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细君愿为黄鹄归故乡

  ——乌孙公主刘细君

  刘细君(约前公元前140—前87年间在世),西汉沛(今江苏沛县)人,为皇族江都王刘建之女。汉武帝为了联合乌孙(居今伊犁河上游流域),抗击匈奴,而遣细君为公主,嫁给乌孙王,因此世称乌孙公主。《汉书·西域传》中载有她的事迹。

  刘细君远嫁乌孙,是同张骞通西域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的。汉武帝时代,在民族关系上面临的严重问题,就是如何对付匈奴的骚扰。匈奴遭受汉军几度打击,远遁漠北;汉朝廷为了进一步制止匈奴的复起,便有了联络西域诸国的愿望,致使张骞出使西域。武帝即位后,听取了张骞提出的联合乌孙以“断乌孙右臂”的建议,命他为中郎将,率三百人再度出使西域。张骞到了乌孙,要求乌孙王昆莫东回故土(指敦煌祁连之间的地区),臣服于汉,以防匈奴,并答应把汉公主嫁给他,作为结盟的条件。乌孙惧怕匈奴,不干贸然应允。不过从此以后,汉与西域的往来,也就进入了极频繁的时期。

  张骞死后,乌孙已亲眼看到了汉朝的强盛,同时又惧怕匈奴报复性的侵略,于是自动地结好于汉,遣使献马,表示愿意和亲,结为昆弟之交。武帝当下同群臣计议,同意了这个要求,只是提出说:“一定要先来纳聘,然后才能把公主送出去。”

  元封(公元前110年—前105年)中,乌孙向汉朝廷献上良马千匹,作为聘礼。汉朝廷便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作为公主,嫁给乌孙王昆莫,并且还赠送了丰厚的妆奁,以及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当时匈奴听到了这个消息,唯恐乌孙被汉朝拉过去,也照样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昆莫。昆莫就以细君为右夫人,以匈奴女为左夫人。

  细君到了乌孙以后,即开始进行政治活动,经常“置酒饮食,以币帛赐王左右贵人”,以博取乌孙贵族们的欢心。

  昆莫年事已高。乌孙公主细君去国离乡,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相适应,心中不免涌起无限悲愁。因自作骚体《悲愁歌》①一首,抒写远嫁异域的哀伤和怀念故土的忧思。歌词是这样的: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兮心内伤②,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歌词内容初看起来似乎单调,但若与细君只身异域的境况联系起来,就不难体味到作者的那种感叹自身孤独和眷念故土的复杂心情。

  据说,乌孙公主的悲歌辗转传到了武帝的耳中,武帝也不禁为之感动,非常同情她的境况。每隔一年,他便派遣使者带着锦绣帷帐,赠送给乌孙公主。

  按照乌孙的风俗习惯,兄弟可以和寡嫂结婚;儿子可以和非亲生的寡母结婚;甚至祖父尚在,孙子竟可以和后祖母结婚。当时,乌孙王昆莫年岁已老,准备让他的孙子岑陬娶乌孙公主为夫人。细君当然不答应,因为这在一个儒教妇女看来,岂不是大逆不道的“乱伦”么!她连忙写了一封信,向武帝说明这个情况,请示应如何处理。当时西汉正想联结乌孙共同对付匈奴,武帝就命细君顾全大局,“从其国俗”。其实,乌孙的这些习俗,从儒家的封建伦理观念看来,固然是不可思议,而从社会发展的观点来说,不过是原始社会血缘群婚制的遗迹而已。

  后来,乌孙王昆莫真的把细君嫁给了他的孙子岑陬。昆莫死后,岑陬继立为王。细君在乌孙期间约有四、五年,生了一个女儿,名叫少夫。细君死后,武帝又把楚王刘戊的孙女解忧嫁给乌孙王。通过和亲,乌孙终于和汉朝结成了长期的同盟。细君为此献出了自己宝贵的青春,为汉王朝的安邦睦邻做出了贡献。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51La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