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细君的细君公主墓

  细君公主细君公主墓坐落的夏特河,南依巍峨挺拔的汉腾格里峰,东临乌孙山,墓高近十米,底径四十米,是乌孙草原中规模不小的陵墓,嘉迕赘叩南妇峡套拧跋妇之墓”的六个大字熠熠生辉,墓地坐西朝东,显得十分的幽静,四周草原襟抱,青草葳蕤。[2]

  据《前汉书·乌孙传》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伊犁河流域是当时西域最强大的乌孙国的游牧地。当时乌孙属哈萨克族祖先的一支。西汉武帝时期,为了彻底击败西北边塞的匈奴,张骞建议用厚赂招引乌孙,同时下嫁公主,与乌孙结为兄弟,这样就可“断匈奴右臂”,共同夹击匈奴,于是汉朝就有了第一位远嫁西域的细君公主。

  西汉前期,北部高祖刘邦采纳刘敬的建议,“遣宗室公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10余载的苦心经营,汉朝国力日渐强盛,汉武帝为摆脱受制于匈奴的被动局面,数度开塞击胡。特别是经卫青、霍去病的打击,匈奴从匈奴之战,极大地削弱了匈奴的军事、经济实力,其逐步丧失了对阴山、河西走廊广大地区的控制。因其依然控制着西域诸国的支持,才能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胁。为取得彻底的胜利,汉武帝实施远交近攻的策略,武力与怀柔双管齐下,联合西域各国夹击匈奴。实力强大的乌孙,就成了主要的争取对象。公元前2世纪初,乌孙与月氏均在祁连山附近游牧,乌孙王难兜靡被月氏攻杀时,他的儿子猎骄靡刚刚出生,由匈奴冒顿单于收养成人。公元前161年,在匈奴的支持和援助下,猎骄靡率领部众西击大月氏,遂居留伊犁河流域一带,建立了乌孙国。乌孙多年来一直是匈奴的从属,猎骄靡感念匈奴的恩德,却又不愿长此蜷伏于匈奴肘腋之下。

  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万数大军浩浩荡荡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到达乌孙后,请乌孙东返故地,“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移徙。随之,张骞派遣副使分别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于阗等国展开外交活动(115年),乌孙王配备了翻译和向导,护送张骞回国,同行的还有数十名乌孙使者,这是乌孙人第一次到中原。乌孙王送给汉武帝数十匹天马,深得汉武帝的欢心。乌孙国见汉朝军威远播,财力雄厚,遂重视与汉朝的关系。汉元封初(公元前110-109年),乌孙再遣使“以马千匹”为礼,媒聘汉家公主。

  刘细君生在钟鸣鼎食之家,长于温柔富贵之乡。其父刘建养尊处优,放荡不羁。他联络对朝廷不满的刘安等人,企图谋反。丞相府长史在他的住处查出了武器、印玺、绶带、使节和地图等准备(21年)以衣带自缢?因而她总是处处小心、郁郁寡欢,时常见花流泪、对月伤情。

  ?08年)的某一天,细君正在皇室花园里迎风戏蝶,一纸诏书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6岁的细君怀着以身报国的爱国之情,同意远嫁乌孙和亲。这意味这细君公主今后将永远置身异域、天各一方。塞外荒凉,颠沛流离。

  送嫁那一天,汉武帝“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赠送甚盛”。“武帝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乡国之思”。盛妆的细君在随从官员、乐队、杂工以及侍女等数百人的簇拥下,恋恋不舍地上了车辇。送亲队伍浩浩荡荡地向乌孙出发。

  关于细君公主出嫁,民间也有另一种说法。据说细君出嫁时的车队是从江都出发的,行经安徽灵璧时,细君停车驻马,在一处山岩前悄然伫立,手抚巨石,东望乡关,久久不忍离去,以至于在石上留下一枚清晰的手印。这手印后来经匠人摹刻,遂成一方景观,名为“灵璧手印”。元代钱塘诗人钱惟善有《灵璧手印篇》纪其事,诗前《序》云:“汉以江都王女细君嫁乌孙王,女过灵璧,尝扶于石,后人镌石为模,腕节分明,故述其事而为之辞”。

  为了迎接汉朝公主的到来,乌孙国都赤谷城大路两旁官民奏起胡乐,载的猎骄靡仍然畏惧匈奴的势力,希望在汉王朝与匈奴之间保持平衡。

  自幼长在深闺的细君自然比不上匈奴公主对塞外生活的适应。匈奴公主骑马如飞,挽弓射雕,驰骋草原。而在江都富贵之乡长大的细君公主却很不适应逐水草、住毡房的草原游牧生活,室居,岁时一再与昆莫会,置酒饮食,以币帛赐王左右贵人”。用汉武帝所赐丰厚妆奁与礼物,广泛交游,上下疏通,为汉朝做了大量工作。

  细君公主精通音律,妙解乐理。据史载,乐器琵琶创制的直接原因,就是细君出塞乌孙。晋人傅玄《琵琶赋·序》对之考证甚详,云:“闻之故老云:‘汉遣乌孙公主,念其行道思慕,使知音者裁,碧天无际雁行高。”唐人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明确指出:“琵琶,始自乌孙公主造。”或隐指,或明言,都认为刘细君是琵琶的首创者。

  在一个深秋的清晨,郁闷已久的细君走出夏宫,徜徉在“地莽平、多雨寒,山多松”的昭苏夏特河谷。远处,乌孙山巍峨矗立,山中墨绿的塔松、碧绿的青草、枣红的骏马、洁白的羊群,在晨光的映衬下美丽而生动。河岸上生长着蒲草,蒲草旁边,摇动着一串一串殷红的水蓼花,俨然江南秋色。猛然抬头,一对天鹅由西向东缓缓飞去,撩起汉家公主强烈的思乡之情,悲戚之感油然而生。望着天鹅越飞越远,几年的痛苦凝结成诗行一泻而出,吟唱出那首被史官班固记入《汉书》的思乡绝唱《悲愁歌》:“即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hú,天鹅)兮归故乡!”当这首思乡之歌传到长。

  猎骄靡是乌孙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虽年老昏花,但确精明,细君公主的哀怨乌孙王怎能看不出来?按乌孙的礼俗,国王死后,年轻的王后必须嫁给王室子孙为妻。为了细君的幸福,也怕将来莫测的变化可能对细君不利,猎骄靡思?自然不肯接受。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她上书恳求汉武帝,一旦猎骄靡归天,便将她召回故土,她要把自己的生命结束在养育自己的土地上。汉武帝接书后,内心也很悯情,可匈奴仍在北方虎视眈眈,为保中原安宁,与乌孙的结盟必须坚持下去。于是汉武帝回书曰“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细君只得含悲忍辱再嫁军须靡。细君虽然与军须靡年龄相当,但此时她已心如死灰,终日以泪洗面?

  细君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由藩国郡夫人。她历经几番浮沉,饱尝了人间的荣宠和酸楚。可以说她为了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大义,做出牺牲,才女,香销玉殒于伊犁河畔。每当朔风掠过荒原,发出潮水般的呼啸时,她的芳魂也许会忆起遥远的广陵涛声。也只有在这时,她的“愿为黄鹄兮归故乡”的梦想,才能得以实现?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51La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