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集》第三十三卷(赋十七首)
《延和殿奏新赋(成德之老来奏新乐)》苏轼
皇帝践阼之三载也,治道旁达,王功告成。
御延和之高拱,奏元祐之新声。
翕然便坐之前,初观击拊;允也德音之作,皆效和平。
自昔钟律不调,工师失职。
郑卫之声既盛,雅颂之音殆息。
时有作者,仅存遗则,于魏则大乐令夔,在汉则河间王德。
俾后世之有考,赖斯人之用力。
时移事改,嗟制作之各殊;昔是今非,知高下之孰得?爰有耆德,适丁盛时。
以谓乐之作也,臣尝学之。
顾近世之所用,校古人而失宜。
岘下朴律,犹有大高之弊;瑗改照尺,不知同失于斯。
是用稽《周官》之旧法而均其分寸,验太府之见尺而审其毫厘。
铸器而成,庶几改数以正度;具书以献,孰谓体知而无师。
时惟帝俞,眷兹元老。
虽退身而安逸,未忘心于论讨。
铿然钟磬之调适,灿然虡业之华好。
聊即便安之所,奏黄钟而歌大成;行咏文明之章,荐英祖而享神考。
尔乃停法部之役,而众工莫与;肄太常之业,而迩臣必陪。
天听聪明而下就,时风和协以徐回。
歌工既登,将叹贯珠之美;韶音可合,庶观仪凤之来。
斯盖世格文明,俗跻仁寿。
天地之和既应,金石之乐可奏。
延英旁瞩,念故老之不来;讲武前临,消群慝之交构。
然则律制既立,治功日新。
号令皆发而中节,磬筦无闻于夺伦。
上以导和气于宫掖,下以胥悦豫于臣邻。
以清浊任意而相讥,何忧工玉;谓宫商各谐而自遂,无愧音臣。
呜呼,赵铎固中于宫商,周尺仍分于清浊。
道欲详解,事资学博。
倘非夔、旷之徒,孰能正一代之乐?
《明君可与为忠言赋(明则知远,能顺忠告)》苏轼
臣不难谏,君先自明。
智既审乎情伪,言可竭其忠诚。
虚己以求,览群言于止水;昌言而告,恃至信于平衡。
君子道大而不回,言出而为则。
事父能孝,故可以事君;谋身必忠,而况于谋国。
然而言之虽易,听之实难,论者虽切,闻者多惑。
苟非开怀用善,若转丸之易従;则投人以言,有按剑之莫测。
国有大议,人方异词。
佞者莫能自直,昧者有所不知。
虽有智者,孰令听之?皎如日月之照临,罔有遁形之蔽;虽复药石之瞑眩,曾何苦口之疑。
盖疑言不听,故确论必行;大功可成,故众患自远。
上之人闻危言而不忌,下之士推赤心而无损。
岂微忠之能致,有至明而为本。
是以伊尹丑有夏而归亳,大贤固择所従;百里愚于虞而智秦,一身非故相反。
噫,言悦于目前者,不见跬步之外;论难于耳顺者,有以百年而兴。
苟其聪明蔽于嗜好,智虑溺于爱憎,因其所喜而为善,虽有愿忠而孰能?心苟无邪,既坐瞻于百里,人思其效,将或锡之十朋。
彼非谓之贤而欲违,知其忠而莫受。
目有眯则视白为黑,心有蔽则以薄为厚。
遂使谀臣乘隙以汇进,智士知微而出走。
仲尼不谏,惧将困于妇言;叔孙诡辞,畏不免于虎口。
故明主审逊志之非道,知拂心之谓忠。
不求耳目之便,每要社稷之功。
有汉宣之贤,充国得尽破羌之计;有魏明之察,许允获伸选吏之公。
大哉事君之难,非忠何报。
虽曰伸于知己,而无自辱于善道。
《诗》不云乎,哲人顺德之行,可以受话言之告。
《秋阳赋》苏轼
越王之孙,有贤公子,宅于不土之里,而咏无言之诗。
以告东坡居士曰:“吾心皎然,如秋阳之明;吾气肃然,如秋阳之清;吾好善而欲成之,如秋阳之坚百谷;吾恶恶而欲刑之,如秋阳之陨群木。
夫是以乐而赋之。
子以为何如?”居士笑曰:“公子何自知秋阳哉?生于华屋之下,而长游于朝廷之上,出拥大盖,入侍帏幄,暑至于温,寒至于凉而已矣。
何自知秋阳哉?若予者,乃真知之。
方夏潦之淫也,云蒸雨泄,雷电发越,江湖为一,后土冒没,舟行城郭,鱼龙入室。
菌衣生于用器,蛙蚓行于几席。
夜违湿而五迁,昼燎衣而三易。
是犹未足病也。
畊于三吴,有田一廛。
禾已实而生耳,稻方秀而泥蟠。
沟塍交通,墙壁颓穿。
面垢落塈之涂,目泫湿薪之烟。
釜甑其空,四邻悄然。
鹳鹤鸣于户庭,妇宵兴而永叹。
计有食其几何,矧无衣于穷年。
忽釜星之杂出,又灯花之双悬。
清风西来,鼓钟其镗。
奴婢喜而告余,此雨止之祥也。
早作而占之,则长庚澹其不芒矣。
浴于旸谷,升于扶桑。
曾未转盼,而倒景飞于屋梁矣。
方是时也,如醉而醒,如喑而呜,如痿而起行,如还故乡初见父兄。
公子亦有此乐乎?”公子曰:“善哉!吾虽不身履,而可以意知也。”
居士曰:“日行于天,南北异宜。
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
且今之温者,昔之炎者也。
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吾侪小人,轻愠易喜。
彼冬夏之畏爱,乃群狙之三四。
自今知之,可以无惑。
居不墐户,出不仰笠,暑不言病,以无忘秋阳之德。”
公子拊掌,一笑而作。
《快哉此风赋(并引)》苏轼
.时与吴彦律、舒尧文、郑彦能各赋两韵,子瞻作第一第五韵,占“风”字为韵。
余皆不录。
贤者之乐,快哉此风。
虽庶民之不共,眷佳客以攸同。
穆如其来,既偃小人之德;飒然而至,岂独大王之雄。
若夫鹢退宋都之上,云飞泗水之湄。
寥寥南郭,怒号于万窍;飒飒东海,鼓舞于四维。
固以陋晋人一吷之小,笑玉川两腋之卑。
野马相吹,搏羽毛于汗漫;应龙作处,作鳞甲以参差。
《滟滪堆赋(并叙)》苏轼
.世以瞿唐峡口滟滪堆为天下之至险,凡覆舟者,皆归咎于此石。
以余观之,盖有功于斯人者。
夫蜀江会百水而至于夔,弥漫浩汗,横放于大野,而峡之大小,曾不及其十一。
苟先无以龃龉于其间,则江之远来,奔腾迅快,尽锐于瞿塘之口,则其险悍可畏,当不啻于今耳。
因为之赋,以待好事者试观而思之。
天下之至信者,唯水而已。
江河之大与海之深,而可以意揣,唯其不自为形,而因物以赋形,是故千变万化而有必然之理。
掀腾勃怒,万夫不敢前兮,宛然听命,惟圣人之所使。
予泊舟乎瞿唐之口,而观乎滟滪之崔嵬,然后知其所以开峡而不去者,固有以也。
蜀江远来兮,浩漫漫之平沙。
行千里而未尝龃龉兮,其意骄逞而不可摧。
忽峡口之逼窄兮,纳万顷于一杯。
方其未知有峡也,而战乎滟滪之下,喧豗震掉,尽力以与石斗,勃乎若万骑之西来。
忽孤城之当道,钅句援临冲,毕至于其下兮,城坚而不可取。
矢尽剑折兮,迤逦循城而东去。
于是滔滔汩汩,相与入峡,安行而不敢怒。
嗟夫,物固有以安而生变兮,亦有以用危而求安。
得吾说而推之兮,亦足以知物理之固然。
《屈原庙赋》苏轼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
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子之故乡。
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
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
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
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
忽终章之惨烈兮,逝将去此而沉吟。
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
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
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
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教之以上诉。
历九关而见帝兮,帝悲伤而不能救。
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
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
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
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
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
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
变丹青於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
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
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以免于后世。
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
全身远害,亦或然兮。
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
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
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昆阳城赋》苏轼
淡平野之霭霭,忽孤城之如块。
风吹沙以苍莽,怅楼橹之安在。
横门豁以四达,故道宛其未改。
彼野人之何知,方伛偻而畦菜。
嗟夫,昆阳之战,屠百万于斯须,旷千古而一快。
想寻邑之来阵,兀若驱云而拥海。
猛士扶轮以蒙茸,虎豹杂沓而横溃。
罄天下于一战,谓此举之不再。
方其乞降而未获,固已变色而惊悔。
忽千骑之独出,犯初锋于未艾。
始凭轼而大笑,旋弃鼓而投械。
纷纷籍籍死于沟壑者,不知其几何人,或金章而玉佩。
彼狂童之僭窃,盖已旋踵而将败。
岂豪杰之能得,尽市井之无赖。
贡符献瑞一朝而成群兮,纷就死之何怪。
独悲伤于严生,怀长才而自浼。
岂不知其必丧,独徘徊其安待。
过故城而一吊,增志士之永慨。
《后杞菊赋(并叙)》苏轼
.天随生自言常食杞菊。
及夏五月,枝叶老硬,气味苦涩,犹食不已。
因作赋以自广。
始余尝疑之,以为士不遇,穷约可也,至于饥饿嚼啮草木,则过矣。
而余仁宦十有九年,家日益贫,衣食之奉,殆不如昔者。
及移守胶西,意且一饱,而斋厨索然,不堪其忧。
日与通守刘君廷式,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扪腹而笑。
然后知天随之言,可信不缪。
作《后杞菊赋》以自嘲,且解之云。
“吁嗟先生,谁使汝坐堂上称太守?前宾客之造请,后掾属之趋走。
朝衙达午,夕坐过酉。
曾杯酒之不设,揽草木以诳口。
对案颦蹙,举箸噎呕。
昔阴将军设麦饭与葱叶,井丹推去而不嗅。
怪先生之眷眷,岂故山之无有?”
先生听然而笑曰:“人生一世,如屈伸肘。
何者为富?何者为美?何者为陋?或糠核而瓠肥,或梁肉而墨瘦。
何侯方丈,庾郎三九。
较丰约于梦寐,卒同归于一朽。
吾方以杞为粮,以菊为糗。
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
《服胡麻赋(并叙)》苏轼
.始余尝服茯苓,久之良有益也。
梦道士谓余:“茯苓燥,当杂胡麻食之。”
梦中问道士:“何者为胡麻?”道士言:“脂麻是也。”
既而读《本草》,云:“胡麻,一名狗虱,一名方茎,黑者为巨胜。
其油正可作食。”
则胡麻之为脂麻,信矣。
又云:“性与茯苓相宜。”
于是始异斯梦,方将以其说食之,而子由赋茯苓以示余。
乃作《服胡麻赋》以答之。
世间人闻服脂麻以致神仙,必大笑。
求胡麻而不可得,则取山苗野草之实以当之,此古所谓“道在迩而求诸远”者欤?其词曰:
我梦羽人,颀而长兮。
惠而告我,药之良兮。
乔松千尺,老不僵兮。
流膏入土,龟蛇藏兮。
得而食之,寿莫量兮。
于此有草,众所尝兮。
状如狗虱,其茎方兮。
夜炊昼曝,久乃藏兮。
茯苓为君,此其相兮。
我兴发书,若合符兮。
乃瀹乃蒸,甘且腴兮。
补填骨髓,流发肤兮。
是身如云,我何居兮。
长生不死,道之余兮。
神药如蓬,生尔庐兮。
世人不信,空自劬兮。
搜抉异物,出怪迂兮。
槁死空山,固其所兮。
至阳赫赫,发自坤兮。
至险肃肃,跻于乾兮。
寂然反照,珠在渊兮。
沃之不灭,又不燔兮。
长虹流电,光烛天兮。
嗟此区区,何与于其间兮。
譬之膏油,火之所传而已耶?
《赤壁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氵斥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后赤壁赋》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従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従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天庆观乳泉赋》苏轼
阴阳之相化,天一为水。
六者其壮,而一者其稚也,夫物老死于坤,而萌芽于复。
故水者,物之终始也。
意水之在人寰也,如山川之蓄云,草木之含滋,漠然无形而为往来之气也。
为气者水之生,而有形者其死也。
死者咸而生者甘,甘者能往能来,而咸者一出而不复返,此阴阳之理也。
吾何以知之?盖尝求之于身而得其说。
凡水之在人者,为汗、为涕、为洟、为血、为溲、为矢、为涎、为沫,此数者,皆水之去人而外骛,然后肇形于有物,皆咸而不能返。
故咸者九而甘者一。
一者何也?唯华池之真液,下涌于舌底,而上流于牙颊,甘而不坏,白而不浊,宜古之仙者以是为金丹之祖,长生不死之药也。
今夫水之在天地之间者,下则为江湖井泉,上则为雨露霜雪,皆同一味之甘,是以变化往来,有逝而无竭。
故海洲之泉必甘,而海云之雨不咸者,如泾渭之不相乱,河济之不相涉也。
若夫四海之水,与凡出盐之泉,皆天地之死气也。
故能杀而不能生,能槁而不能浃也。
岂不然哉?吾谪居儋耳,卜筑城南,邻于司命之宫,百井皆咸,而醪醴湩乳,独发于宫中,给吾饮食酒茗之用,盖沛然而无穷。
吾尝中夜而起,挈瓶而东。
有落月之相随,无一人而我同。
汲者未动,夜气方归。
锵琼佩之落谷,滟玉池之生肥。
吾三咽而遄返,惟守神之诃讥。
却五味以谢六尘,悟一真而失百非。
信飞仙之有药,中无主而何依。
渺松乔之安在,犹想像于庶几。
(某在海南作此赋,未尝示人,既渡海,亲写二本,一以示秦少游,一以示刘元忠。
建中靖国元年三月二十一日。)
《洞庭春色赋(并引)》苏轼
.安定郡王以黄柑酿酒,名之曰洞庭春色,其犹子德麟得之以饷余,戏作赋曰:
吾闻橘中之乐,不减商山。
岂霜余之不食,而四老人者游戏于其间?悟此世之泡幻,藏千里于一斑。
举枣叶之有余,纳芥子其何艰。
宜贤王之达观,寄逸想于人寰。
袅袅兮春风,泛天宇兮清闲。
吹洞庭之白浪,涨北渚之苍湾。
携佳人而往游,勒雾鬓与风鬟。
命黄头之千奴,卷震泽而与俱还。
糅以二米之禾,藉以三脊之菅。
忽云蒸而冰解,旋珠零而涕潸。
翠勺银罂,紫络青纶。
随属车之鸱夷,款木门之铜镮。
分帝觞之余沥,幸公子之破悭。
我洗盏而起尝,散腰足之痺顽。
尽三江于一吸,吞鱼龙之神奸。
醉梦纷纭,始如髦蛮。
鼓巴山之桂楫,扣林屋之琼关。
卧松风之瑟缩,揭春溜之淙潺。
追范蠡于渺茫,吊夫差之茕鳏。
属此觞于西子,洗亡国之愁颜。
惊罗袜之尘飞,失舞袖之弓弯。
觉而赋之,以授公子曰:“乌乎噫嘻,吾言夸矣,公子其为我删之。”
《中山松醪赋》苏轼
始余宵济于衡漳,车徒涉而夜号。
燧松明而识浅,散星宿于亭皋。
郁风中之香雾,若诉予以不遭。
岂千岁之妙质,而死斤斧于鸿毛。
效区区之寸明,曾何异于束蒿。
烂文章之纠缠,惊节解而流膏。
嗟构厦其已远,尚药石之可曹。
收薄用于桑榆,制中山之松醪。
救尔灰烬之中,免尔萤爝之劳。
取通明于盘错,出肪泽于烹熬。
与黍麦而皆熟,沸舂声之嘈嘈。
味甘余而小苦,叹幽姿之独高。
知甘酸之易坏,笑凉州之蒲萄。
似玉池之生肥,非内府之蒸羔。
酌以瘿藤之纹樽,荐以石蟹之霜螯。
曾日饮之几何,觉天刑之可逃。
投拄杖而起行,罢儿童之抑搔。
望西山之咫尺,欲褰裳以游遨。
跨超峰之奔鹿,接挂壁之飞猱。
遂従此而入海,渺翻天之云涛。
使夫嵇、阮之伦,与八仙之群豪。
或骑麟而翳风,争榼挈而瓢操。
颠倒白纶巾,淋漓宫锦袍。
追东坡而不可及,归餔歠其醨糟。
漱松风于齿牙,犹足以赋《远游》而续《离骚》也。
《沉香山子赋(子由生日作)》苏轼
古者以芸为香,以兰为芬,以郁鬯为祼,以脂萧为焚,以椒为涂,以蕙为薰。
杜衡带屈,菖蒲荐文。
麝多忌而本亶,苏合若芗而实荤。
嗟吾知之几何,为六入之所分。
方根尘之起灭,常颠倒其天君。
每求似于仿佛,或鼻劳而妄闻。
独沉水为近正,可以配薝卜而并云。
矧儋崖之异产,实超然而不群。
既金坚而玉润,亦鹤骨而龙筋。
惟膏液之内足,故把握而兼斤。
顾占城之枯朽,宜爨釜而燎蚊。
宛彼小山,巉然可欣。
如太华之倚天,象小孤之插云。
往寿子之生朝,以写我之老勤。
子方面壁以终日,岂亦归田而自耘。
幸置此于几席,养幽芳于帨帉。
无一往之发烈,有无穷之氤氲。
盖非独以饮东坡之寿,亦所以食黎人之芹也。
《稚酒赋(一作《酒子赋》。
并引)》苏轼
.南方酿酒,未大熟,取其膏液,谓之酒子,率得十一。
既熟,则反之醅中。
而潮人王介石,泉人许珏,乃以是饷余,宁其醅之漓,以蕲予一醉。
此意岂可忘哉,乃为赋之。
米为母,曲其父。
蒸羔豚,出髓乳。
怜二子,自节口。
饷滑甘,辅衰朽。
先生醉,二子舞。
归瀹其糟饮其友。
先生既醉而醒,醒而歌之曰:吾观稚酒之初泫兮,若婴儿之未孩。
及其溢流而走空兮,又若时女之方笄。
割玉脾于蜂室兮,氄雏鹅之毰毸。
味盎盎其春融兮,气凛冽而秋凄。
自我皤腹之瓜罂兮,入我凹中之荷杯。
暾朝霞于霜(一作旸。)
谷兮,濛夜稻于露(一作霜。)
畦,吾饮少而辄醉兮,与百榼其均齐。
游物初而神凝兮,反实际而形开。
顾无以酢二子之勤兮,出妙语为琼瑰。
归怀璧且握珠兮。
挟所有以傲厥妻。
遂讽诵以忘食兮,殷空肠之转雷。
《浊醪有妙理赋(神圣功用无捷于酒)》苏轼
酒勿嫌浊,人当取醇。
失忧心于昨梦,信妙理之疑神。
浑盎盎以无声,始従味入;杳冥冥其似道,径得天真。
伊人之生,以酒为命。
常因既醉之适,方识此心之正。
稻米无知,岂解穷理;曲蘖有毒,安能发性。
乃知神物之自然,盖与天工而相并。
得时行道,我则师齐相之饮醇;远害全身,我则学徐公之中圣。
湛若秋露,穆如春风。
疑宿云之解驳,漏朝日之暾红。
初体粟之失去,旋眼花之扫空。
酷爱孟生,知其中之有趣;犹嫌白老,不颂德而言功。
兀尔坐忘,浩然天纵。
如如不动而体无碍,了了常知而心不用。
坐中客满,惟忧百榼之空;身后名轻,但觉一杯之重;今夫明月之珠,不可以襦;夜光之璧,不可以餔。
刍豢饱我而不我觉,布帛燠我而不我娱。
惟此君独游万物之表,盖天下不可一日而无。
在醉常醒,孰是狂人之药;得意忘味,始知至道之腴。
又何必一石亦醉,罔间州闾;五斗解酲,不问妻妾。
结袜庭中,观廷尉之度量;脱靴殿上,夸谪仙之敏捷。
阳醉AA50地,常陋王式之褊;乌歌仰天,每讥杨恽之狭。
我欲眠而君且去,有客何嫌;人皆劝而我不闻,其谁敢接。
殊不知人之齐圣,匪昏之如。
古者晤语,必旅之于独醒者,汩罗之道也;屡舞者,高阳之徒欤?恶蒋济而射木人,又何狷浅;杀王敦而取金印,亦自狂疏。
故我内全其天,外寓于酒。
浊者以饮吾仆,清者以酌吾友。
吾方耕于渺莽之野,而汲于清泠之渊,以酿此醪,然后举洼樽而属吾口。
《老饕赋》苏轼
庖丁鼓刀,易牙烹熬。
水欲新而釜欲洁,火恶陈(江右久不改火,火色皆青。)
而薪恶劳。
九蒸暴而日燥,百上下而汤鏖。
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螯。
烂樱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
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带糟。
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
婉彼姬姜,颜如李桃。
弹湘妃之玉瑟,鼓帝子之云璈。
命仙人之萼绿华,舞古曲之郁轮袍。
引南海之玻黎,酌凉州之蒲萄。
愿先生之耆寿,分余沥于两髦。
候红潮于玉颊,惊暖响于檀槽。
忽累珠之妙唱,抽独{尔虫}之长缲。
闵手倦而少休,疑吻燥而当膏。
倒一缸之雪乳,列百柂之琼艘。
各眼滟于秋水,咸骨醉于春醪。
美人告去已而云散,先生方兀然而禅逃。
响松风于蟹眼,浮雪花于兔毫。
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
《菜羹赋(并叙)》苏轼
.东坡先生卜居南山之下,服食器用,称家之有无。
水陆之味,贫不能致,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
其法不用醯酱,而有自然之味,盖易而可常享。
乃为之赋,辞曰:
嗟余生之褊迫,如脱兔其何因。
殷诗肠之转雷,聊御饿而食陈。
无刍豢以适口,荷邻蔬之见分。
汲幽泉以揉濯,搏露叶与琼根。
爨铏锜以膏油,泫融液而流津。
适汤濛如松风,投糁豆而谐匀。
覆陶瓯之穹崇,罢搅触之烦勤。
屏醯酱之厚味,却椒桂之芳辛。
水耗初而釜治,火增壮而力均。
滃嘈杂而廉清,信净美而甘分。
登盘盂而荐之,具匕筴而晨飧。
助生肥于玉池,与吾鼎其齐珍。
鄙易牙之效技,超傅说而策勋。
沮彭尸之爽惑,调灶鬼之嫌嗔。
嗟丘嫂其自隘,陋乐羊而匪人。
先生心平而气和,故虽老而体胖。
忘口腹之为累,似不杀而成仁。
窃比余于谁欤?葛天氏之遗民。
《飓风赋(并叙或谓苏过作)》苏轼
.《南越志》:熙安间多飓风。
飓者,具四方之气也,尝以五六月发。
未至时,鸡犬为之不鸣。
又《岭表录》云:秋夏间有晕如虹者,谓之飓母,必有飘风。
仲秋之夕,客有叩门指云物而告余曰:“海氛甚恶,非祲非祥。
断霓饮海而北指,赤云夹日而南翔。
此飓之渐也,子盍备之?”语未卒,庭户肃然,槁叶蔌蔌。
惊鸟疾呼,怖兽辟易。
忽野马之决骤,矫退飞之六鹢,袭土囊而暴怒,掠众窍之叱吸。
余乃入室而坐,敛衽变容。
客曰:“未也,此飓风之先驱尔。”
少焉,排户破牖,陨瓦擗屋。
礌击巨石,揉拔乔木。
势翻渤澥,响振坤轴。
疑屏翳之赫怒,执阳侯而将战。
鼓千尺之清澜,翻百仞之陵谷,吞泥沙于一卷,落崩崖于再触。
列万马而并骛,溃千车而争逐。
虎豹詟骇,鲸鲵奔蹙。
类钜鹿之战,殷声呼之动地;似昆阳之役,举百万于一覆。
余亦为之股栗毛耸,索气侧足。
夜拊榻而九徙,昼命龟而三卜。
盖三日而后息也。
父老来唁,酒浆罗列,劳来僮仆,惧定而说。
理草木之既偃,辑轩槛之已折。
补茅屋之罅漏,塞墙垣之隤缺。
已而山林寂然,海波不兴,动者知止,鸣者自停。
湛天宇之苍苍,流孤月之荧荧。
忽悟且叹,莫知所营。
呜呼,小大出于相形,忧喜出于相遇。
昔之飘然者,若为巨耶?吹万不同,果足怖耶?蚁之缘也吹则坠,蚋之集也呵则举。
夫嘘呵曾不能以振物,而施之二虫则甚惧。
鹏水击而三千,抟扶摇而九万。
彼视吾之惴栗,亦尔汝之相莞。
均大块之噫气,奚巨细之足辩?陋耳目之不广,为外物之所变。
且夫万象起灭,众怪耀眩,求仿佛于过耳,视空中之飞电。
则向之所谓可惧者,实耶虚耶,惜吾知之晚也。
《黠鼠赋》苏轼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
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
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
聱聱,声在橐中。
曰:“噫,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发而视之,寂无所有。
举烛而索,中有死鼠。
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
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
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吾闻有生,莫智于人。
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
乌在其为智也?”坐而假寐,私念其故。
若有告余者曰:“汝为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
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
人能碎千金之璧而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
言出于汝,而忘之耶?”余俯而笑,仰而觉。
使童子执笔,记余之怍。
《复改科赋》苏轼
新天子兮,继体承乾。
老相国兮,更张孰先?悯科场之积弊,复诗赋以求贤。
探经义之渊源,是非纷若;考辞章之声律,去取昭然。
原夫诗之作也,始于虞舜之朝;赋之兴也,本自两京之世。
迤逦陈、齐之代,绵邈隋、唐之裔。
故遒人徇路,为察治之本;历代用之,为取士之制。
追古不易,高风未替。
祖宗百年而用此,号曰得人;朝廷一旦而革之,不胜其弊。
谓专门足以造圣域,谓变古足以为大儒,事吟哦者为童子,为雕篆者非壮夫。
殊不知采摭英华也簇之如锦绣,较量轻重也等之如锱铢。
韵韵合璧,联联贯珠。
稽诸古其来尚矣,考诸旧不亦宜乎?特令可畏之后生,心潜六义;伫见大成之君子,名振三都。
莫不吟咏五字之章,铺陈八韵之旨。
字应周天之日兮,运而无积;句合一岁之月兮,终而复始。
过之者成疣赘之患,不及者贻缺折之毁。
曲尽古人之意,乃全天下之美。
遭逢日月,忻欢者诸子百家;抖擞历图,快活者九经三史。
议夫赋曷可已,义何足非。
彼文辞泛滥也,无所统纪;此声律切当也,有所指归。
巧拙由一字之可见,美恶混千人而莫违。
正方圆者必借于绳墨,定隐括者必在于枢机。
所以不用孔门,惜扬雄之未达;其逢汉帝,嘉司马之知微。
噫,昔元丰之《新经》未颁,临川之《字说》不作。
止戈为武兮,曾试于京国。
通天为王兮,必舒于禁籥。
孰不能成始成终,谁不道或详或略。
秋闱较艺,终期李广之双雕;紫殿唱名,果中祢衡之一鹗。
大凡法既久而必弊,士贻患而益深。
谓罢于开封,则远方之隘者,空自韫玉;取诸太学,则不肖之富者,私于怀金。
虽负凌云之志,未酬题柱之心。
三舍既兴,贿赂公行于庠序;一年为限,孤寒半老于山林。
自是愤愧者莫不颦眉,公正者为之切齿。
思罢者而未免,欲改之而未止。
羽翼成商山之父,讴歌归吾君之子。
谏必行言必听焉,此道飘飘而后起。
《思子台赋(并引或谓苏过作)》苏轼
.余先君宫师之友史君,讳经臣,字彦辅,眉山人。
与其弟沆子凝皆奇士,博学能文,慕李文饶之为人,而举其议论。
彦辅举贤良,不中第。
子凝以进士得官,止著作佐郎。
皆早死,且无子。
有文数百篇,皆亡之。
余少时常见彦辅所作《思子台赋》,上援秦皇,下逮晋惠,反复哀切,有补于世。
盖记其意而亡其辞。
乃命过作补亡之篇,庶几君子犹得见斯人胸怀之仿佛也。
客有自蜀游梁,傃关而东。
览河华之形胜兮,访秦汉之遗宫。
得岿然之颓基兮,并湖城之西墉。
吊汉武之暴怒兮,悼戾园之悯凶。
闻父老之哀叹兮,犹有归来望思之遗恫。
吁大台之谗颊兮,实咀毒而衔锋。
败赵国于俯仰兮,又将覆刘氏之宗。
间汉武之多忌兮,谓左右之皆戎。
杀阳石而未厌兮,又瘗祸于宫中。
忸君王之好杀兮,视人命犹昆虫。
死者几何人兮,岂问骨肉与王公。
惑狂傅之浅谋兮,不忍忿忿而杀充。
上曾不鉴余之无聊兮,实有豕心。
负此名而欲亡兮,天下其孰吾容?苟逭死于泉鸠兮,冀稍久而自理。
遘大患于仓猝兮,怀孤愤于永已。
念君老而孰图兮,嗟肉食其多鄙。
独三老与千秋兮,怀爱君之眷眷。
犯雷霆之方怒兮,消积祸于一言。
既沉冤之无告兮,戮谗人其已晚。
幸曾孙之无恙兮,或慰夫九原。
虽筑台其何救兮,固知已矣之不谏。
魂茕茕乎其归来兮,盖庶几于复见也。
昔秦之亡也,祸始于扶苏。
眇斯、高之羸豕兮。
视其君犹乳虎。
曾纩息之未定兮,乃敢探其穴而啖其雏。
在晋四世,有君不惠。
孽妇晨雊,强王定制。
惟愍、怀之遭离兮,实追踪于汉戾。
顾孱后之何知兮,亦号呼于既逝。
写余哀于江陵兮,发故臣之幽契。
仍筑台以望思兮,盖援武以自例。
呜呼噫嘻,可吊而不可哂兮,亦各言其子也。
彼茂陵之雄杰兮,系九戎而鞭百蛮。
笑尧禹而陋汤武兮,盖将与黄帝俱仙。
及其失道于几微兮,狐鬼生于左臂。
如婴儿之未孩兮,易耳目而不知。
甘泉咫尺而不通兮,与式乾其何异。
既上配于秦皇兮,又下比于晋惠。
君子是以知狂圣之本同,而聪明之不可恃也。
览观古初,孰哲孰愚?皆知指笑乎前人,而莫知后之视余。
方汉武之盛也,肯自比于骊山之朽骨,而况于金墉之独夫乎?自今观之,三后一律,皆以信谗而杀子,昵奸而败国。
吾筑台以寄哀,信同名而齐实。
彼昏庸者固不足告也,吾将以为明王之龟策。
自建元以来,张汤、主父偃之流,与两丞相、三长史之徒,皆以无罪而夷灭,一言以就诛。
曾无兴衰于既往,一洗其无幸。
独于据也悲歌慷慨,泣涕踌躇。
呜呼哀哉,莫有以楚灵王之言告者曰:“人之爱其子也,亦如余乎?”天道好还,以德为符。
惟孟德之鸷忍兮,亦嗜杀以为娱。
彼杨公之爱修兮,岂灭吾之苍舒?恨元化之不可作兮,然后知鼠辈之果无。
同舐犊于晚岁兮,又何怨于老臞。
吾将以嗜杀为戒也,故于末而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