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集》补遗·论语解二首

  《苏轼集》补遗·论语解二首

  《观过斯知仁矣》苏轼

  孔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自孔安国以下,解者未有得其本指者也。
  《礼》曰:“与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
  与仁同过,然后其仁可知也。”
  闻之于师曰:此《论语》之义疏也。
  请得以论其详。
  人之难知也,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险,浮云不足以比其变。
  扬雄有言:“有人则作之,无人则辍之。”
  夫苟见其作,而不见其辍,虽盗跖为伯夷可也。
  然古有名知从者,其效如影响,其信如蓍龟,此何道也。
  故彼其观人也,亦多术矣。
  委之以利,以观其节,乘之以猝,以观其量,伺之以独,以观其守,惧之以敌,以观其气。
  故晋文公以壶飧得赵衰,郭林宗以破甑得孟敏,是岂一道也哉。
  夫与仁同功而谓之仁,则公孙之布被与子路之缊袍何异,陈仲子之螬李与颜洲之箪瓢何辨。

  何则?功者人所趋也,过者人所避也。
  审其趋避而真伪见矣。
  古人有言曰:“鉏麑违命也,推其仁可以托国。”
  斯其为观过知仁也欤!《君使臣以礼》苏轼

  君以利使臣,则其臣皆小人也。
  幸而得其人,亦不过健于才而薄于德者也。

  君以礼使臣,则其臣皆君子也。
  不幸而非其人,犹不失廉耻之士也。
  其臣皆君子,则事治而民安。
  士有廉耻,则临难不失其守。
  小人反是。
  故先王谨于礼。
  礼以钦为主,宜若近于弱,然而服暴者,莫若礼也。
  礼以文为饰,宜若近于伪;然而得情者,莫若礼也。
  哀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不有爵禄刑罚也乎,何为其专以礼使臣也!以爵禄而至者,贪利之人也,利尽则逝矣。
  以刑罚而用者,畏威之人也,威之所不及,则解矣。
  故莫若以礼。

  礼者,君臣之大义也,无时而已也。
  汉高祖以神武取天下,其得人可谓至矣。
  然恣慢而侮人,洗足箕踞,溺冠跨项,可谓无礼矣。
  故陈平论其臣,皆嗜利无耻者,以是进取可也,至于守成,则殆矣。
  高帝晚节不用叔孙通、陆贾,其祸岂可胜言哉。
  吕后之世,平、勃背约,而王诸吕几危刘氏,以廉耻不足故也。
  武帝踞厕而见卫青,不冠不见汲黯。
  青虽富贵,不改奴仆之姿,而黯社稷臣也,武帝能礼之而不能用,可以太息矣。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51La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