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细君的历史贡献
刘细君是那个时代的民族英雄,她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在中国历史上她创下了三个第一:古代和亲女性中取得成功的第一人;古代诗坛上突破“诗言志”樊篱的第一人;乐器琵琶的首创之人。三者之中,尤以出塞和亲功绩最为显著。
史书载:从公元前192年至公元前152年,西汉先后七次送宗室女嫁给外邦。其中“公主”三名。可惜,均未留下和亲女子的具体姓名,所以她们的苦乐和功绩后人也都无从知晓了。直到汉武帝为联合乌孙抗击匈奴,加封了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为公主,于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远嫁乌孙王昆莫为右夫人,成为第一位有名有姓的汉家公主,被史学家们将芳名载入史册。
《悲愁歌》为后世传诵,其叶被称作是历史上的第一首边塞诗。刘细君也被称为“和亲公主中的第一才女”。这首诗被班固收入《汉书》,后来又收入汉诗,称为“绝调”。至汉代,传世的名篇都带有浓厚的政治功利色彩。唯独刘细君的《悲愁歌》,通过对周边事物的描写和述说,着重抒发了自己真切真挚、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它首先突破了“诗言志”的樊篱,给沉闷的诗坛吹进了一股清新空气。从《悲愁歌》开始,抒情诗广泛流传。刘细君出生扬州,扬州旧属楚地,故此诗以楚声骚体为制。80年后,班婕妤的《怨歌行》完成了抒情诗由骚体向五言的转变。东汉末年,蔡琰的《悲愤诗》又沿着《悲愁歌》的轨迹继续前行,把抒情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刘细君精通音律,是乐器琵琶的首创人。晋人傅玄《琵琶赋·序》对之考证甚详。唐人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明确指出:“琵琶,始自乌孙公主造。”由此可以看出,刘细君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父死时,细君尚幼,赦无罪。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登基,他反对和亲匈奴的政策,决心用武力北征,结果未能征服。当时,汉、匈两族的边陲有30多个大小不等的王国,大多为匈奴所控制,只有乌孙国(新疆伊犁河南南源特克斯河畔一带,时有人口60万,拥兵近20万,是西域诸国中最强大的王国)敢与匈奴抗衡,而愿与汉朝来往。可由于交通不便,彼此之间缺少了解。知悉西域情况的张骞便向汉武帝建议,用厚礼联络乌孙,同时与乌孙和亲,结为兄弟,共同对付匈奴。武帝听了极为赞赏,当即派遣张骞为中郎将出使乌孙。
张骞奉命到达乌孙国后,受到隆重礼遇,他向乌孙国王昆莫说明汉天子愿与乌孙结盟和亲之意,昆莫听后特地召集大臣议论此事。结果是,先派使者携带几十匹良马作为礼品,随同张骞至长安向汉皇答谢,并了解中原的实况。乌孙使者到了长安,看到的是雄伟壮观、富丽繁华的景象,使他们羡慕不已。回国后,使者向国王昆莫禀告了在长安看到的一切,如山川如何壮丽,建筑如何雄伟,物产如何丰富,商业如何繁荣,文化如何发达,人物如何俊美等等。昆莫听后决定接受张骞提出的结盟和亲的建议,当即派遣使者带马千匹作为礼聘来到长安,向汉武帝提出联姻的要求,表示永结友好。武帝听了来使的陈述,同意联姻,并决定由堪此重任的江都公主刘细君出塞。
汉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送嫁那一天,朝廷派了随从官员、乐队、杂工以及侍女等数百人,带着大量金银珠宝、绫罗绸缎等陪嫁妆奁,簇拥着细君向西进发。一路上浩浩荡荡,旌旗蔽日,鼓乐喧天,十分壮观。
为了迎接汉朝公主的到来,乌孙国王忙得不可开交,他在国都大路两旁,布置无数官民演奏胡乐,载歌载舞,以隆重礼仪表示欢迎。公主到后,国王便按乌孙国的风俗,举行隆重的婚礼。婚后,乌孙国王昆莫猎骄靡立她为右夫人,即正位夫人。
嫁到乌孙国,由于语言不通,加之吃的、住的、穿的、用的都与汉族不一样,细君很不适应。可她想到嫁给乌孙国是为了和亲,事关大汉疆陲的安宁,不能辜负朝廷的厚望,心境也就渐渐平静下来。不久,匈奴得知汉朝和乌孙国联姻的消息,大为震惊,为了笼络乌孙,抗衡汉朝,也向乌孙昆莫送来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子,作为左夫人。细君深知匈奴的用意,她凭借右夫人的身份和聪明才智,言行得体,不卑不亢,与之和睦相处,不仅赢得了昆莫的宠爱,也赢得了左夫人的敬重。
细君嫁给乌孙国后,随境入俗,加之她知识渊博,通情达理,深受宫廷内外的崇敬和爱戴。然而,一个年轻貌美的大公主,内心深处也不是没有人之常情的。特别是远离故土,语言不通,生活不习惯,而写出了千古不朽的思乡之曲。她写道:“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据说,这首思乡之歌传到长安,连性格刚强的汉武帝也为之感动,他一方面常派使节携带锦绣帷帐、美味佳肴等物品前往乌孙慰问,一方面勉励她安心边塞,与昆莫和乌孙人民和睦相处,不负王命。然而按古代乌孙的风俗,国王死后,年轻的王后必须嫁给王室子孙为妻。因此,昆莫决定,在他生前将细君嫁给继承他王位、年纪与细君相仿的孙子岑陬军须靡。这个不合汉家传统礼仪的决定,无疑使细君忐忑难决,她未立即表态,只是说:“容妾思之。”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她上书武帝,陈述昆莫的决定和自己的心情。武帝接书后,内心也很同情,为了国家西陲的安宁,他回信说:“望以国是为重,随从乌孙国俗,”收到武帝的回信,细君便向昆莫表态:“愿听安排。”结果在昆莫的主持下,细君与其孙岑陬军须靡举行了婚礼。不久,昆莫病故,军须靡继承王位,汉、乌两国友好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细君和军须靡生有一女,名少夫。公元前87年,细君病逝乌孙。
细君是汉家的一位公主,为了民族的团结、国家的安宁,她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后人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来纪念她,都是不为过分的。
民国初年,仪征籍著名国学大师刘师培曾满怀激情地写了一首七律,题为《乌孙公主歌》,表达了家乡人民对细君的深切缅怀,歌云:
胡筝拨怨黄金徽,
尘毂凝香纰帏。
镜里青鸾知惜别,
歌中黄鹄宁羁飞?
狼望春花雪絮积,
龙堆秋草阳晖稀。
到此应输青冢骨,
芳魂犹共环归。
细君家世和出嫁乌孙国的史实,详见《汉书》和《资治通鉴》。
细君病逝不久,楚王戊的女儿解忧公主,慨然赴乌孙,与岑陬结合。两位公主的联姻,使汉与乌孙的关系日趋亲密。公元前72年冬,匈奴进攻乌孙,乌孙王和解忧公主一起上书汉朝,请求出兵增援。汉朝接乌孙王和解忧公主的信后,立即派出15万骑兵北渡大漠,与乌孙5万骑兵联合,夹击匈奴。匈奴遭到出其不意的突袭惨败北逃,小王以下男女四万余口被擒,大大削弱了匈奴的实力,减轻了其对丝路的骚扰。
据民间传说,从江都国出发至长安的途中,刘细君行至安徽灵璧时,曾停车驻马,手抚巨石回首故乡,久久不忍离去,以致在石壁上留下了深深的手印。这手印后来经匠人摹刻,被称为“灵璧手印”。元代诗人钱惟善曾著《灵璧手印篇》纪其事,诗前序云:“汉以江都王女细君嫁乌孙王,女过灵璧,尝扶于石,后人镌石为模,腕节分明,故述其事而为之辞。”诗中更有“万里穷愁天一方,曾驻鸣镳倚灵璧”、“灵璧亭亭立空雷,石痕不烂胭脂节”等句,真实地反映了刘细君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