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可道非道”的怀疑主义认识论

  老子的认识论总体上属于怀疑主义的不可知论。《老子》开篇讲到:“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意思是说,作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他对“道”进行描绘:空虚无形而又用之不尽,隐没不显而又实际存在(第4章)。老子的“道”属于形而上的东西,十分类似于康德的“自在之物”,在人的知性思维能力之外。“道”视而不见、没有形状,听而不闻、寂然无声,抿而不着、无踪无迹(14章),类似于休谟所说的事物的最高本质,在人的感觉经验之外。“道”深奥玄妙,靠感官无从认识,只能靠悟性把握。要体悟道的奥妙,需虚心静气,排除一切私心杂念。

  在老子看来,悟道并依道行事是最大智慧,而其他心机智巧都是对道的背离,都将造成邪念丛生、邦家混乱。所以,他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老子对人类文明采取一概否定态度,这是不足取的。但是这种怀疑主义的认识论否定了统治者的道德权威和智慧权威,从而排除了扰民政治的正当性,为无为而治提供了认识论依据。

  正是由于“道”是不可精确认识和完全把握的,所以,每个人的智慧都是有限的,都应当始终保持谦虚态度。他说:“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33章)“知者不博,博者不知。”(68章)“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73章)这些思想同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以及苏格拉底“人生最大的智慧是承认自己的无知”,都表明了同样道理。应用到政治领域,就要求统治者必须谨慎行使权力。西方自古希腊以来,一直存在着独断主义的认识论和怀疑主义的认识论两大对立的传统,前者以柏拉图、黑格尔为代表,认为人类可以穷尽对真理的认识,妄图建立无所不包的终极真理体系;后者以苏格拉底、休谟、康德为代表,持有限理性主张,对人类认识绝对真理的能力持怀疑态度。苏格拉底认为:人生最大的智慧是承认自己的无知。17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思想家休谟认为,人的认识能力局限于经验世界,对事物的最高本质人类是无法彻底把握的。康德也认为现象背后的“自在之物”在人的理性能力之外。

  在现代,波普尔、哈耶克、奥克肖特等人继承和发挥了这一思想。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都是猜想,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证伪而不是证实,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不断提出猜想和对它进行反驳,理论可能逼近客观真理但永远无法证明。哈耶克认为,每个人只有有限而且独特的知识,这些知识不能够集中在个别人头脑中加以集中使用;只有在自由市场体制下,这些独特的知识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奥克肖特则认为,人有两种知识:一是技术知识,如物理公式和交通规则,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二是实践知识,如游泳和绘画,不是通过书本学习可以获得的。他认为,政治管理是一门艺术,传统中凝结着无数代人的经验智慧,切不可毁弃传统,一切从头再来。

  怀疑主义的认识论同自由精神具有亲和力。它的意义在于证明了:在理性面前人人平等,不存在至高权威,应允许自由思考和讨论;任何借口握有绝对真理而实行集权独裁的企图都是站不住脚的;任何政府想对社会进行全面改造和集中划一的控制都是徒劳的。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51La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