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为政之道

  孔子思想:为政之道

  正名是孔子最重要的政治主张。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个故事来彻底了解孔子“正名”的涵义。

  当孔子三度至卫时,卫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原来先前卫灵公宠爱夫人南子,想要把公位传给南子的庶子。于是,嫡长子蒯聩便企图暗杀南子以保公位。

  不幸谋杀计划未成,而卫灵公得知此一消息之后勃然大怒,欲弑子蒯聩。蒯聩逃亡至晋,卫灵公便与晋国宣战。就在卫灵公想要请教孔子有关兵阵之事时,孔子说:“俎豆之事,则尝学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隔天孔子便感慨万千地离开卫国。现在灵公过世,蒯聩又不在国内,蒯聩子辄便继承公位,是为卫出公。

  但是,就在此时,蒯聩亦在晋军护送下回到卫国,父子便为了争夺公位而反目成仇。孔子看在眼里十分伤心!有一天,子路问孔子:“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便对子路不厌其烦地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由上述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正名的目的在于维系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使人们有一定的规范遵循,而不致生活在一种不可预期的状态之中。很多人认为孔子希望能够恢复西周的礼乐,也有一些人认为他只是以复古的名义鼓吹一种新的世界秩序。

  立信,对于孔子而言,不仅是个人的美德,而且是一个基本的政治原则。子贡请教为政的要点,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点,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德治,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曾任掌刑罚的大司寇,他怎会不知道严刑峻罚立竿见影的效果呢?但是,孔子深深感受到“民免而无耻”的社会隐忧,所以才提倡用道德伦理来教化人民,彻底洗涤人心,激发人的善性,才是经世济民的正途!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51La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