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姜

《本草纲目》菜部
《本草纲目》菜部
中药大全
药方大全

  (《本经》中品)

  【校正】自草部移附此。

  【释名】白姜(见下)。

  【集解】弘景曰︰干姜今惟出临海、章安,数村解作之。蜀汉姜旧美,荆州有好姜,而并不能作干者。凡作干姜法︰水淹三日,去皮置流水中六日,更刮去皮,然后晒干,置瓷缸中酿三日,乃成。

  颂曰︰造法︰采根于长流水洗过,日晒为干姜。以汉、温、池州者为良。陶说乃汉州干姜法也。

  时珍曰︰干姜,以母姜造之。今江西、襄、均皆造,以白净结实者为良,故人呼为白姜,又曰均姜。凡入药并宜炮用。

  【气味】辛,温,无毒。褚曰︰苦、辛。好古曰︰大热。

  恭曰︰久服令人目暗。余同生姜。

  时珍曰︰《太清外术》言︰孕妇不可食干姜,令胎内消。盖其性热而辛散故也。

  【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下痢。生者尤良(《本经》)。

  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别录》)。治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宣诸络脉,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甄权)。

  消痰下气,治转筋吐泻,腹脏冷,反胃干呕,瘀血扑损,止鼻洪,解冷热毒,开胃,消宿食(大明)。主心下寒痞,目睛久赤(好古)。

  【发明】元素曰︰干姜气薄味浓,半沉半浮,可升可降,阳中之阴也。

  又曰︰大辛大热,阳中之阳。其用有四︰通心助阳,一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肾中无阳,脉气欲绝,黑附子为引,水煎服之,名姜附汤。亦治中焦寒邪,寒淫所胜,以辛散之也。又能补下焦,故四逆汤用之。干姜本辛,炮之稍苦,故止而不移,所以能治里寒,非若附子行而不止也。理中汤用之者,以其回阳也。

  李杲曰︰干姜生辛炮苦,阳也。生则逐寒邪而发表,炮则除胃冷而守中。多用则耗散元气,辛以散之,是壮火食气故也,须以生甘草缓之。辛热以散里寒,同五味子用以温肺,同入参用以温胃也。

  好古曰︰干姜,心、脾二经气分药也,故补心气不足。或言︰干姜辛热而言补脾。今理中汤用之,言泄不言补,何也?盖辛热燥湿,泄脾中寒湿邪气,非泄正气也。又云︰服干姜以治中者,必僭上,不可不知。

  震亨曰︰干姜入肺中利肺气,入肾中燥下湿,入肝经引血药生血,同补阴药亦能引血药入气分生血,故血虚发热、产后大热者用之。止唾血、痢血,须炒黑用之。有血脱色白而夭不泽脉濡者,此大寒也。宜干姜之辛温以益血,大热以温经。

  时珍曰︰干姜,能引血药入血分,气药入气分,又能去恶养新,有阳生阴长之意,故血虚者用之;而人吐血、衄血、下血,有阴无阳者,亦宜用之。乃热因热用,从治之法也。

  【附方】旧十三,新十五。

  脾胃虚冷,不下食,积久羸弱成瘵者︰用温州白干姜,浆水煮透,取出焙干捣末,陈廪米煮粥饮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汤下。其效如神。(苏颂《图经》)。

  脾胃虚弱,饮食减少,易伤难化,无力肌瘦︰用干姜频研四两,以白饧切块,水浴过,入铁铫溶化,和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饮下三十丸。(《十便方》)。

  头晕吐逆,胃冷生痰也︰用川干姜(炮)二钱半,甘草(炒)一钱二分。水一钟半,煎减半服。累用有效。(《传信适用方》)。

  心脾冷痛,暖胃消痰︰二姜丸︰用干姜、高良姜等分。炮研末,糊丸梧子大。每食后,猪皮汤下三十丸。(《和剂局方》)。

  心气卒痛︰干姜末,米饮服一钱。(《外台秘要》)。

  阴阳易病伤寒后,妇人得病虽瘥,未满百日,不可与男合。为病拘急,手足拳,腹痛欲死,丈夫名阴易,妇人名阳易,速宜汗之即愈。满四日,不可治也︰用干姜四两,为末。每用半两,白汤调服。覆衣被出汗后,手足伸即愈。(《伤寒类要》方)。

  中寒水泻︰干姜炮研末,粥饮服二钱,即效。(《千金方》)。

  寒痢青色︰干姜切大豆大。每米饮服六、七枚,日三夜一。累用得效。(《肘后方》)。

  血痢不止︰干姜烧黑存性,放冷为末。每服一钱,米饮下,神妙。(姚氏《集验》)。

  脾寒疟疾《外台》︰用干姜、高良姜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服。

  又︰干姜炒黑为末,临发时以温酒服三钱匕。(王氏《博济方》)。

  冷气咳嗽结胀者︰干姜末,热酒调服半钱。或饧糖丸噙。(姚僧坦方)。

  咳嗽上气︰用合州干姜(炮)、皂荚(炮,去皮、子及蛀者)、桂心(紫色者,去皮,并捣筛)等分。炼白蜜和捣一二千杵,丸梧子大。每饮服三丸,嗽发即服,日三、五服。禁食葱、面、油腻。其效如神。禹锡在淮南与李亚同幕府,李每治人而不出方,或诮其吝。

  李曰︰凡人患嗽,多进冷药。若见此方用药热燥,必不肯服,故但出药即多效也。试之信然。(刘禹锡《传信方》)。

  虚劳不眠︰干姜为末,汤服三钱,取微汗出。(《千金方》)。

  吐血不止︰干姜为末,童子小便调服一钱,良。

  鼻衄不止︰干姜削尖,煨,塞鼻中即止。(《广利方》)。

  鼻不通︰干姜末,蜜调塞鼻中。(《千金方》)。

  冷泪目昏︰干姜粉一字(炮),汤点洗之。(《圣济录》)。

  赤眼涩痛︰白姜末,水调贴足心,甚妙。(《普济方》)。

  目忽不见︰令人嚼母姜,以舌日舐六、七次,以明为度。(《圣济方》)。

  目中卒痛︰干姜削圆滑,内中,有汁出拭之。味尽更易。(《千金》)。

  牙痛不止︰川姜(炮)、川椒等分为末。掺之。(《御药院方》)。

  斑豆厥逆,斑豆服凉药多,手足厥冷,脉微。用干姜(炮)二钱半,粉甘草(炙)一钱半。水二钟,煎一钟服。(庞安常《伤寒论》)。

  痈疽初起︰干姜一两,炒紫研末,醋调敷四围,留头,自愈。此乃东昌申一斋奇方也。(《诸症辨疑》)。

  瘰癧不敛︰干姜为末,姜汁打糊和作剂,以黄丹为衣。每日随疮大小,入药在内,追脓尽,生肉口合为度。如不合,以葱白汁调大黄末擦之,即愈。(《救急方》)。

  虎野狼伤人︰干姜末敷之。(《肘后》)

  犬伤人︰干姜末,水服二匕(生姜汁服亦良),并以姜炙热熨之。

  蛇蝎螫人︰干姜、雄黄等分为末,袋盛佩之,蛇闻药气逆避人遇螫即以敷之,便定。(《广利方》)

  【附录】天竺干姜(《拾遗》)

  藏器曰︰味辛,温,无毒。主冷气寒中,宿食不消,腹胀下痢,腰背痛,癖气块,恶血积聚。生婆罗门国,一名胡干姜,状似姜,小黄色也。

  菜部相关茼蒿 生姜 莱菔 芜菁 白芥   芸苔 五辛菜  山蒜 蒜叶  胡葱 薤白 葱茎白实

《菜部·本草纲目》菜部  韭子 山韭  葱茎白 葱茎白叶 葱茎白汁 葱茎白须 葱茎白花 葱茎白实 薤白 胡葱  蒜叶 山蒜  五辛菜 芸苔   白芥 芜菁 莱菔 生姜 干姜 茼蒿 邪蒿 胡荽 胡萝卜 水英(芹菜)  紫堇 马蕲 茴香,八角珠 莳萝 罗勒 白花菜 辣米菜 草豉  蕹菜 甜菜 东风菜 护生草  繁缕 鸡肠草 苜蓿  马齿苋 苦菜 白苣 莴苣 水苦(谢婆菜) 翻白草 仙人杖草 蒲公英 黄瓜菜 生瓜菜 落葵   水蕨  翘摇 鹿藿 灰涤菜(金锁夭)  秦荻藜 醍醐菜 芋(蹲鸱,土芝) 土芋 薯蓣 零余子 甘薯 百合 山丹 草石蚕 竹笋  茄子 苦茄 壶卢 壶瓠 苦瓠 败瓢 冬瓜 南瓜 越瓜 胡瓜 丝瓜 苦瓜 紫菜 似紫菜 石花菜 鹿角菜 龙须菜 睡菜  青芝(龙芝) 赤芝(丹芝) 黄芝(金芝) 白芝(玉芝,素芝) 黑芝(玄芝) 紫芝(木芝) 木耳 桑耳 槐耳 榆耳 柳耳 柘耳 杨栌耳 杉菌 皂荚蕈 香蕈 葛花菜 天花蕈 蘑菰蕈 鸡菌 舵菜 土菌 地芩 竹蓐 芦菌 地耳 石耳 互考诸菜

相关文章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51La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