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集》补遗·庄子解一首

  《苏轼集》补遗·庄子解一首

  《广成子解》苏轼

  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崆峒之山,故往见之。
  曰:“我闻吾子达于至道。
  敢问至道之精。
  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民人,吾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为之奈何?”道固有是也。
  然自是为之,则道不成。

  广成子曰:“而所欲问者,物之质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残也。

  得道者不问,问道者未得也。
  得道者无物无我,未得者固将先我而后物。
  夫苟得道,则我有余而物自足,岂固先之耶。
  令乃舍己而问物,恶其不情也。
  故曰“而所欲问者,物之质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残也”。
  言其情在于欲己长生,而外托于养民人、遂群生也。
  夫长生不死,岂非物之实,而所谓养民人、遂群生,岂非道之余乎?“自而治天下也,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
  天作时雨,山川出云。
  云行雨施,而山川不以为劳者,以其不得已而后雨,非雨之也。
  春夏发生,秋冬黄落,而草木不以为病者,以其不得已而后落,非落之也。
  今云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虽天地之精,不能供此有心之耗,故荒亡之符,先见于日月,以一身占之,则耳目先病矣。

  “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语至道?”真人之与佞人,犹谷之与稗也。
  所种者谷,虽瘠土堕农,不生稗也。
  所种者稗,虽美田疾耕,不生谷也。
  今始学道,而问已不情。
  佞伪之种,道何从生!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间居三月,复往邀之。
  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弃世独居,则先物后己之心,无所复施,故其问也情。

  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汝至道。”
  广成子至此,始以道语黄帝乎?曰:否。
  人如黄帝而不足以语道,则天下无足语者矣。
  吾观广成子之拒黄帝也,其语至道已悉矣。
  是以间居三月而复往见,蹶然为之变,其受道岂始于此乎?“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窈窈冥冥者,其状如登高望远,察千里之毫末,如临深俯幽,玩万仞之藏宝也。
  昏昏默默者,其状如枯木死灰,无可生可然之道也。
  曰:道止于此乎?曰:此窈冥昏默之状,乃致道之方也。
  如指以为道,则窈冥昏默者,可得谓之道乎?人能弃世独居,体窈冥昏默之状,以入于精极之渊,本有不得于道者也。
  学道者患其散且伪也,故窈窈冥冥者,所以致一也,昏昏默默者,所以全真也。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
  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
  自此以上,皆真实语,广成子提耳画一以教人者。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则无为也。
  心无所知,则无思也。
  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则无欲也。
  三者具而形神一,形神一而长生矣。
  内不慎,外不闭,二者不去,而形神离矣。
  或曰:广成子之于道,若是数数欤?曰:谷之不为稗,在种者一粒耳,何数不数之有。
  然力耕疾耘,不可废也。

  “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汝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
  窈冥昏默,长生之本。
  长生之本既立,亦必有坚凝之者。
  二者如日月水火之用。
  所以修炼变化,坚气而凝物者也,盖必有方矣。
  然皆必至其极,不极不化也。

  “天地有官,阴阳有藏。”
  广成子以窈冥昏默立长生之本,以无思无为无欲去长生之害,又以至阴至阳坚凝之,吾事足于此矣。
  天地有官,自为我治之,阴阳有藏,自为我蓄之。
  为之者在我,成之者在彼。

  “慎守汝身,物将自壮。”
  言长生可必也,物岂有稚而不壮者哉。

  “我守其一,以处其和。
  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
  黄帝再拜稽首曰:“广成子之谓天矣。”
  广成子曰:“来,余语汝。
  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为终,彼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极。

  物本无终极,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
  物未尝有死,故长生者物之固然,非我独能。
  我能守一而处和,故不见其分成与毁尔。

  “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
  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见土。”
  皇者其精也,王者其粗也,生者明,死者幽,幽者不知明,明者不知幽。

  “今天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
  故余将去汝,入无穷之门,人其尽死而我独存呼!”《盖将有以示化去世形解入土之意也欤?》苏轼

  “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当我缗乎,远我昏乎,人其尽死而我独存乎!”南荣AA66挟三人以见老子,老子诃之,则矍然自失,人我皆丧。
  夫挟人以往固非也,人我皆丧亦非也。
  故学道能尽死其人独存其我者寡矣。
  可见、可言、可取、可去者,皆人也,非我也。
  不可见、不可言、不可取、不可去者,真我也。

  近是则智,远是则愚,得是则得道矣。
  故人其尽死而我独存者,此之谓也。
  古今虽异,吾不知缗之所谓也。
  以文意求之,其犹曰明也欤?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51La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