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集》第八十一卷(尺牍八十六首)

  《与杨元素八首(黄州)(之一)》苏轼

  近两辱手教,以多病不即裁谢,愧悚殊深。
  比日仰惟履兹溽暑,台候清胜。

  某病后百事灰心,无复世乐,然内外廓然,皆获轻安。
  何时瞻奉,略道所以然者。

  未间,伏惟为时自重。

  《与杨元素八首(之二)》苏轼

  涉暑疲倦,书问稍缺,愧仰无量。
  比日起居胜常,近领手诲,承小疾尽去,体力加健,此大庆也。
  更望倍加保啬,侧听严召,以慰舆论。

  《与杨元素八首(之三)》苏轼

  承令弟见访,岸下无泊处,又苦风雨,匆匆别去,至今不足。
  示谕田事,方忧见罪,乃蒙留念如此,感幸不可言。
  某都不知彼中事,但公意所可,无不便者。

  军屯之东三百石者,便为下状,甚佳。
  李教授之兄又云:官务相近有一庄,大佳。

  此彭寺丞见报。
  亦闲与问看。
  今日章质夫之子过此,已托于舟中载二百千省上纳。

  到,乞与留下。
  果蒙公见念,令有归老之资,异日公为苍生复起,当却为公葺治田园,以报今日之赐也。
  适新旧守到、发,冗甚,不一一。

  《与杨元素八首(之四)》苏轼

  示谕,秀才唐君许为留念,兼令干人久远干之,幸甚!幸甚!某未能去,此间更无人可以往干,必须至奉烦唐君也。
  未尝相识,便蒙开许,必以元素之故也。

  深欲作书为谢,适冗甚,非久,别附问,且乞道区区。
  天觉、彭寺丞,皆蒙书示,亦未及奉启,乞致下恳。

  《与杨元素八首(之五)》苏轼

  递中领手教,伏审台候胜常,为慰。
  某凡百如旧,近又大霈,庶得归农乎?公决起典郡,无疑也。
  近嘉州魏秀才兄弟行,附手问,不审得达否?岁行尽,伏冀顺时为人自重。

  《与杨元素八首(之六)》苏轼

  笔冻,写不成字,不罪!不罪!舍弟近得书,无恙,不知相去几里,但递中书须半月乃至也。
  奇方承录示,感戴不可言,固当珍秘也。
  近一相识,录得公明所编《本事曲子》,足广奇闻,以为闲居之鼓吹也。
  然窃谓宜更广之,但嘱知识间令各记所闻,即所载日益广矣。
  辄献三事,更乞拣择,传到百四十许曲,不知传得足否?《与杨元素八首(之七)》苏轼

  近于城中葺一荒园,手种菜果以自娱。
  陈季常者,近在州界百四十里住,时复来往。
  伯诚亲弟,近问之,云不曾参拜。
  其人甚奇伟,得其一词,以助《本事》。

  《与杨元素八首(之八)》苏轼

  承示谕,定襄胡家田,公与唐彦议之,必无遗策。
  小子坐享成熟,知幸!知幸!近答唐君书,并和红字韵诗,必皆达矣。
  胡田先佃后买,所谓抱桥澡浴,把揽放船也。
  呵呵。
  凡事既不免干渎左右,乞一面裁之,不须问某也。
  尚有二百千省,若须使,乞示喻,来便附去。
  见陈季常慥,云,京师见任郎中其孚之子,欲卖荆南头湖庄子,去五六十里,有田五百来石,厥直六百千,先只要二百来千,余可迤逦还,不知信否?又见乐宣德,言此田甚好,但税稍重。
  告为问看。
  彭寺丞之流,近日更不敢托他也。
  浼乱尊听,负荆不了也。

  《答上官长官二首(之一)》苏轼

  专人至,辱书及诗文二册。
  捧领惊喜,莫知所从得。
  伏观书辞,博雅纯健,有味其言;次观古律诗,周思深妙,有意于古作者;卒读《庄子论》,笔势浩然,所寄深矣,非浅学所能到。
  自惟无状,罪戾汩没,不缘半面,获此三贶,幸甚!幸甚!老谬荒废,不近笔砚,忽已数年,顾视索然,无以为报,但藏之巾笥,永以为好而已。
  适病中,人还,草率。

  《答上官长官二首(之二)》苏轼

  诗篇多写洞庭君山景物,读之超然神驰于彼矣。
  见教作诗,既才思拙陋,又多难畏人,不作一字者,已三年矣。
  所居临大江,望武昌诸山咫尺,时复叶舟纵游其间,风雨云月,阴晴早暮,态状千万,恨无一语略写其仿佛耳。
  会面未由,惟千万以时珍重。
  何时得美解,当一过我耶?《与人》苏轼

  示谕《燕子楼记》。
  某于公契义如此,岂复有所惜。
  况得托附老兄与此胜境,岂非不肖之幸。
  但困踬之甚,出口落笔,为见憎者所笺注。
  儿子自京师归,言之详矣,意谓不如牢闭口,莫把笔,庶几免矣。
  虽托云向前所作,好事者岂论前后。

  即异日稍出灾厄,不甚为人所憎,当为公作耳。
  千万哀察。

  《与巢元修》苏轼

  日日望归,今日得文甫书,乃云昨日始与君瑞成行。
  东坡荒废,春笋渐老,饼餤已入末限,闻此,当伺驾耶?老兄别后想健。
  某五七日来,苦壅嗽殊甚,饮食语言殆废,矧有乐事!今日渐佳。
  近日牢城失火,烧荡十九,雪堂亦危,潘家皆奔避,堂中飞焰已燎檐矣。
  幸而先生两瓢无恙,四柏亦吐芽矣。

  《与千乘侄》苏轼

  念二秀才。
  别来又复春深,相念不去心。
  迈自北还,得手书,及见数诗,慰喜不可言。
  日月不居,奄以除服,哀念忽忽,如何可言。
  久不知乡书,想诸叔已下各安。
  子明微累想免矣。
  因书略报,大舅书中甚相称,更在勉力副尊长意。
  家门凋落,逝者不可复,如老叔固已无望,而子明、子由亦已潦倒头颅,可知正望侄辈振起耳。
  念此,不可不加意。
  未由会合,千万自爱。

  《与蒲传正》苏轼

  千乘侄屡言大舅全不作活计,多买书画奇物,常典钱使,欲老弟苦劝公。
  卑意亦深以为然。
  归老之计,不可不及今办治。
  退居之后,决不能食淡衣粗,杜门绝客,贫亲知相干,决不能不应副。
  此数事岂可无备,不可但言我有好儿子,不消与营产业也。
  书画奇物,老弟近年视之,不啻如粪土也。
  纵不以鄙言为然,且看公亡甥面,少留意也。

  《与子明兄》苏轼

  兄才气何适不可,而数滞留蜀中。
  此回必免冲替。
  何似一入来,寄家荆南,单骑入京,因带少物来,遂谋江淮一住计,亦是一策。
  试思之,他日子孙应举宦游,皆便也。
  弟亦欲如是,但先人坟墓无人照管,又不忍与子由作两处。
  兄自有三哥一房乡居,莫可作此策否?又只恐亦不忍与三哥作两处也。
  吾兄弟俱老矣,当以时自娱。
  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
  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
  如何!如何!记得应举时,见兄能讴歌,甚妙。
  弟虽不会,然常令人唱,为作词。
  近作得《归去来引》一首,寄呈,请歌之。
  送长安君一盏,呵呵。
  醉中,不罪。

  《与子安兄》苏轼

  近于城中得荒地十数亩,躬耕其中。
  作草屋数间,谓之东坡雪堂。
  种蔬接果,聊以忘老。
  有一大曲寄呈,为一笑。
  为书角大,远路,恐被拆,更不作四小哥、二哥及诸亲知书,各为致下恳。
  巢三见在东坡安下,依旧似虎,风节愈坚。
  师授某两小儿极严。
  常亲自煮猪头,灌血精,作姜豉菜羹,宛有太安滋味。
  此书到日,相次,岁猪鸣矣。
  老兄嫂团坐火炉头,环列儿女,坟墓咫尺,亲眷满目,便是人间第一等好事,更何所羡。
  可转此纸呈子明也。
  近购获先伯父亲写《谢蒋希鲁及第启》一通,躬亲褾背题跋,寄与念二,令寄还二哥。
  因书问取。

  《与王元直》苏轼

  黄州真在井底。
  杳不闻乡国信息,不审比日起居何如,郎娘各安否?此中凡百粗遣,江边弄水挑菜,便过一日,每见一邸报,须数人下狱得罪。
  方朝廷综核名实,虽才者犹不堪其任,况仆顽钝如此,其废弃固宜。
  但犹有少望,或圣恩许归田里,得款段一仆,与子众丈、杨宗文之流,往还瑞草桥,夜还何村,与君对坐庄门吃瓜子炒豆,不知当复有此日否?存道奄忽,使我至今酸辛,其家亦安在?人还,详示数字。
  余惟万万保爱。

  《答圆通秀禅师》苏轼

  其闻名已久,而得公之详,莫如鲁直,亦如所谕也。
  自惟潦倒迟暮,五十终不闻道,区区持其所有,欲以求合于世,且不可得,而况世外之人,想望而不之见耶?不谓远枉音问,推誉过当,岂非医门多病,息黥补劓,恃有良药乎?未脱罪籍,身非吾有,无缘顶谒山门,异日圣恩许归田,当毕此意也。

  《答宝月禅师三首(之一)》苏轼

  近递中两奉书,必达。
  新岁,远想法体康胜。
  无缘会集,怅望可量。
  屡要经藏碑,本以近日断作文字,不欲作。
  既远书丁宁,又悟清日夜煎督,遂与作得寄去。
  如不嫌罪废,即请入石。
  碑额见令悟清持书往安州于滕元发大字,不知得否?其碑不用花草栏界,只镌书字一味,已有大字额,向下小字,但直写文词,更不须写大藏经碑一行及撰人写人姓名,即古雅不俗,切祝!切祝!又有小字行书一本,若有工夫,更入一小横石,亦佳。
  黄州无一物可为信。
  建茶一角子,勿讶尘浼。
  余惟万万保练。
  适冗中,清师行,奉启草草。

  《答宝月禅师三首(之二)》苏轼

  此间诸事,但问清师即详也。
  清又游礼,练事多能,可喜!可喜!海惠及隆大师,各计安胜。
  每念乡舍,神爽飞去,然近来颇常斋居养气,自觉神凝身轻,他日天恩放停,幅巾杖屡,尚可放浪于岷峨间也。
  知吾兄亦清健,发不白,更请自爱,晚岁为道侣也。
  余附清师口陈,此不覼缕。

  《答宝月禅师三首(之三)》苏轼

  有吴道子绢上画释迦佛一轴,虽颇损烂,然妙迹如生,意欲送院中供养。
  如欲得之,请示一书,即为作记,并求的便附去。
  可装在板子上,仍作一龛子。
  此画与前来菩萨天王无异,但人物小而多耳。

  《与赵昶晦之四首(之一)》苏轼

  性喜写字,而怕作书,亲知书问,动盈箧笥,而终岁不答,对之太息而已。

  乃知剖符南徼,贤者处之,固不择远近剧易,矧风土旧谙习。
  而兵兴多事,适足以发明利器,但恨愚暗,何时复得攀接耳。

  《与赵昶晦之四首(之二)》苏轼

  南事方兴,计贵郡亦非静处,长者固自有以处之矣。
  闻庙略必欲郡县荒服,就使必克,正是添一熙河,屯守馈饷中原无复宁岁。
  况其不然,忧患未易言也。

  履险涉难,可以济者,其惟迈德寡怨之君子乎?《与赵昶晦之四首(之三)》苏轼

  示谕,处患难不戚戚,只是愚人无心肝尔,与鹿豕木石何异!所谓道者,何曾梦见。
  旧收得蜀人蒲永升山水四轴,亦近岁名笔,其人已亡矣,聊致斋阁,不罪浼渎。
  藤既美风土,又少诉讼,优游卒岁,又复何求。
  某亦甚乐此,安土忘怀,一如本是黄州人,元不出仕而已。

  《与赵昶晦之四首(之四)》苏轼

  久不奉状,懒慢之过。
  远辱信使,惭愧交怀。
  承被命再任,远徼不足久留贤者,然彼人受赐多矣。
  晦之风绩素闻,使者交章,伫闻进擢,以为交游故人光宠。

  《与蹇序辰四首(之一)》苏轼

  欲一奉见,岂徒然哉,深有所欲陈者,而竟不遂,可胜叹耶!子由在部下,甚幸,但去替不远耳。
  辄有一书及少信,烦从吏,甚不当尔。
  恃眷,必不深责。

  季常可劝之一起,深欲图其见坐处也。
  一噱。

  《与蹇序辰四首(之二)》苏轼

  前日已奉书。
  昨日食后,垂欲上马赴约,忽儿妇眩倒,不知人者久之,救疗至今,虽稍愈,尚昏昏也。
  小儿辈未更事,义难舍之远去,遂成失信。
  想仁明必恕其不得已也,然愧负深矣。
  乍暖,起居何如?闲废之人,径往一见,谓必得之,乃尔龃龉,人事真不可必也。
  后会何可复期,惟万万为国自重。

  《与蹇序辰四首(之三)》苏轼

  江上一别,今岁余矣,不谓尚蒙存记,手书见及,感愧不可言。
  冲涉薄寒,起居佳安,甚慰所望。
  承奉使江表,乡闾之末,亦窃以为宠,但罪废之余,不敢复自比数故旧。
  书词过重,只益惶悚。
  旦夕恐遂一见,惟冀顺候自重。

  《与蹇序辰四首(之四)》苏轼

  不得一见而别,私情甚不足。
  人常蔽于安逸,而达于忧患,愿深照此理。
  况美材令闻,岂久弃者耶?《答濠州陈章朝请二首(之一)》苏轼

  钱塘一别,如梦中事。
  尔后契阔,何所不有。
  置之不足道也。
  独中间述古捐馆,有识相吊,矧故人僚吏相爱之深者。
  然终无一字以解左右,盖罪废穷奇,动辄累人,故往还杜绝。
  至今思之,惭负无量。
  昨远辱书问,便欲裁谢,而春夏以来,卧病几百日,今尚苦目病。
  再枉手教,喜知尊体康胜,贵眷各佳安。
  罪废屏居,交游皆断绝,纵复通问,不过相劳愍而已,孰知如公远发药石以振吾过者哉?已往者布出,不可复掩矣,期于不复作而已。
  无缘一见,临纸耿耿,万万以时自重。

  《答濠州陈章朝请二首(之二)》苏轼

  每辱不遗,时枉书问,感怍深矣。
  比日起居佳胜。
  某自窜逐以来,不复作诗与文字。
  所谕四望起废,固宿志所愿,但多难畏人,遂不敢尔。
  其中虽无所云,而好事者巧以酝酿,便生出无穷事也。
  切望怜察。
  示谕学琴,足以自娱,私亦欲耳。
  但老懒不能复劳心尔。
  有庐山崔闲者,极能此,远来见客,且留之,时令作一弄也。
  江倅递中辱书,此人回,深欲裁谢。
  适苦寒嗽,而此人又告去甚急,故未果,且为道此。
  其子文格甚高,议论与世俗异矣。
  可畏。
  刘宗古近过此,甚安健,绝无迁谪意。
  江亲亦可与言。

  《与徐得之十首(之一)》苏轼

  适辱手简,且审起居佳胜。
  知当少留雪堂,所需字诗,款曲为之。
  此兴国书,可便遣也。

  《与徐得之十首(之二)》苏轼

  数日相从,遽别,情忭惘然。
  晚来起居佳胜。
  后会未可期,惟万万以时自重。

  《与徐得之十首(之三)》苏轼

  十一郎昆仲不及再别,惟节哀慎重为祷。
  葬期不远,想途中不复滞留。
  凡事禀议大阮为佳。
  仍恕造次。

  《与徐得之十首(之四)》苏轼

  昨日已别,情忭惘然。
  辱教,喜起居佳胜。
  风雨如此,淮浪如山,舟中摇撼,不可存济,亦无由上岸,但阖户拥衾耳。
  想来日未能行,若再访,幸甚。

  《与徐得之十首(之五)》苏轼

  逾年相从,情均骨肉,乍此远别,怅恋可知。
  辱书,承起居佳胜,为慰。
  来日离此,水甚慳涩,不知趁得十五日上否?得之亦宜早发,勉此岁月间,早遂定居为佳也。
  余万万自重。

  《与徐得之十首(之六)》苏轼

  小儿蒙下问,未暇上状,不罪。
  宗人过望,皆公之赐也。
  叨慁!叨慁!公不能无愧,更为多致谢恳也。

  《与徐得之十首(之七)》苏轼

  承舟御不远数百里相从,风义之重,感慰何极。
  经宿起居何如?郡中虽留数日,竟少暇陪接,又不得一候馆舍,遂尔远别,可量怅惘。

  《与徐得之十首(之八)》苏轼

  得之晚得子,闻之,喜慰可知。
  不敢以俗物为贺,所用石砚一枚,送上,须是学书时矣。
  知似太早计,然俯仰间,便自见其成立,但催促吾侪,日益潦倒尔。

  恐得之惜别,又复前去,家中阙人抱孩儿,深为不遑。
  呵呵。

  《与徐得之十首(之九)》苏轼

  别后所辱手教,一一皆领。
  罕遇信便,不克裁谢,甚愧负也。
  再到旧游,不见故人,深为惘惘。
  然喜久客牢落,得遂归计也。
  比日已还。
  侍下起居佳胜。
  会合何时,临书怅然。

  《与徐得之十首(之十)》苏轼

  定省之暇,稍葺闲轩,箪瓢鸡黍,有以自娱,想无所慕于外也。
  闽中多异人,隐屠钓,得之不为簪组所縻,倘得见斯人乎?仆亦衰老,强颜少留,如传舍耳。

  因风,时惠问。

  《答程彝仲推官二首(之一)》苏轼

  阔别永久,多难流落,百事废弛,不复通问。
  独吾兄不忘畴昔,时枉远书,感怍不可言。
  仍审比来起居佳胜。
  又读别纸所记寄山水园亭之胜,废券闭目,如到其间,幸甚!幸甚!吾兄潜德晚遇,当遂光大。
  惟厚自爱,慰朋友之望。

  《答程彝仲推官二首(之二)》苏轼

  某与幼累皆安。
  子由频得书无恙。
  元修去已久矣,今必还家。
  所要亭记,岂敢于吾兄有所惜,但多难畏人,不复作文字,惟时作僧佛语耳。
  千万体察,非推辞也。
  远书不欲尽言。
  所示自是一篇高文,大似把饭叫饥,聊发千里一笑。
  会合无期,临书凄然。

  《答君瑞殿直》苏轼

  春来未尝一日闲,欲去奉谒,遂成食言,愧愧。
  辱书,承起居佳胜,为慰。

  君猷知四月末乃行,犹可一见否?乍暄,惟万万自重。

  《与景倩》苏轼

  昨日辱访,大慰久渴。
  经宿起居佳胜。
  食已,本欲奉谒,适陈季常来,故且已。
  众客颇怀公高论,可能只今一访否?礼不当尔,意公期我于度外也。

  《与赵仲修二首(之一)》苏轼

  疮病不往见,而仁人敦旧,屡承车马,感愧不可言。
  雨凉,窃惟起居佳胜。

  旦夕当获面谢。

  《与赵仲修二首(之二)》苏轼

  公清贫,更烦辍惠羊边,谨以拜赐,使我有数日之饱,公亦乃无浃旬蔬食耶?一噱。

  《与人二首(之一)》苏轼

  两日疮痛殊甚,不果见。
  辱简,且喜佳胜。
  二诗高妙,读之喜慰,幸甚。
  病中,裁谢草草。

  《与人二首(之二)》苏轼

  两日疮痛不出,思渴!思渴!今犹楚痛未已。
  钟乳丸更求数服,吐血者复作也。
  不罪!不罪!《与孟亨之》苏轼

  今日斋素,食麦饭笋脯有余味,意谓不减刍豢。
  念非吾亨之,莫识此味,故饷一合,并建茗两片,食已,可与道媪对啜也。

  《与何圣可》苏轼

  辱示朱先生所著书诗,词义深矣,浅学曾不足以窥其万一。
  结发求道,笃老不衰,世间有几人而匏系于此,不得一望其履幕,慨叹不已。
  久废笔砚,无以报此嘉贶,益增愧赧。

  《与毛维瞻》苏轼

  岁行尽矣,风雨凄然。
  纸窗竹屋,灯火青荧。
  时于此间,得少佳趣。
  无由持献,独享为愧,想当一笑也。

  《与刘器之》苏轼

  辱书,极论内外丹事,劣弟初不及此,受赐多矣。
  辄拜呈《方丈铭》一首,更告与敲琢。
  看唐彦道处,亦有一赞,并为看过。
  因家兄龟年行,奉启。
  半醉中,书字不谨。

  《代夫人与福应真大师》苏轼

  久不闻法音,驰仰殊深,即日远想起居安稳。
  儿从夫远谪,百念灰灭,持诵之余,幸无恙。
  何时复见,一洗岭瘴。
  春寒,千万为法自重。
  不宣。
  旌德县君王氏儿再拜。

  《答开元明座主二首(之一)》苏轼

  久别,思企不忘。
  辱书,具审法履安胜,为慰。
  贤上人前年来此,寻往金山,多时不得消息,不知今安在也?石桥用工,初不灭裂,云何一水,便尔败坏,无乃亦是不肖穷蹇所累耶?何时复相见,千万保爱。

  《答开元明座主二首(之二)》苏轼

  开元大殿,非吾师学行,人神响应,安能便成,可喜!可喜!此书附圣传,途中更不封,勿讶!勿讶!《与无释老师》苏轼

  吾师要写大字,特为饮酒数杯,只用寻常小笔作二额,八字者可入石,六字可上碑,两旁刻年月日及官位姓名,字小不称大伽蓝。
  示及大笔,皆市人用者,不可使也。
  惠及奇菽,感服之至。

  《与清隐老师二首(之一)》苏轼

  黄长生人来,辱书,承起居佳胜为慰。
  示及黄君佳篇及山中图刻,欲令有所记述,结缘净境,此宿所愿也。
  但多病久废笔砚,里中故人,屡有求诗文者,皆未能副其请也。
  千万勿讶。

  《与清隐老师二首(之二)》苏轼

  净因之会,茫然如隔生矣。
  名言绝境,寤寐不忘。
  何日得脱缨绊,一闻笑语,思渴!思渴!《与人》苏轼

  辱书,承起居佳胜。
  奇墨吾侪共宝,并蒙辍惠,惭悚之甚,敬佩厚意也。

  《与金山佛印禅师(离黄州)》苏轼

  辱书,伏承道体安佳,甚慰驰仰。
  见约游山,固所愿也。
  方迫往筠州,未即走见。
  还日如约,匆匆布谢。

  《与王文甫》苏轼

  数日,不审尊候何如?前蒙恩量移汝州,比欲乞依旧黄州住,细思罪大责轻,君恩至厚,不可不奔赴。
  数日念之,行计决矣。
  见已射得一舟,不出此月下旬起发,沿流入淮,溯汴至雍丘、陈留间,出陆,至汝。
  劳费百端,势不得已。
  本意终老江湖,与公扁舟往来,而事与心违,何胜慨叹。
  计公闻之,亦凄然也。
  甚有事欲面话,治行殊未集,冗迫之甚,公能两三日间特一见访乎?至望!至望!元弼药并书,乞便与送达。
  三五日间,买得瓷器,更烦差人得否?《与王庆源》苏轼

  穷僻少便,久不上状。
  窃惟退居以来,尊体胜常。
  黑头谢事,古今所共贤。

  二疏师傅,渊明县令,均为高退,昔人初不为优劣也。
  谨以此为贺。
  二子学术成就,瑞草桥果木成阴,卧想数年出仕,无一可愧者,此又有余味矣。
  除却虚名外物,不知文太师何以加此,想当一笑也。
  某蒙恩量移汝州。
  回念坟墓,心目断绝。

  方作舟行,何时复到汝,到后又须营办生事。
  此身漂然,奉羡何及。
  乍热,惟万万顺时自重。

  《与杨元素二首(之一)》苏轼

  陈主簿人还,领手教。
  伏承比日台候万福,深慰驰仰。
  人物丰盛,池馆清丽,足供啸咏之乐。
  数日来,人皆云公移徐州,虽未是实,然理当如此,惟汲汲行复迁擢矣。
  某本欲秋间往见,而汝州之行,度不可免。
  见治装舟行,自洛阳出陆百八十里至汝,虽缭绕邅回,然久困,资用殆尽,决不能陆行耳。
  无缘诣别,惟望顺时为国自重。

  《与杨元素二首(之二)》苏轼

  城南有亚父冢,然非也。
  冢在居巢。
  城北有刘子政墓,昔欲为起一祠堂,以水大不果。
  公若有余力,为成之,亦佳。
  城西有楚元王墓,曾出猎,至其下。
  石佛山,亦佳观。

  《与胡道士》苏轼

  昨日起离,中途逆风吹往北岸,几葬鱼腹,知之。
  二诗录寄。
  到后,幸一两字附递至池州贵知达。
  玉芝善守护,无为有力者所取。
  余惟保爱。

  《与人》苏轼

  久不奉书,叠承枉教字,慰感良深。
  比日起居佳胜。
  汝郡务简,儒师清闲,于此相从,岂非甚幸。
  区区,非面莫究。
  令兄不敢别状,乞道恳。

  《与佛印禅师三首(之一)》苏轼

  专人来,辱书累幅,劳问备至,感怍不已。
  腊雪应时,山中苦寒,法体清康。

  一水之隔,无缘躬诣道场,少闻謦欬,但深驰仰。

  《与佛印禅师三首(之二)》苏轼

  萝想高风,忽复披奉,欣慰可知。
  但累日烦扰为愧耳。
  重承人船相送,益用感怍。
  别来法体何如?后会不远,万万保练。

  《与佛印禅师三首(之三)》苏轼

  专人来,复书教并偈,捧读慰喜。
  且审比日法体安稳,幸甚!幸甚!今闻秀老赴召,为众望,公来长芦,如何!如何!某方议买刘氏田,成否未可知。
  须更留数日,携家入山,决矣。
  殇子之戚,亦不复经营,惟感觉老,忧爱之深也。
  太虚已去,知之。

  《答贾耘老四首(之一)》苏轼

  久不奉书,尚蒙记录。
  远枉手教,且审比日动止佳胜,感慰兼集。
  寄示石刻,足见故人风义之深,且与世异趣也。
  新诗不蒙录示数篇,何也?贫固诗人之常,齿落目昏,当是为双荷叶所困,未可专咎诗也。
  某发少加白耳,余如故。
  未缘往见,万万自爱。

  《答贾耘老四首(之二)》苏轼

  仆已买田阳羡,当告圣主哀怜余生,许于此安置。
  幸而许者,遂筑室于荆溪之上而老矣。
  仆当闭户不出,公当扁舟过我也。
  醉甚不成字,不罪。
  见滕公,且告为卑末送相子来扬州。

  《答贾耘老四首(之三)》苏轼

  久放江湖,不见伟人,前在金山,滕元发以扁舟破巨浪来相见。
  出船,巍然使人神耸。
  好个没兴底张镐相公。
  见时,且为致意。
  别后酒狂,甚长进也。
  老杜云:“张公一生江海客,身长九尺须眉苍。”
  谓张镐也。
  萧嵩荐之云:“用之则为帝王师,不用则穷谷一病叟耳。”
  《答贾耘老四首(之四)》苏轼

  今日舟中无他事,十指如悬棰,适有人致嘉酒,遂独饮一杯,醺然径醉。
  念贾处士贫甚,无以慰其意,乃为作怪石古木一纸,每遇饥时,辄一开看,还能饱人否?若吴兴有好事者,能为君月致米三石酒二斗终君之世者,便以赠之。
  不尔者,可令双荷叶收掌,须添丁长,以付之也。

  《与千之侄》苏轼

  必强侄近在泗州,得书,喜知安乐。
  房眷子孙各无恙。
  秋试又不利,老叔甚失望。
  然慎勿动心,益务积学而已。
  人苟知道,无适而不可,初不计得失也。
  闻侄欲暂还乡,信否?叔舟行几一年,近于阳羡买得少田,意欲老焉。
  寻奏乞居常,见邸报,已许。
  文字必在南都。
  此行略到彼葬却老奶二姨。
  (子由干奶也。)
  住二十来日,却乘舟还阳羡。
  侄能来南都一相见否?叔甚欲一往见传正,自惟罪废之余,动辄累人,故不果尔。
  甚有欲与侄言者,非面莫尽,想不惮数舍之远也。

  寒暖不定,万万自爱。

  《与潘彦明》苏轼

  别来思念不去心,远想起居佳安,眷爱各无恙。
  不见黄榜,未敢驰贺,想必高捷也。
  某两曾奉书,达否?屡梦东坡笑语,觉后惘然也。
  已买得宜兴一小庄,且乞居彼,遂为常人矣。
  公必已赴省试。
  谩发此书,不复覼缕。
  惟千万保爱。

  《与开元明师五首(之一)》苏轼

  奉别累年,舟过境上,怀想不忘。
  遣人惠书,知法体安稳,感慰兼集。
  咫尺无由往见,万万自爱。

  《与开元明师五首(之二)》苏轼

  石桥之坏,每为怅然。
  吾师经营,非不坚尽,当由穷蹇之人,所向无成,累此桥耶?知尚未有涯,但勿废此志,岁丰人纾,会当成耳。
  仆已得请居常州,暂至南京,即还南也。
  知之。

  《与开元明师五首(之三)》苏轼

  中前经过,幸闻清论,深欲还日再上谒,以数相知约在栖贤,且自德安径赴之,遂成食言,悚息不已。
  比日法体何如?拙诗一首,聊以记一时之事耳,不须示人。
  切祝!切祝!《与开元明师五首(之四)》苏轼

  久复一见,甚以为慰。
  泥雨远烦瓶锡,不克款语,但有感怍。
  乍远,千万保爱。

  《与开元明师五首(之五)》苏轼

  近过南都,见致政太保张公。
  公以所藏禅月罗汉十六轴见授,云:“衰老无复玩好,而私家畜画像,乏香灯供养,可择名蓝高僧施之。”
  今吾师远来相别,岂此罗汉契缘在彼乎?敬以奉赠,亦太保公之本意也。

  《答王定国三首(之一)》苏轼

  辱惠书,并新诗妙曲,大慰所怀,河冻胶舟,咫尺千里,意思牢落,可知。

  得知佳作,终日喜快,滞闷冰释。
  幸甚。
  近在常置一小庄子,岁可得百石,似可足食。
  非不知扬州之美,穷猿投林,不暇择木也。
  承欲一相见,固鄙怀至愿,但不如彼此省事之为愈也。

  《答王定国三首(之二)》苏轼

  御瘴之术,惟绝欲练气一事。
  本自衰晚当然,初不为瘴而作也。
  其余坦然无疑,鸡猪鱼蒜,遇着便吃,生老病死,符到奉行,此法差似简径也。
  君实尝云:“定国瘴烟窟里五年,面如红玉。”
  不知道,能如此否?老人知道,则不如尔,顽愚即过之。
  先帝升遐,天下所共哀慕,而不肖与公,蒙恩尤深,固宜作挽词,少陈万一。
  然有所不敢者耳。
  必深察此意。
  无状罪废,众欲置之死,而先帝独哀之,而今而后,谁复出我于沟壑者。
  归耕没齿而已矣。

  《答王定国三首(之三)》苏轼

  近绝少过临宾客。
  知其衰懒,不能与人为轻重。
  见顾者渐少,殊觉自幸。
  昨日偶见子华,嗟叹老弟之远外,蒙嘱,闻过必相告。
  吾弟大节过人而小事亦不经意,正如作诗,高处可以追配古人,而失处亦受嗤于拙目。
  薄俗正好点检人小疵,不可不留意也。

  《答灵鹫遵老二首(之一)》苏轼

  前日壁间一见新偈,便向泥土上识君,今日复蒙古藤奇句,益知前言之不妄也。
  然既传之诸祖,何不自家留使。
  既已倒持,辄当逆化,呵呵。

  《答灵鹫遵老二首(之二)》苏轼

  叠辱手教,具审法体佳胜。
  扇子妙句,开发良多,本欲攀和,恐久立大众。

  呵呵。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51La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