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无为思想
《老子无为思想》
老子的事迹,最早见于《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但是老子生平行踪幽隐,而且他的姓名与生卒时间都各有见解,没有定论。不过,我们最主要的是根据他所流传下来的言论来了解他的思想精髓。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先世为宋国亡殷遗民,他本人移居苦县,苦现在今河南省鹿邑县东,本属陈国,春秋年楚灭陈,遂为楚国所有。生卒年则不可确考,只能知道与孔子同时代而年长。曾任周的守藏室之使,掌司册及文书,相当于今日的图书馆馆长。他眼见周室衰微,于是离周他去,出函谷关,到了秦国,也可能老死秦国。
虽然老子事迹流传的少,但是他的思想却具有殷商文化的特色,可与当时的显学—─儒、墨并论。不过,儒、墨处于周王室衰没的时代,以重仁义、轻私利的积极态度,采取入世服务。老子则倾向消极,以宁静退逊的态度自处,出世而隐遁保全身命。在政治上则主张无为而治,政简刑轻,和平无争,近似于西方政治所言:“做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
老子所处的时代是晚周纷乱的天下,贵族骄奢淫腐,法令繁如牛毛,苛政暴如猛虎,各国互相侵夺篡杀。老子深信乱世的原因不在制度不良,而在制度的不足为治。愈是想要以仁义礼乐、明主能臣来扭转局面,则愈是纷扰人心,适得其反。
但是老子无为并非真正消极或完全消极,而是有其积极的一面,或者以消极的间接方式达到积极方式达不到的效果。
所以,黄忠天在《老子无为思想研究》中说,老子整个哲学思想的基础,固然在一个“道”字,然而表现在现象界的,毋宁是以乃是以无为思想为基础,由无为的观念开展出各种相应于无为的功夫,如守柔、不争、无知、无欲、绝圣、弃智等等主张来。也由无为向上寻求一套理论的根据,建立了老子的本体论、宇宙论。或许我们也可以这么说,老子思想的形成,是由于政治上的过度有为,触发其无的思想,由无为的思想,再向上推展其政治论、人生论,并向上建立其宇宙论,完成其整个哲学的体系。
而我个人认为老子的无为哲学是对该时代社会现象的一种反动。在“过度有为”的情况下,人的思考活动变得僵化,唯有解除不必要的枷锁,抛开所有桎梏,以无为来矫正世俗之弊,人们才能回到心灵的乌托邦,一切合于道的境界与真理。
1、无为而不敢为
老子的无为并非是一切不为的意思,更绝非是一种无政府的主义,而是要“去甚、去奢、去泰”,任何一切人为的自作聪明,或贪、或嗔、或痴,均需去除。所以,在想要达到“无为”的过程当中,已经包含了“有为”的成分了。
然而“自然”是道的精神表现,“不敢为”即是不敢强以人为而伤自然人性与天道,但也不是放任而以随波逐流的方式来服膺于自然;是人文化的自然,而非原始的自然。
2、无为而无以为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于此提倡的是“公仁”、“公爱”,而非“私仁”、“私爱”。但由于老子对于现实社会的关爱,所以透过另一种无为的方式,来展现他的“有为”、“有私”,所以,老子的无为即有为,无私即有私,是至大至公之为,是至大至公之私。
3、无为而无不为
前面所提,老子的无为,是顺应自然而行,减少一切人为的一己私欲,但他仍然重视“为”的功夫,是“辅万物之自然”的不敢为,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无以为,最后,藉此以完成其“无不为”的境界。因此,“无为”只是老子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则在达成“有为。”
于是经由这种无为,天地万物各归其本位,各随自然而生,「这就是无为的效果,也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涵义。
老子看来,人们执于已见而与人争论,是造成社会纷乱之主要症结,想要消除纷乱,人们便须放弃“人为”之标准,而体认大自然之和谐,而且不要妄自创作,须“法天、法地、法道、法自然”。
例如庖丁解牛,牛像是庞大的问题摆在眼前,而庖丁的心是自然之道,他的手是解决问题的技巧,刀子则是如同人的身家性命一般,他肢解牛只的巧妙,全然在自然之道,解决了问题,也保全了性命。
所以老子的无为是在有作为之时,必须遵循自然原则,而不妄为。
老子在说明「无为」观念时,很容易造成另一种误解,认为”无为”就是任由个人所欲而为。
“无为”固然呈现了超越人为规范之自由,但这种自由乃受”道”约束的自由,也就是自由必须以不破坏自然和谐为范围。否则,若只知去除人为而不遵行天道,无为岂不成了为所欲为,而引发另一种纷乱?
3、无为非没有立场
只知道去除人为而不知道遵行天道,不但会在主观意识上忘记该接受之规范,在客观认知上亦容易疏忽该依据之标准,而误解无为是没有立场。其实,无为并非叫人不可以有立场」,而是叫人必须回归自然,以道为共同之标准、共同之立场,而不要有个人之标准、个人之立场,以免人各执其所是,引起争端。否则,人们毫无依据可循,势必又将引起一场混乱,此与老子消除争乱之立说动机便相互违背了。
无为思想是老子的处世哲学的原则,由无为开展的各项功夫,如柔弱、不争、无知、无欲等等,我们就以此为出发点,归纳为修养论和政治论两方面来论述。
(一)修养论
老子的无为是对世俗思想的反动,他对无为所开展的功夫均采反向操作,老子说:“反者道之动。”无为即依此方式来表现。
1、抱朴守真
老子无为的思想,表现于修养上,即是抱朴守真,也就是保持内在纯真质朴的本性而不妄为。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器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老子所教我们追求的是如同婴儿般的质朴,没有后天习染自然的德性,也就是“常德”。
2、清利寡欲
老子要我们追求的是归真反朴的常道,自然不能受到外界的诱惑,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故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其彼此。”
争名逐利,爱货贪财,这些是人所谓有为之事,都是老子所不为、所唾弃的。所以要去除外诱,用以远祸养生。
3、无知守愚
老子无为思想表现在修养上,则是要弃绝经验的知识,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就学而言,先秦时代多含知行两层涵义,所以绝学有弃绝所知与所为的有为之事,也就是老子反对以有为的聪明来玩弄世事,而赞成大智若愚的缘故。
4、致虚守静
要达成无为,致虚是必然的要求。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观以复。”只有致虚才能使心空虚无知,唯有守静才能去除欲念的纷扰,使心安宁静默,虚静是要以虚胜实,以静致动,达成无不为的目的,也因此成就静观的智慧。
5、无私不争
老子的无为是法天地的无私,法大自然,如江水大海的不争、善下。他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老子的无私之私与不争之争,正是他对“无为而无不为”的推衍,圣贤之私,并非是一己之小私,所争的,也非世俗之争,而是争全人类的福祉,老子之无私与不争,也当是如此。
(二)政治论
老子厌恶政治上的过度有为,而提倡无为,如:“爱民治国,能无为乎﹖”所以对于政治上的施为仍是以无为为核心,以下分数点论之。
1、守道抱一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老子认为侯王应该法道体的无为,使万物自然的自生自长,也应依循天道行事,否则会有颠覆失位之虞。但是如何取于道而行呢﹖就是取法天道的无为,使民自化、自正、自富、自朴而已。如此,事半功倍,百姓皆谓﹕我自然。虽似无为,但实有为也。
2、绝巧弃胜
圣智、仁义、巧利是人世间有为之事,老子深恶痛绝,因为一切的机巧、偷盗、伤害自然之事皆由此出。所以老子有一种特殊的愚民思想,他认为人民一但有了知识,就容易利用善巧狡诈来胡作非为,而难以控制。
3、谦下退让
老子认为无为是有益的,也由无为推展出一种有为,成为他用来解释真理现象的法则,他也因此归纳出一个心得,就是人们对于一件事都只看到正面、强势,而忽略了反面、柔弱的奇妙效果,唯有使用谦让的方式,才能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所以在老子的修养论和政治论中,他相当强调谦让不争的态度。
4、察兆知几
无为虽然能治疗政治上过度有为的毛病,但是预防胜于治疗,若能在事情未起之时,便加以预防,不仅能去除麻烦,亦收事半功倍之效,他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这种防微杜渐的功夫,可说是无为的积极表现,也是确保无为的最佳方式。否则,天下大事、难事木已成舟的时候,再使用无为来对治,必定要付出巨额代价,且难以收拾。
5、小国寡民
老子此一思想,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西方所言的“乌托邦”有异曲同工之妙,相同之处即在于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问题所在。老子的理想是:“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实,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由此可知老子并非是个无政府主义者,既然有政府的存在,即不可能真的无为,他并非全然否定政,但只求甘食美服而已。
(三)无为对于现代社会的启发
当我们考虑到现代社会与古代的差异,而对于无为的观念加以启发,让他旧瓶装新酒,它便能完全的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并有所贡献,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古代的哲学中得到有益的营养和启迪。
例如,许多的山崩与土石流,以及这次的大地震,在在都显示人类对于大自然过度的人为建设,没有遵循自然无为的道理,以至于被自然所反扑。此外,人们创造了许多的人造物,无时无刻地在坏生态环境,我想,唯有体认老子的无为,并加以实践,人类与地球才能共存共荣,才能长久安身保命。
五、结论
先秦时代是中国学术文化最重要的一阶段,在这个时期百家争鸣,各擅胜场,许多学者与思想家莫不提出自己的主张,积极的参与政治活动,企图改变政治与社会现况。然而老子与积极派学者不同之处,是在于他使用柔性的方式去改变社会,以无为为手段,达成无不为的目的。
不过,老子的无为思想,常受到人们的误解与引用错误,如潘清芳所说:“回归原典!”,唯有从原典深入的了解圣贤的思想,才能了解圣贤的真义所在,所以我们就能知道无为是顺道而行的不敢为,体天地无私的无以为及各遂其生,各得其所的无不为。
老子的无为,基本上还是有为的,只是圣贤不私为,只为天下而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