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见素抱朴”的自然人性论
关于人性,人们历来见仁见智,有性善说(如孔孟)、性恶说(如荀子和法家)、性善恶混杂说(如“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白板说(如洛克);有自然人性论(如老子、休谟)和社会人性论(如孔子、孟子)。自然性才是人的本性,这是因为:第一,自然性才体现了人的普遍、永恒性质;第二,人的本性是生来就有的,社会性不具备这一属性。
老子的人性论立基于“道法自然”的宇宙观,人的本性是由“道”产生和赋予的。“道”自生自发、无私无欲,人性也应当这样。他认为婴儿状态最符合人的本性,而婴儿状态正好是纯朴自然、自由自在的本真状态。
老子可谓普天之下提出社会、人性异化学说的第一位。他指出了社会诸多异化现象:“故大道废,案有仁义。智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18章)他开出了救治社会病态的药方:“绝圣弃知”、“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以此达到返朴归真的自然状态。他分析了造成人性异化的原因。一是外在的物质诱惑:“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二是统治者的错误政策:“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民多智能,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57章)
老子从自然人性论的角度为他的“无为而治”主张提供依据。他说:“其正闵闵,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缺缺。”(58章)正是由于统治者生活上的贪得无厌、浮华奢侈,政治上的法繁刑重,经济上的苛捐杂税,军事上的频繁征战,道德上的繁琐礼仪,文化上的智多使巧,一句话,正是由于统治者苛政扰民的强为政治背离了自然之道,造成了民风日下,人性不再纯朴敦厚。要保持和恢复人性自然,必须实行无为政治。需要说明老子对一切人类文明持怀疑否定态度,这是不科学的;要返回到原始社会状态更是办不到的;但反对苛政扰民政治,则有其合理之处。
自然人性论同自由精神最相切合。自然人性论认为人的本性只能顺应而不可全盘改造,这就为个人自主预留了空间,为限制政府权力提供了证明;它承认人性、人格平等,这就为民主制度提供了佐证,为专制独裁挡住了去路。“白板说”和社会人性论则往往为少数人借口享有道德和政治至高权威进而实行专制提供了依据、打开了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