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城后集》第十一卷(苏辙·历代论五)

  《栾城后集》第十一卷(苏辙·历代论五)

  《唐玄宗宪宗》苏辙

  唐玄宗、宪宗,皆中兴之主也。
  玄宗继中、睿之乱,政紊于内,而外无藩镇分裂之患,约己任贤,而贞观之治可复也。
  宪宗承代、德之弊,政偾于朝,而畿甸之外皆为畔国,将以求治,则其势尤难。
  虽然,二君皆善其始,而不善其终,所以失之者一道也。
  齐桓公用管仲、隰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首。
  及管仲死,用竖刁、易牙,身死不得葬。
  五公子争立,伯业随毁。
  盖中人可以上下。
  此三君者,皆中主耳,方其起于忧患厄困之中,知贤人之可任以排难,则勉强而従之,然非其所安也。
  及其祸难既平,国家无事,则其心之所安者佚乐,所悦者谀佞也,故祸发皆不旋踵,若合符节。
  昔太宗既平天下,始任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终用长孙无忌、岑文本、褚遂良,帝亦恭俭节用,去冗官,节浮费,内无宫掖侈靡之奉,旁无近幸赐予之失。
  贞观之治,斯已过半矣。
  持书御史权万纪尝言:“宣饶部中凿山冶银,岁可取数百万缗以佐国用。”
  帝怒骂曰:“吾所乏忠言嘉谟,有益于民者耳!汝为御史,不能进贤退不肖,而讠木吾以利,岂谓我汉桓、灵耶?”斥去不用。
  于是士莫敢以利言者。
  故房、杜诸人得效其忠力,以致贞观之盛。
  及玄宗初用姚崇、宋璟、卢怀慎、苏颋,后用张说、源乾曜、张九龄;宪宗初用杜黄裳、李吉甫、裴垍、裴度、李绛,后用韦贯之、崔群。
  虽未足以方驾房、杜,然皆一时名臣也。
  故开元、元和之初,其治庶几于贞观。
  然玄宗方用宋璟,而宇文融以括田幸,遽至宰相,后虽以公议罢去,而思之不已,谓宰相曰:“公等暴融恶,朕已罪之矣。
  然国用不足,将奈何?”裴光庭等不能答。
  融既死,而言利者争进。
  韦坚、杨慎矜、王鉷日以益甚,至杨国忠而聚敛极矣。
  故天宝之乱,海内分裂,不可复合。
  宪宗方平淮蔡,裴度未及还朝,而程异、皇甫镈皆以利进。
  度三上书极论不可。
  帝以天下略平,欲崇台池宫观以自娱乐,异、镈揣知其意,数贡羡财以顺所欲。
  故度卒逐去,而异、镈皆相。
  不三年而祸发于宦官。
  盖玄宗在位岁久,聚敛之害遍于天下,故天下遂分。
  宪宗之世,其害未究,故祸止于其身。
  然方镇之强,宦官之横,遂与唐相终始,可不哀哉!呜呼,太宗之恭俭,所忍无几耳,而福至于不可胜尽;玄、宪之淫佚,所获无几耳,而祸至于不可胜言。
  而世主终莫之悟,覆车相寻,不绝于世,盖未之思欤?

  《姚崇》苏辙

  唐史官称姚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宋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
  斯言固二人之所长也,然应变者要不失正而后可。
  孟子有言:“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
  如智者若禹之行水,则无恶于智矣。
  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
  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
  唐玄宗豪俊之君也,而崇复以豪俊事之。
  方其君臣遇合,天下事迎刃而解,若无足为者。
  虽然,以水济水,后将有不可食者。
  开元四年,天下大蝗,民祭且拜之,坐视食苗而不敢捕。
  崇奏遣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蝗。
  群臣多不以为然,帝亦疑之,而崇行之愈力,蝗亦为息。
  捕蝗虽古之遗法,然遇灾而惧,修德以答天变,古之正道也。
  崇置之不言,而专以捕为事,已可疑矣。
  既而,崇所亲吏赵诲以赇死,崇惧还政。
  时帝将幸东都,而太庙屋坏。
  宰相宋璟、苏颋皆言三年丧未终,不可巡幸,坏压之变,天戒也。
  请罢东巡,修德以答至谴。
  帝以问崇,崇曰:“此苻坚故殿也,山有朽坏而崩,水蠹而折,理无足怪,但坏与行会,非缘行而坏也。
  今关中无年,馈饷劳弊,出幸东都,所以为人,非为己也。
  百司已戒,供拟已具,请车驾即东,而迁神主太极殿,更作新庙,此大孝也。”
  帝用其言,崇由此复相。
  开元末,帝在东都,欲还长安,裴耀卿等皆言农人场圃未毕,须冬可还。
  李林甫独曰:“二都本东西宫耳,车驾往来,何用待时?假令妨农,独赦所过租赋可也。”
  帝大悦,即驾而西。
  崇建东幸之计,林甫献西还之议,其意同耳,孰谓崇独贤乎?従崇之议,使人君上不畏天戒,中不敬宗庙,下不恤人言。
  三者皆忠臣之所讳,而崇居之不疑,何哉?其后崇、璟既没,玄宗愈老,愈轻蔑群臣。
  方任张九龄,而废太子瑛;用牛仙客,则听李林甫;方嬖杨国忠,而纵安禄山,则用辅璆琳,专以适己为悦。
  类崇有以启之也,故吾谓开元之治,虽出于崇,而天宝之乱,亦崇之所自致。
  此人臣之至戒也。

  《宇文融》苏辙

  开元之初,天下始脱中、睿之乱。
  玄宗厉精政事,姚崇、宋璟弥缝其阙,而损其过,庶几贞观之治矣。
  在《易》:“天下雷行,物与无妄。”
  开元之初,无妄之世也。
  无妄之为言,无一不正之谓也。
  君子之处此也,亦全其大正,而略其小不正而已。
  盖详其小,必废其大。
  古语有之:“铢铢而称之,至石必差;寸寸而量之,至丈必过。
  石称丈量,径而寡失。”
  故《无妄》之二曰:“不耕获,不菑畬,则利有攸往。”
  其三曰:“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
  其五曰:“无妄之疾,勿药有喜。”
  夫必耕而后获,必菑而后畬,小人之所谓无妄也。
  而君子不然,于义可获,不必其所耕也,于道可畬,不必其所菑也,然后无所不行。
  今有失牛于此,得之者行人也,而责得于邑人,其意亦以求无妄也,而邑人罹其横,故无妄之疾,虽勿药可也。
  药之,其损或有甚于病者。
  开元之初,虽号富庶,而户口未尝升降。
  监察御史宇文融得其隙而论之,请治籍外羡田逃户,命摄御史分行括实。
  玄宗喜之,朝臣莫敢言其非者。
  惟阳翟尉皇甫憬、户部侍郎杨瑒,以为籍外取税,百姓困弊,得不偿失,而二人皆坐左迁。
  诸道所括,凡得客户八十余万,田亦称是,然州县希旨,多张虚数,以正田为羡,编户为客,岁终籍钱数百万缗,其名似是,而实失民心。
  浅言之,则失在求详,深言之,则失在贪利。
  时帝方以耳目之奉,责得于人,行之不疑,于是群臣争为聚敛,以迎侈心。
  天宝之乱,实始于此。
  吾观近世士大夫多有此病。
  贤者不忍天下有小不平,而欲平之。
  小人侥幸其利,以为进取之计。
  故天下每每多弊。
  宰相李沆,近世之贤相也,尝言:“吾在朝廷十有余年,无功可纪,惟四方之言利者,未尝有一施行,持此聊以报国。”
  古之善言医者,患医之难,以为有病不服药,常得中医。
  盖良医不可必得,而愚医举目皆是。
  愚医类能杀人,而不服药者未必死。
  李公之言,盖类此也。

  《陆贽》苏辙

  昔吾先君博观古今议论,而以陆贽为贤。
  吾幼而读其书,其贤比汉贾谊,而详练过之。
  贽始以従官事唐德宗,老而为宰相,従之出奔而与之反国,弥缝其阙而济其危亡。
  比其老也,功业定矣,而卒毙于裴延龄之手,其故何也?孔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善夫!不常其德,或承之羞。”
  贽以有常之德,而事德宗之无常,以巫医之明,而治无常之疾,是以承其羞耳。
  帝即位之初,好名而贪功。
  河朔三叛,父子相袭三十年矣,帝将以天下之力胜之。
  田悦惊疑而起,朱滔、王武俊和之。
  帝使马燧、李抱真、李芃三将往迎其锋,胜负之势未决也。
  帝急于成功,复使李晟出禁卫之兵,李怀光举朔方之众,五将萃于魏郊。
  而淮西李希烈乘间而起,兵连祸结,常赋所不能赡。
  于是为之抽贯算间,假贷商贾,空内以事外,关中已乱,而帝不知也。
  贽曰:“今两河、淮西为祸乱之首者,犹四五凶人而已。
  臣料其间必有旁遭诖误、内畜危疑而计不能止者,未必皆处心积虑果于僭逆也,而况胁従之党乎?陛下若能招怀以礼,悔祸以诚,使来者必安,安者必久,人知获免,则谁愿复为恶者?纵有野心难驯,臣知従化者必过半矣。”
  帝犹意西师可以必克,忽其言不用。
  未几而泾原叛卒之变起,仓皇避寇,半年而归,帝亦老而厌兵矣。
  于是行一切之政,专以姑息涵养藩镇。
  凡节度使死,将佐之得士心者,皆就命留后。
  虽以篡夺请命者亦如之。
  宣武刘士宁,以暴慢失众。
  其将李万荣因其出畋,闭门逐之。
  帝将命以其位,贽曰:“如士宁之恶,万荣弃而违之可也,讨而逐之可也,惟伺隙而篡取其位则不可。
  何者?方镇之臣,事多专制,欲加之罪,谁无辞者?若使倾夺之徒辄得其处,则四方诸将无复安者矣。
  且万荣构乱之日,诸郡守将固非其同谋也,一城士众亦未必皆其党也。
  方成败逆顺之势,交战于中,其肯损躯与之同恶乎?今若选命贤将,降诏军中,奖万荣抚定之功,别加宠任,褒将士辑睦之义,例赐恩赏,使众知保安,则谁肯复助其乱?万荣纵欲跋扈,势亦无所至矣。”
  帝方苟安无事,竟亦不许。
  由此观之,帝常持无常之心,故前勇而后怯;贽常持有常之心,故勇怯各得其当。
  然其君臣之间异同至此,虽欲上下相保,不可得矣。
  会昌中,卢龙诸将,连害帅臣,最后张绛杀陈行泰。
  宰相李德裕以为河朔请帅,皆报下太速,故军得以安。
  若稍缓之,必且有变。
  既而,回鹘乌介可汗扰天德塞,军使张仲武请以本军击之。
  德裕问知仲武可用,言之武宗,举以为帅。
  张绛既为其下所杀,而仲武遂以功名终。
  德裕之谋,则贽之故智也。
  然帝之出也,以陈京、赵赞;而贽之逐也,以程异、裴延龄。
  其祸皆出于聚敛之臣。
  贽之贤,非不知也。
  帝归自兴元,贽因事言曰:“齐桓公自莒入齐,伯业既成,而管仲以不忘在莒为戒。
  卫献公自齐还卫,诸大夫逆诸境者,执其手而与之言,逆于门者,颔之而已。
  戒心之易忘,而骄心之易生。
  齐、卫之君,陛下之蓍龟也。”
  贽言虽切,而帝终不改。
  吾以为使贽反国,而为鸱夷子皮浮舟而去,则其君臣之间,超然无后患,然后可以言智矣哉。

  《牛李》苏辙

  唐自宪宗以来,士大夫党附牛、李,好恶不本于义,而従人以喜愠,虽一时公卿将相,未有杰然自立者也。
  牛党出于僧孺,李党出于德裕,二人虽党人之首,然其实则当世之伟人也。
  盖僧孺以德量高,而德裕以才气胜。
  德与才不同,虽古人鲜能兼之者,使二人各任其所长,而不为党,则唐末之贤相也。
  僧孺相文宗,幽州杨志诚逐其将李载义,帝召问计策,僧孺曰:“是不足为朝廷忧也。
  范阳自安史后,不复系国家休戚。
  前日刘总纳土,朝廷糜费且百万,终不能得升粟尺布以实天府,俄复失之。
  今志诚犹向载义也。
  第付以节,使捍奚、契丹,彼且自力,不足以逆顺治也。”
  帝曰:“吾初不计此,公言是也。”
  因遣使慰抚之。
  及武宗世,陈行泰杀史元忠,张绛复杀行泰以求帅。
  德裕以为河朔命帅,失在太速,使奸臣得计,迁延久之,擢用张仲武,而绛自毙。
  僧孺以无事为安,而德裕以制胜为得。
  此固二人之所以异,较之德裕则优矣。
  德裕节度剑南西川,吐蕃将悉怛谋以维州降。
  维州,西南要地也。
  是时方与吐蕃和亲,僧孺不可,曰:“吐蕃绵地万里,失一维州,不害其强。
  今方议和好,而自违之,中国御戎,守信为上,应变次之。
  彼若来责失信,赞普牧马蔚茹川,东袭汧、陇,不三日至咸阳,虽得百维州何益?”帝従之,使德裕反降者,吐蕃族诛之。
  德裕深以为恨,虽议者亦不直僧孺。
  然吐蕃自是不为边患,几终唐世,则僧孺之言非为私也。
  帝方用李训、郑注,欲求奇功。
  一日,延英谓宰相:“公等亦有意于太平乎?何道致之?”僧孺曰:“臣待罪宰相,不能康济天下,然太平亦无象。
  今四夷不内侵,百姓安生业,私室无强家,上不壅蔽,下不怨讟,虽未及全盛,亦足为治矣。
  而更求太平,非臣所及也。”
  退谓诸宰相:“上责成如此,吾可久处此耶?”既罢未久,李训为甘露之事,几至亡国。
  帝初欲以训为谏官,德裕固争,言训小人,咎恶已著,决不可用。
  德裕亦以此罢去。
  二人所趣不同,及其临训、注事,所守若出于一人。
  吾以是知其皆伟人也。
  然德裕代僧孺于淮南,诉其乾没府钱四十万缗,质之非实。
  及在朱崖,作《穷愁志》,论周秦行纪,言僧孺有僭逆意,悻然小丈夫之心老而不衰也。
  始僧孺南迁于循,老而获归,二子蔚、丛,后皆为名卿。
  德裕没于朱崖,子孙无闻,后世深悲其穷,岂德不足而才有余,固天之所不予耶?

  《郭崇韬》苏辙

  国无衅,而后可以伐人。
  冒衅以伐人,敌无衅则己受其灾,敌有衅则我与敌皆毙。
  楚灵王残民以逞,举思乱之民以伐吴。
  吴不可动,而弃疾攻之,若升虚邑,灵王遂死于外。
  齐湣王贪而好胜,知桀宋之可攻,而忘齐国之既病,燕师乘之,遂以失国。
  自古冒衅以攻人,其祸如此矣。
  唐庄宗勇而善战,与梁人夹河相攻,十战九胜,涉河取郓,不十日而克梁,威震诸国。
  五代用兵,未有神速若此者也。
  然其克敌之后,幸一日之安,沉湎声色之虞,宦官、伶人交乱其政,府库之积罄于耳目之奉,民怨兵怒,国有土崩之势而不知也。
  一时功臣,皆武夫倔起,未有识安危之几者。
  惟枢密使郭崇韬,智勇兼人,知其不可,力言而不见听,求去而不见许,中外佞幸视之仄目。
  崇韬深病之矣。
  时方欲伐蜀,崇韬欲立大功,为自安之计,议以魏王继岌为元帅,而己为之副,将兵六万以出。
  兵不逾时,而克成都,降王衍,料敌制胜之功可谓盛矣。
  然崇韬知蜀之易与,而不知唐之已乱,挈其良将劲兵,西行数千里,虽立大功,而不免谗死于蜀。
  征蜀之兵未还,而赵在礼为乱河朔。
  明宗北征,遂与在礼皆反,帅兵南向,克汴入洛,遂无一人能御之者。
  向使西师不出,蜀虽未下,而京师有重兵,崇韬不死,河朔叛臣心有所畏,不敢妄动,则庄宗不亡。
  崇韬不死,祸福未可知也。
  嗟乎g韬冒衅以伐人,蹈齐湣之祸,而以为安,惜其有智而未始学也。

  《冯道》苏辙

  冯道以宰相事四姓九君,议者讥其反君事仇,无士君子之操。
  大义既亏,虽有善,不录也。
  吾览其行事而窃悲之,求之古人,犹有可得言者。
  齐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又従而相之。
  子贡以为不仁,问之孔子。
  孔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管仲之相桓公,孔子既许之矣。
  道之所以不得附于管子者,无其功耳。
  晏婴与崔杼俱事齐庄公。
  杼弑公而立景公。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
  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
  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
  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卒事景公。
  虽无管子之功,而従容风议,有补于齐,君子以名臣许之。
  使道自附于晏子,庶几无甚愧也。
  盖道事唐明宗,始为宰相,其后历事八君,方其废兴之际,或在内,或在外,虽为宰相,而权不在己,祸变之发,皆非其过也。
  明宗虽出于夷狄,而性本宽厚。
  道每以恭俭劝之,在位十年,民以少安。
  契丹灭晋,耶律德光见道,问曰:“天下百姓如何救得?”道顾夷狄不晓以庄语,乃曰:“今时虽使佛出,亦救不得,惟皇帝救得。”
  德光喜,乃罢杀戮,中国之人赖焉。
  周太祖以兵犯京师。
  隐帝已没,太祖谓汉大臣必相推戴。
  及见道,道待之如平日。
  太祖常拜道,是日亦拜,道受之不辞。
  太祖意沮,知汉未可代,乃立湘阴公为汉嗣,而使道逆之于徐。
  道曰:“是事信否?吾平生不妄语。
  公毋使我为妄语人?”太祖为誓甚苦。
  道行未返,而周代汉。
  篡夺之际,虽贲、育无所致其勇,而道以拜跪谈笑却之,非盛德何以致此?而议者黜之曾不少借,甚矣。
  士生于五代,立于暴君骄将之间,日与虎兕为伍,弃之而去,食薇蕨,友麋鹿,易耳,而与自经于沟渎何异。
  不幸而仕于朝,如冯道犹无以自免,议者诚少恕哉。

  《兵民》苏辙

  事固有出于不得已,而为后世之利者,分兵、民一也,割燕、蓟二也。
  何谓分兵、民之利?人生而天畀之才,畀之才,则付之禄,随其精粗,适其高下,使食其技而资其身,是未有知其所由然者也。
  故士大夫读《诗》《书》,执射御,习书计,高可以治人,下可以为役,而禄従之矣。
  农工商贾,服田畴,通货贿,运机巧,上可以雄里闾,下可以养亲戚,而利従之矣。
  有人于此,才力过人,操行凡鄙,上不能为吏,下不能为民,天畀之才,而无以资之,婴之以劳苦,迫之以饥馑,不群起为盗,则无以求济其欲,此势之所必至。
  自秦、汉以来,天下未尝无是患也。
  唐衰而府卫之兵废,朝廷有禁兵,藩镇有衙兵。
  兵、民之分,盖渐于此。
  及五代之际,而黥涅之兵分布内外,于是兵、民判矣。
  使民出其赋以养兵,兵尽其力以卫民。
  民有耕耨之勤,而兵有征戍之劳,更相为用,而不以相德,此固分兵、民之本意也。
  至于出林之材武、田里之凶悍、放荡无著之人,一隶于伍符尺籍,食其粟,衣其帛,俯首受笞而不敢肆,居则学弓剑,出则效首级,积岁月以取禄位,有其才必得其养。
  气类相従,凡凶人勇夫,皆萃于军中,然后人人各得其归。
  故虽凶旱水溢,天下小小不宁,而盗贼不起,较之汉、唐之间,十不三四,天下阴享其利,而不知其故也。
  然儒者方且攘臂而言民兵之便。
  民力既尽养兵,而又较版图,数丁口,使之执干戈,习战阵,夺其农时,而齐之以鞭朴。
  民有怨心,而责其效死以报国,求信其私说而不恤后害。
  呜呼,其亦未之思欤?

  《燕蓟》苏辙

  何谓割燕、蓟之利?石晋始以燕、蓟之地赂契丹,高祖思援兵之惠,屈体以奉之,虽号为创业,而日不遑给,出帝不胜其诟,未有以待之,而轻犯其怒,遂以亡国。
  是时,割地之害深矣。
  至于本朝,乃见其利。
  真宗皇帝亲御六师,胜虏于澶渊。
  知其有厌兵之心,稍以金帛啖之。
  虏欣然听命,岁遣使介,修邻国之好。
  逮今百数十年,而北边之民,不识干戈。
  此汉、唐之盛,所未有也。
  古者戎狄迭盛迭衰,常有一族为中国之敌。
  汉文帝待之以和亲,而匈奴日骄。
  武帝御之以征伐,而中原日病。
  谓之天之骄子,非一日也。
  今朝廷之所以厚之者,不过于汉文帝,而虏弭耳驯服。
  则石氏之割燕、蓟利见于此。
  夫熊、虎之搏人,得牛而止。
  契丹据有全燕,擅桑麻枣栗之饶,兼玉帛子女之富,重敛其人,利尽北海,而又益之以朝廷给予之厚。
  贾生所谓三表五饵,兼用之矣。
  被毡饮乳之俗,而身服锦锈之华,口甘曲蘖之美,至于茗药橘柚,无一不享,犬羊之心,醺然而足,俯首奉约,习为礼义。
  吾无割地之耻,而独享其利,此则天意,非人事也。
  昔唐天宝之乱,朔方、河陇之兵起而东征,吐蕃乘虚袭据郡县。
  唐内苦藩镇皆叛,置而不问,百年之间,兽心猖狂,无复顾忌。
  理极而变,部族内溃,而唐土遗黎解辫内向,中原未尝血刃,而壤土自复。
  今吾不忍涂炭生民,而以皮币犬马结异类之欢,推之天理,倘亦有唐季吐蕃之变乎?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51La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