头。用大蒜十颗,淡豉半合,乳香一钱,细研。随疮头大小,用竹片作圈围定,填药于内,二分浓,著艾灸之。痛灸至痒,痒灸至痛,以百壮为率。与蒜钱灸法同功。(《外科精要》)

  疔肿恶毒︰用门臼灰一撮罗细,以独蒜或新蒜苔染灰擦疮口,候疮自然出少汁,再擦,少顷即消散也。虽发背痈肿,亦可擦之。

  五色丹毒无常色,及发足踝者︰捣蒜浓敷,干即易之。(《肘后方》)。

  关格胀满,大小便不通︰独头蒜烧熟去皮,绵裹纳下部,气立通也。(《外台秘要》)。

  干湿霍乱转筋︰用大蒜捣涂足心,立愈。(《永类钤方》)。

  水汽肿满︰大蒜、田螺、车前子等分。熬膏。摊贴脐中,水从便漩而下,数日即愈。象山民人患水肿,一卜者传此,用之有效。(仇远《稗史》)。

  山岚瘴气︰生、熟大蒜各七片,共食之。少顷腹鸣,或吐血,或大便泄,即愈。(《摄生众妙方》)

  疟疾寒热《肘后》︰用独头蒜炭上烧之,酒服方寸匕。《简便》︰用桃仁半片,放内关穴上,将独蒜捣烂罨之,缚住(男左女右),即止。邻妪用此治人屡效。

  《普济方》︰端午日,取独头蒜煨熟,入矾红等分,捣丸芡子大,每白汤嚼下一丸。

  寒疟冷痢︰端午日,以独头蒜十个,黄丹二钱,捣丸梧子大。每服九丸,长流水下,甚妙。(《普济方》)。

  泄泻暴痢︰大蒜捣贴两足心。亦可贴脐中。(《千金方》)。

  下痢禁口及小儿泄痢方︰并同上。

  肠毒下血︰蒜连丸︰用独蒜煨捣,和黄连末为丸,日日米汤服之。(《济生方》)。

  暴下血病︰用葫五、七枚,去皮研膏,入豆豉捣,丸梧子大。每米饮下五、六十丸,无不愈者。(寇宗奭《本草衍义》)。鼻血不止,服药不应︰用蒜一枚,去皮,研如泥,作钱大饼子,浓一豆许。左鼻血出,贴左足心;右鼻血出,贴右足心;两鼻俱出,俱贴之,立瘥。(《简要济众方》)。

  血逆心痛︰生蒜捣汁,服二升即愈。(《千金》)。

  鬼疰腹痛,不可忍者︰独头蒜一枚,香墨如枣大,捣和酱汁一合,顿服。(《永类钤方》)。

  心腹冷痛︰法醋浸至二、三年蒜,食至数颗,其效如神。(李时珍《濒湖集简方》)。

  夜啼腹痛面青,冷证也︰用大蒜一枚(煨研,日干),乳香五分,捣丸芥子大。每服七丸,乳汁下。(危氏《得效方》)。

  寒湿气痛︰端午日收独蒜,同辰粉捣,涂之。(唐瑶《经验方》)。

  鬼毒风气︰独头蒜一枚,和雄黄、杏仁研为丸,空腹饮下三丸。静坐少时,当下毛出即安。(孟诜《食疗本草》)。

  狗咽气塞,喘息不通,须臾欲绝︰用独头蒜一枚,削去两头,塞鼻中。

  左患塞右,右患塞左。候口中脓血出,立效。(《圣济》)。

  喉痹肿痛︰大蒜塞耳、鼻中,日二易之。(《肘后方》)。

  鱼骨哽咽︰独头蒜塞鼻中,自出。(《十便良方》)。

  牙齿疼痛︰独头蒜煨乘热切熨痛处,转易之。亦主虫痛。(《外台秘要》)。

  眉毛动摇,目不能交睫,唤之不应,但能饮食︰用蒜三两杵汁,调酒饮,即愈。(夏子益《奇疾方》)。

  脑泻鼻渊︰大蒜切片贴足心,取效止。(《摘玄方》)。

  头风苦痛《易简方》︰用大蒜研汁鼻中。《圣济录》︰用大蒜七个去皮,先烧红地,以蒜逐个于地上磨成膏子。却以僵蚕一两,去头足,安蒜上,碗覆一夜,勿令透气。只取蚕研末,入鼻内,口中含水,甚效。

  小儿惊风《总录》︰方同上。

  小儿脐风︰独头蒜切片,安脐上,以艾灸之。口中有蒜气,即止。(黎居士《简易方论》)。

  小儿气淋︰宋宁宗为郡王时病淋,日夜凡三百起。国医罔措。或举孙琳治之。琳用大蒜、淡豆豉、蒸饼三物捣丸,令以温水下三十丸。曰︰今日进三服,病当减三之一,明日亦然,三日病除。已而果然,赐以千缗。或问其说。琳曰︰小儿何缘有淋?只是水道不利,三物皆能通利故也。(爱竹翁《谈薮》)。

  产后中风,角弓反张,不语︰用大蒜三十瓣,以水三升,煮一升,灌之即苏。(张杰《子母秘录》)。

  金疮中风,角弓反张︰取蒜一升去心,无灰酒四升煮极烂,并滓服之。须臾得汗即瘥。(《外台秘要》)。

  妇人阴肿作痒︰蒜汤洗之,效乃止。(《永类钤方》)。

  阴汗作痒︰大蒜、淡豉。捣丸梧子大,朱砂为衣,每空腹灯心汤下三十丸。

  小便淋沥,或有或无︰用大蒜一个,纸包煨熟,露一夜,空心新水送下。(《朱氏集验方》)。

  小儿白秃团团然︰切蒜日日揩之。(《秘录》)

  闭口椒毒,气闭欲绝者︰煮蒜食之。(张仲景方)

  射工溪毒︰独头蒜切三分浓,贴上灸之,令蒜气射入即瘥。(《梅师方》)。

  蜈蝎螫伤︰独头蒜摩之,即止。(《梅师》)

  蛇虺螫伤︰孟诜曰︰即时嚼蒜封之,六、七易。仍以蒜一升去皮,以乳二升煮熟,空心顿服。明日又进。外以去皮蒜一升捣细,小便一升煮三、四沸,浸损处。

  《梅师》︰用独头蒜、酸草捣绞敷咬处。

  脚肚转筋︰大蒜擦足心令热,即安。仍以冷水食一瓣。(《摄生方》)

  食蟹中毒︰干蒜煮汁饮之。(《集验方》)。

  蛇瘕面光,发热,如火炙人︰饮蒜汁一碗,吐出如蛇状,即安。(危氏方)

  菜部相关五辛菜 山蒜 蒜叶  胡葱 薤白 葱茎白实 葱茎白花 葱茎白须 葱茎白汁 葱茎白叶 葱茎白  山韭 韭子 

《菜部·本草纲目》菜部  韭子 山韭  葱茎白 葱茎白叶 葱茎白汁 葱茎白须 葱茎白花 葱茎白实 薤白 胡葱  蒜叶 山蒜  五辛菜 芸苔   白芥 芜菁 莱菔 生姜 干姜 茼蒿 邪蒿 胡荽 胡萝卜 水英(芹菜)  紫堇 马蕲 茴香,八角珠 莳萝 罗勒 白花菜 辣米菜 草豉  蕹菜 甜菜 东风菜 护生草  繁缕 鸡肠草 苜蓿  马齿苋 苦菜 白苣 莴苣 水苦(谢婆菜) 翻白草 仙人杖草 蒲公英 黄瓜菜 生瓜菜 落葵   水蕨  翘摇 鹿藿 灰涤菜(金锁夭)  秦荻藜 醍醐菜 芋(蹲鸱,土芝) 土芋 薯蓣 零余子 甘薯 百合 山丹 草石蚕 竹笋  茄子 苦茄 壶卢 壶瓠 苦瓠 败瓢 冬瓜 南瓜 越瓜 胡瓜 丝瓜 苦瓜 紫菜 似紫菜 石花菜 鹿角菜 龙须菜 睡菜  青芝(龙芝) 赤芝(丹芝) 黄芝(金芝) 白芝(玉芝,素芝) 黑芝(玄芝) 紫芝(木芝) 木耳 桑耳 槐耳 榆耳 柳耳 柘耳 杨栌耳 杉菌 皂荚蕈 香蕈 葛花菜 天花蕈 蘑菰蕈 鸡菌 舵菜 土菌 地芩 竹蓐 芦菌 地耳 石耳 互考诸菜

相关文章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51La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