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集》第三十八卷(记十九首)

  《众妙堂记》苏轼

  眉山道士张易简,教小学,常百人,予幼时亦与焉。
  居天庆观北极院,予盖従之三年。
  谪居海南,一日梦至其处,见张道士如平昔,汛治庭宇,若有所待者,曰:“老先生且至。”
  其徒有诵《老子》者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予曰:“妙一而已,容有众乎?”道士笑曰:“一已陋矣,何妙之有。
  若审妙也,虽众可也。”
  因指洒水薙草者曰:“是各一妙也。”
  予复视之,则二人者手若风雨,而步中规矩,盖焕然雾除,霍然云消。
  予惊叹曰:“妙盖至此乎!庖丁之理解,郢人之鼻斫,信矣。”
  二人者释技而上,曰:“子未睹真妙,庖、郢非其人也。
  是技与道相半,习与空相会,非无挟而径造者也。
  子亦见夫蜩与鸡乎?夫蜩登木而号,不知止也。
  夫鸡俯首而啄,不知仰也。
  其固也如此。
  然至蜕与伏也,则无视无听,无饥无渴,默化于荒忽之中,候伺于毫发之间,虽圣知不及也。
  是岂技与习之助乎?”二人者出。
  道士曰:“子少安,须老先生至而问焉。”
  二人者顾曰:“老先生未必知也。
  子往见蜩与鸡而问之,可以养生,可以长年。”
  广州道士崇道大师何德顺,学道而至于妙者也。
  故榜其堂曰“众妙”。
  书来海南,求文以记之,因以梦中语为记。

  绍圣六年三月十五日,蜀人苏轼书。

  《遗爱亭记(代巢元修)》苏轼

  何武所至,无赫赫名,去而人思之,此之谓遗爱。
  夫君子循理而动,理穷而止,应物而作,物去而复,夫何赫赫名之有哉!东海徐君猷,以朝散郎为黄州,未尝怒也,而民不犯,未尝察也,而吏不欺,终日无事,啸咏而已。
  每岁之春,与眉阳子瞻游于安国寺,饮酒于竹间亭,撷亭下之茶,烹而食之。
  公既去郡,寺僧继连请名。
  子瞻名之曰遗爱。
  时谷自蜀来,客于子瞻,因子瞻以见公。
  公命谷记之。
  谷愚朴,羁旅人也,何足以知公。
  采道路之言,质之于子瞻,以为之记。

  《南华长老题名记》苏轼

  学者以成佛为难乎?累土画沙,童子戏也,皆足以成佛。
  以为易乎?受记得道,如菩萨大弟子,皆不任问疾。
  是义安在?方其迷乱颠倒流浪苦海之中,一念正真,万法皆具。
  及其勤苦功用,为山九仞之后,毫厘差失,千劫不复。
  呜呼,道固如是也,岂独佛乎!

  子思子曰:“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孟子则以为圣人之道,始于不为穿窬,而穿窬之恶,成于言不言。
  人未有欲为穿窬者,虽穿窬亦不欲也。
  自其不欲为之心而求之,则穿窬足以为圣人。
  可以言而不言,不可以言而言,虽贤人君子有不能免也。
  因其不能免之过而遂之,则贤人君子有时而为盗。
  是二法者,相反而相为用。
  儒与释皆然。

  南华长老明公,其始盖学于子思、孟子者,其后弃家为浮屠氏。
  不知者以为逃儒归佛,不知其犹儒也。
  南华自六祖大鉴示灭,其传法得眼者,散而之四方。
  故南华为律寺。
  至吾宋天僖三年,始有诏以智度禅师普遂住持,至今明公盖十一世矣。

  明公告东坡居士曰:“宰官行世间法,沙门行出世间法,世间即出世间,等无有二。
  今宰官传授,皆有题名壁记,而沙门独无有。
  矧吾道场,实补佛祖处,其可不严其传,子为我记之。”
  居士曰:“诺。”
  乃为论儒释不谋而同者以为记。
  建中靖国元年正月一日记。

  《琼州惠通井记》苏轼

  《禹贡》:“济水入于河,溢为荥河。”
  南曰荥阳河,北曰荥泽。
  沱、潜本梁州二水,亦见于荆州。
  水行地中,出没数千里外,虽河海不能绝也。
  唐相李文饶,好饮惠山泉,置驿以取水。
  有僧言长安昊天观井水,与惠山泉通。
  杂以他水十余缶试之,僧独指其一曰:“此惠山泉也。”
  文饶为罢水驿。
  琼州之东五十里曰三山庵,庵下有泉,味类惠山。
  东坡居士过琼,庵僧惟德以水饷焉,而求为之名,名之曰惠通。
  元符三年六月十七日记。

  《传神记》苏轼

  传神之难在目。
  顾虎头云:“传形写影,都在阿堵中。”
  其次在颧颊。
  吾尝于灯下顾自见颊影,使人就壁模之,不作眉目,见者皆失笑,知其为吾也。
  目与颧颊似,余无不似者。
  眉与鼻口,可以增减取似也。
  传神与相一道,欲得其人之天,法当于众中阴察之。
  今乃使人具衣冠坐,注视一物,彼方敛容自持,岂复见其天乎!凡人意思各有所在,或在眉目,或在鼻口。
  虎头云:“颊上加三毛,觉精采殊胜。”
  则此人意思盖在须颊间也。
  优孟学孙叔敖抵掌谈笑,至使人谓死者复生。
  此岂举体皆似?亦得其意思所在而已。
  使画者悟此理,则人人可以为顾、陆。

  吾尝见僧惟真画曾鲁公,初不甚似。
  一日,往见公,归而喜甚,曰:“吾得之矣。”
  乃于眉后加三纹,隐约可见,作俯首仰视眉扬而頞蹙者,遂大似。
  南都程怀立,众称其能。
  于传吾神,大得其全。
  怀立举止如诸生,萧然有意于笔墨之外者也。
  故以吾所闻助发云。

  《顺济王庙新获石砮记》苏轼

  建中靖国元年四月甲午,轼自儋耳北归,舣舟吴城山顺济龙王祠下。
  既进竭而还,逍遥江上,得古箭镞,槊锋而剑脊,其廉可刿,而其质则石也。
  曰:异哉,此孔子所谓楛矢、石砮,肃慎氏之物也。
  何为而至此哉!传观左右,失手坠于江中。
  乃祷于神,愿复得之,当藏之庙中,为往来者骇心动目诡异之观。
  既祷,则使没人求之,一探而获。
  谨按《禹贡》:荆州贡砺、砥、砮、丹惟箘、簵、楛,梁州贡璆、铁、银、镂、砮、磬。
  则楛矢、石砮,自禹以来贡之矣。
  然至春秋时,只集于陈廷,楛矢贯之,石砮长尺有咫,时人莫能知,而问于孔子。
  孔子不近取之荆梁,而远取之肃慎,则荆梁之不贡此久矣。
  颜师古曰:“楛木堪为笴,今豳以北皆用之。”
  以此考之,用楛为矢,至唐犹然。
  而用石为砮,则自春秋以来莫识矣。
  可不谓异物乎!兑之戈,和之弓,垂之竹矢,陈于路寝。
  孔子履藏于武库。
  皆以古见宝。
  此矢独非宝乎!顺济王之威灵,南放于洞庭,北被于淮泗,乃特为出此宝。
  轼不敢私有,而留之庙中,与好古博雅君子共之,以昭示王之神圣英烈不可不敬者如此。

  《熙宁手诏记》苏轼

  .杨绘累奏,罢谏职,兼求外补,及乞明加黜责。
  盖绘未深究朕意。
  绘疏迹远人,立朝寡识,不畏强御,知无不为。
  始一见之,便知其忠直可信,故翌日即擢置言职,知任亦其笃矣。
  今日降命,盖谓难与曾公亮两立于轻重之间,故当且避之。
  卿可论朕此意,令早承命,或示朕此札亦不妨。

  熙宁元年,故翰林学士杨绘以知制诰知谏院上疏论故相曾公亮事,先帝直其言,然未欲遽行也,故除公兼侍读。
  公力辞不已,乃以手诏赐今龙图阁学士滕公元发,使以手诏赐公。
  公卒不受命,而诏遂藏于家。
  是岁四月,复除公知谏院,以母忧去官。
  其后二十年,公没于杭州,丧过京师,其子久中以手诏相示,且请记之。
  谨按先帝临御之初,公与滕公,皆蒙国士之知。
  凡所以开心见诚相期于度外者,类皆如此。
  未究其用,为小人所诬,故困于外十有余年。
  先帝谨于用法,故未即起公,然知之未少衰也。
  使先帝尚在,公岂流落而不用终身者哉?悲夫!

  《应梦罗汉记》苏轼

  元丰四年正月二十一日,予将往岐亭。
  宿于团封,梦一僧破面流血,若有所诉。
  明日至岐亭,过一庙,中有阿罗汉像,左龙右虎,仪制甚古,而面为人所坏,顾之惘然,庶几畴昔所见乎!遂载以归,完新而龛之,设于安国寺。
  四月八日,先妣武阳君忌日,饭僧于寺,乃记之。
  责授黄州团练副使眉山苏轼记。

  《观妙堂记》苏轼

  不忧道人谓欢喜子曰:“来,我所居室,汝知之乎?沉寂湛然,无有喧争,嗒然其中,死灰槁木,以异而同,我既名为观妙矣,汝其为我记之。”
  欢喜子曰:“是室云何而求我?况乎妙事了无可观,既无可观,亦无可说。
  欲求少分可以观者,如石女儿,世终无有。
  欲求多分可以说者,如虚空花,究竟非实。
  不说不观,了达无碍,超出三界,入智慧门。
  虽然如是置之,不可执偏,强生分别,以一味语,断之无疑。
  譬用筌蹄,以得鱼兔,及施灯烛,以照丘坑。
  获鱼兔矣,筌蹄了忘,知丘坑处,灯烛何施。
  今此居室,孰为妙与!萧然是非,行住坐卧,饮食语默,具足众妙,无不现前。
  览之不有,都之不无,倏知觉知,要妙如此。
  当持是言,普示来者。
  入此室时,作如是观。”

  《法云寺礼拜石记》苏轼

  夫供养之具,最为佛事先,其法不一。
  他山之石,平不容垢,横展如席,愿为一座具之用。
  晨夕礼佛,以此皈依。
  当敬礼无所观时,运心广博,无所不在,天上人间以至地下,悉触智光。
  闻我佛修道时,刍尼巢顶,沾佛气分,后皆受报。
  则礼佛也,其心实重。
  有德者至,是礼也,愿一拜一起,无过父母。
  乘此愿力,不堕三涂。
  佛力不可尽,石不可尽,愿力不可尽。
  三者既不可尽,二亲获福,生生世世,亦不可尽。
  今对佛宣白,惟佛实临之。
  元祐八年七月中旬,内殿崇班马惟宽扌舍。

  《醉乡记》苏轼

  醉乡去中国,不知其几千里也。
  其土旷然,无岸,无丘陵阪险;其气和平一揆,无晦明寒暑;其俗大同,无邑居聚落;其人甚精,无爱憎喜怒。
  吸风饮露,不食五谷。
  其寝于于,其行徐徐,鸟兽鱼鳖杂居,不知有舟车器械之用。

  昔有黄帝氏尝获游其都,归而窅然丧其天下,以为结绳之政已薄矣。
  降及尧、舜,作为千钟百榼之献,因姑射神人以假道,盖至其边鄙,终身太平。
  禹、汤立法,礼繁乐杂,数十代与醉乡隔。
  其臣羲和,弃甲子而逃,冀臻其乡,失路而道夭,故天下遂不宁。
  至乎末孙桀、纣,怒而升其糟丘,阶级迂伊,南向而望,不见醉乡。
  武王氏得志于世,乃命周公旦立酒人氏之职,典司三齐,拓土五千里,仅与醉乡达焉。
  三十年刑措不用。
  下逮幽、厉,迄于秦、汉,中国丧乱,遂与醉乡绝,而臣下之受道者,往往而至焉。
  阮嗣宗、陶渊明等数十人并游醉乡,没身不返,死葬其壤,中国以为酒仙。

  嗟乎,醉乡氏之俗,岂古华胥氏之国乎?何其淳寂也。
  如是,余将游焉,故为之记。

  《睡乡记》苏轼

  睡乡之境,盖与齐州接,而齐州之民无知者。
  其政甚淳,其俗甚均,其土平夷广大,无东西南北,其人安恬舒适,无疾痛札疠。
  昏然不生七情,茫然不交万事,荡然不知天地日月。
  不丝不谷,佚卧而自足,不舟不车,极意而远游。
  冬而絺,夏而纩,不知其有寒暑。
  得而悲,失而喜,不知其有利害。
  以谓凡其所目见者皆妄也。

  昔黄帝闻而乐之,闲居斋,心服形,三月弗获其治。
  疲而睡,盖至其乡。
  既寝,厌其国之多事也,召二臣而告之。
  凡二十有八年,而天下大治,似睡乡焉。
  降及尧舜无为,世以为睡乡之俗也。
  禹、汤股无AA55,胫无毛,剪爪为牲,以救天灾,不暇与睡乡往来。
  武王克商还周,日夜不寝,曰吾未定大业。
  周公夜以继日,坐以待旦,为王作礼乐,伐鼓扣钟,鸡人号于右,则睡乡之边徼屡警矣。
  其孙穆王慕黄帝之事,因西方化人而神游焉。
  腾虚空,乘云雾,卒莫睹所谓睡乡也。
  至孔子时,有宰予者,亦弃其学而游焉,不得其涂,大迷谬而返。
  战国秦汉之君,悲愁伤生,内穷于长夜之饮,外累于攻战之具,于是睡乡始丘墟矣。
  而蒙漆园吏庄周者,知过之化为蝴蝶,翩翩其间,蒙人弗觉也。
  其后山人处士之慕道者,犹往往而至,至则嚣然乐而忘归,従以为之徒云。
  嗟夫,予也幼而勤行,长而竞时,卒不能至,岂不迂哉?因夫斯人之问津也,故记。

  《静常斋记》苏轼

  虚而一,直而正,万物之生芸芸,此独漠然而自定,吾其命之曰静。
  泛而出,渺而藏,万物之逝滔滔,此独介然而不忘,吾其命之曰常。
  无古无今,无生无死,无终无始,无后无先,无我无人,无能无否,无离无著,无证无修。
  即是以观,非愚则痴。
  舍是以求,非病则狂。
  昏昏默默,了不可得。
  混混沌沌,茫不可论。
  虽有至人,亦不可闻,闻为真闻,亦不可知,知为真知。
  是犹在闻知之域,而不足以仿佛。
  况缘迹逐响以希其至,不亦难哉!既以是为吾号,又以是为吾室,则有名之累,吾何所逃。
  然亦趋寂之指南,而求道之鞭影乎。

  《赵先生舍利记》苏轼

  赵先生棠本蜀人,孟氏节度使廷隐之后,今为南海人。
  仕至幕职,官南海。
  有潘冕者,阳狂不测,人谓之潘盎。
  南海俚人谓心风为盎。
  盎尝与京师言法华偈颂往来。
  言云:“盎,日光佛也。”
  先生弃官従盎游,盎以谓尽得我道。
  盎既隐去,不知其所终,而先生亦坐化。
  焚其衣,得舍利数升。
  我与先生之子昶游,故得此舍利四十八粒。
  盎与先生异迹极多,张安道作先生墓志,具载其事。
  昶今为大理寺丞,知藤州。
  元丰三年十一月十五日,以舍利授宝月大师之孙悟清,使持归本院供养。
  巴郡苏轼记。

  《北海十二石记》苏轼

  登州下临大海。
  目力所及,沙门、鼍矶、车牛、大竹、小竹凡五岛。
  惟沙门最近,兀然焦枯。
  其余皆紫翠巉绝,出没涛中,真神仙所宅也。
  上生石芝,草木皆奇玮,多不识名者。
  又名美石,五采斑斓,或作金色。
  熙宁己酉岁,李天章为登守,吴子野往従之游。
  时解贰卿致政,退居于登,使人入诸岛取石,得十二株,皆秀色粲然。
  适有舶在岸下,将转海至潮。
  子野请于解公,尽得十二石以归,置所居岁寒堂下。
  近世好事能致石者多矣,未有取北海而置南海者也。
  元祐八年八月十五日,东坡居士苏轼记。

  《子姑神记》苏轼

  元丰三年正月朔日,予始去京师来黄州。
  二月朔至郡。
  至之明年,进士潘丙谓予曰:“异哉,公之始受命,黄人未知也。
  有神降于州之侨人郭氏之第,与人言如响,且善赋诗,曰,苏公将至,而吾不及见也。
  已而,公以是日至,而神以是日去。”
  其明年正月,丙又曰:“神复降于郭氏。”
  予往观之,则衣草木为妇人,而寘箸手中,二小童子扶焉,以箸画字曰:“妾,寿阳人也,姓何氏,名媚,字丽卿。
  自幼知读书属文,为伶人妇。
  唐垂拱中,寿阳刺史害妾夫,纳妾为侍妾,而其妻妒悍甚,见杀于厕。
  妾虽死不敢诉也,而天使见之,为直其冤,且使有所职于人间。
  盖世所谓子姑神者,其类甚众,然未有如妾之卓然者也。
  公少留而为赋诗,且舞以娱公。”
  诗数十篇,敏捷立成,皆有妙思,杂以嘲笑。
  问神仙鬼佛变化之理,其答皆出于人意外。
  坐客抚掌,作《道调梁州》,神起舞中节,曲终再拜以请曰:“公文名于天下,何惜方寸之纸,不使世人知有妾乎?”余观何氏之生,见掠于酷吏,而遇害于悍妻,其怨深矣。
  而终不指言刺史之姓名,似有礼者。
  客至逆知其平生,而终不言人之阴私与休咎,可谓知矣。
  又知好文字而耻无闻于世,皆可贤者。
  粗为录之,答其意焉。

  《天篆记》苏轼

  江淮间俗尚鬼。
  岁正月,必衣服箕帚为子姑神,或能数数画字,黄州郭氏神最异。
  予去岁作何氏录以记之。
  今年黄人汪若谷家,神尤奇。
  以箸为口,置笔口中,与人问答如响。
  曰:“吾天人也。
  名全,字德通,姓李氏。
  以若谷再世为人,吾是以降焉。”
  著篆字,笔势奇妙,而字不可识。
  曰:“此天篆也。”
  与予篆三十字,云是天蓬咒。
  使以隶字释之,不可。
  见黄之进士张炳,曰:“久阔无恙。”
  炳问安所识。
  答曰:“子独不记刘苞乎?吾即苞也。”
  因道炳昔与苞起居语言状甚详。
  炳大惊,告予曰:“昔尝识苞京师,青巾布裘,文身而嗜酒,自言齐州人。
  今不知其所在。
  岂真天人乎?”或曰:“天人岂肯附箕帚为子姑神従汪若谷游哉?”予亦以为不然。
  全为鬼为仙,固不可知,然未可以其所托之陋疑之也。
  彼诚有道,视王宫豕牢一也。
  其字虽不可识,而意趣简古,非墟落间窃食愚鬼所能为者。
  昔长陵女子以乳死,见神于先后宛若,民多往祠。
  其后汉武帝亦祠之,谓之神君,震动天下。
  若疑其所托,又陋于全矣。
  世人所见常少,所不见常多,奚必于区区耳目之所及,度量世外事乎?姑藏其书,以待知者。

  《大悲阁记(成都府)》苏轼

  大悲者,观世音之变也。
  观世音由闻而觉。
  始于闻而能无所闻,始于无所闻而能无所不闻。
  能无所闻,虽无身可也,能无所不闻,虽千万亿身可也,而况于手与目乎!虽然,非无身无以举千万亿身之众,非千万亿身无以示无身之至。
  故散而为千万亿身,聚而为八万四千母陀罗臂、八万四千清净宝目,其道一尔。
  昔吾尝观于此,吾头发不可胜数,而身毛孔亦不可胜数。
  牵一发而头为之动,拔一毛而身为之变,然则发皆吾头,而毛孔皆吾身也。
  彼皆吾头而不能为头之用,彼皆吾身而不能具身之智,则物有以乱之矣。
  吾将使世人左手运斤,而右手执削,目数飞雁而耳节鸣鼓,首肯傍人而足识梯级,虽有智者,有所不暇矣,而况千手异执而千目各视乎?及吾燕坐寂然,心念凝默,湛然如大明镜。
  人鬼鸟兽,杂陈乎吾前,色声香味,交逅遘乎吾体。
  心虽不起,而物无不接,接必有道。
  即千手之出,千目之运,虽未可得见,而理则具矣。
  彼佛菩萨亦然。
  虽一身不成二佛,而一佛能遍河沙诸国。
  非有他也。
  触而不乱,至而能应,理有必至,而何独疑于大悲乎?

  成都,西南大都会也。
  佛事最胜,而大悲之像,未睹其杰。
  有法师敏行者,能读内外教,博通其义,欲以如幻三昧为一方首,乃以大旃檀作菩萨像,庄严妙丽,具慈愍性。
  手臂错出,开合捧执,指弹摩拊,千态具备。
  手各有目,无妄举者。
  复作大阁以覆菩萨,雄伟壮峙,工与像称。
  都人作礼,因敬生悟。

  余游于四方二十余年矣,虽未得归,而想见其处。
  敏行使其徒法震乞文,为道其所以然者。
  且颂之曰:

  吾观世间人,两目两手臂。
  物至不能应,狂惑失所措。
  其有欲应者,颠倒作思虑。
  思虑非真实,无异无手目。
  菩萨千手目,与一手目同。
  物至心亦至,曾不作思虑。
  随其所当应,无不得其当。
  引弓挟白羽,剑盾诸械器,经卷及香花,盂水青杨枝,珊瑚大宝炬,白拂朱藤杖,所遇无不执,所执无有疑。
  缘何得无疑,以我无心故。
  若犹有心者,千手当千心。
  一人而千心,内自相攫攘,何暇能应物。
  千手无一心,手手得其处。
  稽首大悲尊,愿度一切众。
  皆证无心法,皆具千手目。

  《广州东莞县资福禅寺罗汉阁记》苏轼

  众生以爱,故入生死。
  由于爱境,有逆有顺。
  而生喜怒,造种种业。
  展转六趣,至千万劫。
  本所従来,唯有一爱,更无余病。
  佛大医王,对病为药。
  唯有一舍,更无余药,常以此药,而治此病。
  如水救火,应手当灭。
  云何众生,不灭此病。
  是导师过,非众生咎。
  何以故?众生所爱,无过身体。
  父母有疾,割肉刺血,初无难色。
  若复邻人,従其求乞,一爪一发,终不可得。
  有二导师,其一清净,不入诸相,能知众生,生死之本,能使众生,了然见知。
  不生不灭,出轮回处。
  是处安乐,堪永依怙,无异父母。
  支体可舍,而况财物。
  其一导师,以有为心,行有为法。
  纵不求利,即自求名。
  譬如邻人,求乞爪发,终不可得,而况肌肉。
  以此观之,爱吝不舍,是导师过。
  设如有人,无故取米,投坑阱中,见者皆恨。
  若以此米,施诸鸟雀,见者皆喜。
  鸟雀无知,受我此施,何异坑阱。
  而人自然,有喜有愠。
  如使导师,有心有为,则此施者,与弃无异。
  以此观之,爱吝不舍,非众生咎。

  四方之民,皆以勤苦,而得衣食,所得毫末,其苦无量。
  独此南越,岭海之民,贸迁重宝,坐获富乐。
  得之也易,享之也愧。
  是故其人,以愧故舍。
  海道幽险,死生之间,曾不容发。
  而况飘堕,罗刹鬼国,呼号神天,佛菩萨僧,以脱须臾。
  当此之时,身非己有,而况财物,实同粪土。
  是故其人,以惧故舍。
  愧惧二法,助发善心,是故越人,轻施乐舍,甲于四方。

  东莞古邑,资福禅寺,有老比丘,祖堂其名,未尝戒也,而律自严,未尝求也,而人自施。
  人之施堂,如物在衡,损益铢黍,了然觉知。
  堂之受施,如水涵影,虽千万过,无一留者。
  堂以是故,创作五百,大阿罗汉,严净宝阁,涌地千柱,浮空三成,壮丽之极,实冠南越。
  东坡居士,见闻随喜,而说偈言:

  五百大士栖此城,南珠大贝皆东倾。
  众心回春柏再荣,铁林东来阁乃成。
  宝骨未到先通灵,赤蛇白璧珠夜明。
  三十袭吉谁敢争,层檐飞空俯日星。
  海波不摇飓无声,天风徐来韵流铃。
  一洗瘴雾冰雪清,人无南北寿且宁。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51La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