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的文学评价

  魏晋以来,评论界对曹丕诗歌创作的评价普遍不高,不少评论家认为魏文帝得以立足中国文坛主要因为他的《典论·论文》,是以曹丕虽贵为帝尊,却在中国文坛的地位不及其弟曹植和乃父曹操。以客观公正的眼光对曹丕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曹丕诗歌的最大价值在于他的人性化的、情感充溢的抒情性韵味,刚柔并济的风格和多工语又不失自然音旨的语言特色。

  在他的美学思想和文学观中,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重视“气”。他继承并发展了前人关于“气”的思想,提出了“文气”说。他强调“文以气为主”。认为作家所具有的“气”,即作家天赋的气质、个性、才能等不同,其作品亦即显出不同的风貌。写作才能的高下,取决于先天禀“气”的清浊。在艺术欣赏中,欣赏者的美感就来自对作品“文气”的体验。在阐述“文”的本与末的关系时,曹丕第一次提出了“文本同而末异”的观点,认为一切文章在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这个根本点上是相同的,但各类文体又都具有各自的审美特征。与传统儒家思想不同。曹丕看重的不是“文”之本,而是“文”之“末”,即文艺创作的风格特征问题。这是中国美学史上的一大变化。曹丕非常重视文学的价值,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在阐述文学批评应有的态度时,他反对“贵远贱近,向声背实”以及“文人相轻”。强调作家各有其气质才性和擅长的文章体制,不可求全责备,要从不同作家的个性及艺术特点出发,公正地评价作家作品,曹丕的这些见解,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并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丕的美学思想有利于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促进了文学创作的繁荣。他的关于“气”的美学思想,给后世以很大的启发,在中国美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三国志·文帝纪》

  曹丕的作品,乐府和诗歌各占一半。他对诗歌的体裁方面,尝试很广,四言、五言、杂言均有作品,其中的佳作,是七言和五言。他的七言《燕歌行》被认为是我国早期七言诗走向成熟的标志。

  曹丕的五言诗也作得很好,其中也有代人立言的,如《于清河作诗》、《寡妇诗》等,对人物情感的把握细腻周到,善于选择悲凉的意象来营造情景交融、如泣如诉的意境,与汉乐府有异曲同工之妙。《艺苑卮言》云“子恒小藻,自是乐府本色”,即指这一部分作品而言。

  作为太子,他对文学的爱好和重视,直接推进了建安文人集团创作的繁盛与活跃。他常常召集宴会,搞一些命题的文学写作,邺下创作的独特形态是与他分不开的,他是邺下文人活动的实际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文学史上,他为南北朝的诸王们树立一个榜样:组织和领导文学团体。此外,他的文学批评,更有开风气的意义。《典论·论文》评论七子的长短,提出“文以气为主”的见解,对诗、赋等几种主要文体作了初步分析,其将“文章”视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更对重视文章的风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建安七子”之名始由他提出,各子的文集也是由他下令搜集的。他还组织文人编篡过诗文创作用的类书《皇览》。

  魏文帝曹丕(187~226),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魏朝的开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为文皇帝(魏文帝),葬于首阳陵。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与武宣卞皇后的长子。由于文学方面的成就而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称为“三曹”。汉中平四年(187年)冬,曹丕生于谯。少有逸才,广泛阅读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年仅八岁,即能为文。多技艺,善骑射、好击剑。建安十六年(211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运用各种计谋,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帮助下,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战胜了弟弟曹植,被立为王世子。延康元年(220年),魏武帝曹操去世,世子曹丕继位为魏王、丞相、冀州牧,他积极调节曹氏与士族之间的矛盾,果断采纳陈群的意见,确立九品中正制,成功缓和了曹氏与士族的关系,取得了他们的支持,为称帝奠定基础。当年十月,立刻逼迫汉献帝禅位,登基为大魏皇帝。定国号为大魏,改元黄初,改雒阳为“洛阳”,定都于此。曹丕坚持大权独揽,设立中书省,其官员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书郎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机要之权渐移于中书省。下宦人为官者不得过诸署令,限制了宦官的权力;定令妇人不得预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提倡节俭、薄葬,预作《终制》。他推行九品中正制后,用人权从地方收归了中央,但也导致魏国的统治实权逐步被士族垄断。曹丕的一些措施体现了他在政治上的才能,然而在军事才华上他远不能和父亲曹操相比,几次率百万大军南下伐吴均无功而返,但曹丕在位期间开拓疆域,征服北方鲜卑、高句丽等部落,击退东吴入侵,使得魏朝疆域远达蒙古高原,这是曹丕军事上的重要建树。曹丕爱好文学,并有相当高的成就。其《燕歌行》是中国现存较早的文人七言诗;他的五言和乐府清绮动人;所著《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51La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