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与治国之道

     在先秦时代,人们认为人的身体是与天地同构的,即人身体的各个部分都能在天地中找到与其职能对应的东西,如人的眼睛可以与日月相对应,人的呼吸可以跟风云相对应,人的肌肤可以与大地的皋壤相对应等等。在治理国家上,他们也有这样的思维习惯,为人处世的道

  在先秦时代,人们认为人的身体是与天地同构的,即人身体的各个部分都能在天地中找到与其职能对应的东西,如人的眼睛可以与日月相对应,人的呼吸可以跟风云相对应,人的肌肤可以与大地的皋壤相对应等等。在治理国家上,他们也有这样的思维习惯,为人处世的道理同样可以用来治国。前面我们已经提及,在老子的思想中,君王应该像江海那样谦卑处下为百谷王。其实,这只是老子思想的一个方面。老子还说过,治大国若亨小鲜,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如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所谓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拿做菜来比喻,小鲜就是小鱼,意思是做小鱼不要总是翻动,治国也不应该搅扰百姓宁静的生活状态。大国与小国的关系,则是从谦卑的角度来说的,谁能处下,谁就能获得他国的尊敬,关系也就自然亲密而来依附。这里治国的思想以及大国与小国之间的分别都是非常清晰的。

  有时候人们会觉得这与小国寡民有些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因为这两句话所讨论的对象是不同的。小国寡民是用很诗意的笔调描绘了一个世界,其意也是为了赞美那种处世之道的优长,并非实际意义上的目标,因此我们不必过分的强调这个图景,把它作为老子的真实理想。老子是相当现实的,上面两句话都是比较实际的对执政理性的诉求。有人把老子的无为理解为不为,认为治国根本就是要什么都不做。这样理解我们不能说完全错,但也应该承认,《老子》书中的某些话很容易让我们向这方面想,例如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也有些人只对无为作积极的理解,在《老子》中也可以找到一些印证的话,像无为而无不为,像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等等,都是处在一种作为的状态中。这里看上去似乎有些矛盾,但我们若对老子的感情作个合适的复原,我们似乎就可以理解了。

  老子觉得那个时候,统治阶层都是积极好动,与民争利的,讲信讲礼,似乎是在开发民智,启明蒙昧,实际上并非如此。很显然老子是想说有所为有所不为,现实做得太过分了,所以批评有所为的部分就多一些。通观《老子》中有关治国的策略,有三点是可以明晰的:首先是反对民智的开发;其次是希望统治者控制占有欲,即为而不有;再次就是不以暴力掠民。做到这三点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这正是所有统治者都希望得到的。

  《老子》是一部非常奇妙的书,他的这些话也被人们理解为政治上的阴谋术,比较显然的像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胜刚,弱胜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因为有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所以有些人觉得老子在这方面过于阴鸷,很阴险。国之利器大概就是权势和兵势,应该收着拽着,一旦需要便发挥它的摧毁的作用。但也有人为此辩护,认为这不是在讲权术,而是老子思想中物极必反合理发挥的一种形式而已。但不管怎么说,我们认为,即使按照后者来理解,这种道理依然可以被阴谋家利用,尤其是经过韩非子阐释后,更是让人们向阴谋的方面关注。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51La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