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主要内容
《汉书》又名《前汉书》,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东汉班固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改书为志,改“列传”为“传”,改“本纪”为“纪”,删去“世家”。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记载了上自汉高祖六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历史。《汉书》的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与《史记》平畅的口语化文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中国纪史的方式自《汉书》以后,都仿照它的体例,纂修了纪传体的断代史。自班彪起即以著《汉书》为己任,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班固完成了《汉书》的主要部分。汉和帝永元元年(89),班固随从窦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后因事入狱,永元四年死在狱中。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命班昭(曹大家)入东观藏书阁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故汉书前后历经四人之手完成,历时四十多年。注疏汉书者有唐颜师古注、清王先谦补注。
《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人注目。《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食货志》是由《平准书》演变来的,但内容更加丰富了。它有上下两卷,上卷谈“食”,即农业经济状况;下卷论“货”,即商业和货币的情况,是当时的经济专篇。
《汉书》八表中有一篇《古今人表》,从太昊帝记到吴广,有“古”而无“今”,因此引起了后人的讥责。后人非常推崇《汉书》的《百官公卿表》,这篇表首先讲述了秦汉分官设职的情况,各种官职的权限和俸禄的数量,然后用分为十四级、三十四官格的简表,记录汉代公卿大臣的升降迁免。它篇幅不多,却把当时的官僚制度和官僚的变迁清清楚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从思想内容来看,《汉书》不如《史记》。班固曾批评司马迁“论是非颇谬于圣人“。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所谓“圣人”,就是孔子。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学领域立稳了脚根。《汉书》喜用古字古词,比较难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